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家进 《浙江学刊》2001,11(3):97-101
从遥远湘西来到北京的沈从文最初只能为谋生而写作,而难以找到处理他自己所拥有的边缘化乡村经验的独特方式;由于种种原因,他对于以鲁迅为领袖、以批判国民性为主要目标的"乡土文学派"也无法感到亲和与认同,而且与他们之间还时生龃龉与冲突.此时,正在北京新文坛上逐步积聚力量的新月派文人群体向沈从文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他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提携和发表机会,他的乡土抒情也由此找到了最初的文化依托.因此,文学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并存正是一个时代新人辈出、佳作纷呈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2.
试论沈从文散文的生命意识皮传荣在重构现代意义上的人格的总体思想下,沈从文以生命意识为突破口,提出了他的生命哲学,并以自己的创造实践,丰富了他的生命哲学。一、沈从文的生命哲学观沈从文的生命哲学观是在将“生活”与“生命”相区别中建立起来的。在沈从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这里有古老的南疆长城,古堡、古城、古楼、古碉,遍立其间;这里有一沱江水穿城而过,吊脚楼旁苗家和土家少女赤足临江;这里曾走出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熊希龄;这是一座悠远的边城,大山脚下的薄雾萦绕着怀秀的湘西情调,充满了灵气,古朴纯真。这里便是一代文豪沈从文的故乡——湘西凤凰。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阿丽思中国游记》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内容,力图呈现沈从文在20世纪20年代北京文学场域中的复杂心态。沈从文在赵元任翻译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启发下创作出《阿丽思中国游记》,后者对前者有部分的模仿,但否定了赵元任等人的文学观念。通过这次创作,沈从文还对自己托身于"现代评论派"的阵营却又标新立异的尴尬身份进行了反思。《阿丽思中国游记》体现了初进文坛的沈从文在新文学话语权力的影响下充满焦虑,企图突围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5.
熊希龄与湖南新政宋钻友本文凭借丰富的史料,对湖南新政中一位重要的骨干──熊希龄的部分鲜为人知的活动,即参与湖南新军编练、创办小火轮公司、争办湘粤铁路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了熊希龄在新政中“疏于言,长于行”的特点,并认为尽管他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方面没有...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从14岁起离开家庭进入军队,在绵长卡里的沅水流域开始了他青少年时代的飘泊生涯。动荡的社会生活潮流将他卷到中国社会一角的下层,使他得以和下层人民接近。“我的青年人的教育恰在这条水上毕的业。”①他“对于农人和兵土,怀着不可言说的温爱”②。这些人物的人生形式,成了沈从文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就是要“从社会那本大书上来好好地学一学人生,看看生命有多“少形式,生活有多少形式。”(他总是不断挖掘各种人生形式,企求“对人生或生命伤受深一层的理解。”@所以,在沈从文作品中,展开了一个延伸…  相似文献   

7.
汤城 《新华文摘》2022,(5):99-101
一 1917年6月,邓中夏从湖南省宜章县邓家湾村来到北京,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此时,北京大学在蔡元培校长的改造下,呈现出一种空前的活跃氛围.邓中夏称之为"自由讨论的空气和任我飞翔的蓝天",可谓意气风发.恰如他的同学张楚所言:"爱国英雄喜出头,妙如学士登瀛洲.趁时快快云梯上,好看文光射斗牛."  相似文献   

8.
"第1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峰会"于2005年10月29~31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外管理>杂志社、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主办.会议的主题为:2006·中国企业的"赢"思维.国内外的企业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就领导力,海外并购,中国企业如何在发展中与全球实现和谐,如何应对市场突变,何为中国式的企业管理,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从文《边城》的原型与表现技法〔韩〕朴宰范一、序论在中国20世纪30年代前期,有一位擅长描写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人间生活和体现纯净的心理世界的作家,他就是沈从文。沈从文是一位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亦即是追求所谓的“人爱文学”、“人性文学”的作家,因此...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人文奥运"理念的内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北京在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三个引人注目的理念.在这三个具有创意的理念中,"人文奥运"的位置虽然排在最后,但其地位和作用却是最重要的.这是因为"科技奥运"与"绿色奥运"所包含的内容,几乎已成为人们对举办奥运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对这两个方面的评价上,也仅是"好"与"更好"间的区别而已,并且在科技与环境领域,更多体现的是普遍性,而较少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今天的杜深和周村有种必然的联系,不需发问,他侃侃而谈,牵扯出44年"在路上"与居家煮男的双重性格和生活,而职业测试的结果他适合做科学家。当他登上山东省2008年奥运旅游十大风云人物的颁奖台,很多人对他不甚了解。约会就从这个地道的北京人、军人家庭里的老幺儿、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高才生、职场和人生经历丰富的成熟男人开始。  相似文献   

12.
洪武七年,成穆贵妃孙氏去世,因"无子"所引发的伦理危机,促发了朱元璋对传统丧制的更张与改革.他的这场改革大犬超出了仅为解决贵妃丧葬之尴尬局面的范畴,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儒家的家庭与丧制理念.后世学者对此评议颇多,但基本都是从"缘人情定议"的角度予以解析.通过对朱元璋丧制改革内容的解读,不难发现朱元璋在提升"孝道"的同时,也潜在地拓展了"悌道"的场域,实质上是进行了一次以"孝"促"悌"的丧制更张.实际上,这一丧制改革与此时朱元璋的谋国理念是紧密相关的,隐含于"缘人情"之下的则是"谋国本"的政治意图所在.朱元璋这场丧制改革的实质是通过以"孝"促"悌",进一步完善他"分藩卫屏"的国家政治体制的架构.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出发引出了他的"话语"理论,并基于实践与技术的区分强调了话语的实践性质,提出了"实践话语"的观念。在这种实践话语中,话语参与者以语言为媒介,针对共同生活世界中的公共议题,为了论证规范的有效性而进行提议、批判、争论和证明,从而达成了具有普遍有效性的合理共识。这样,在公共领域中,他所提出的这种实践话语理论就将伦理话语、道德话语和政治话语这三个维度内在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成为多元的价值主体之间形成合理政治共识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幸平 《社科纵横》2007,22(12):128-129
孔子开创的"仁"学,通过对"仁"阐发来揭示人不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还生活在抽象的意义与价值的世界中,"仁"包含了对终极世界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儒学是否为宗教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这种终极性价值的认同与追求,使人们形成了相同的文化生命与民族心理。这种追求主要体现在对"道"的追求上,并通过人生价值的预设、价值的实现和对社会生活的指涉等来完成的,换言之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不必然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拒斥,相反却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世界中,在对现实的积极投入与行为的选择就体现了生活的意义。本文针对现实中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冷淡与疏远这一事实强调了终极的追求对民族精神、文化的认同以及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琳 《日本学刊》2008,(3):154-156
2008年3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一桥大学联合举办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继2006年双方共同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责任"研讨会之后的又一次"可持续发展"系列研讨会.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蒋立峰和日本一桥大学北京事务所所长杉森正和分别致开幕词.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围绕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经验和环境条件等课题对中日环境保护与经济合作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16.
张羽 《学习与探索》2001,(6):104-108
田汉在戏剧创作早期,常把"夜"意象引入到戏剧舞台中来,它一方面直接指向舞台上的夜时空,为剧情渲染出一种诡谲的境界;另一方面含蓄意指为作家的心理积淀,在创作中显示出鲜明的创作风格.同时,"夜"意象也将田汉的宗教思想倾向与中国早期话剧特定发展阶段的布景艺术的表现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使他这一时期的话剧呈现出诗意的新浪漫主义的倾向.1929年后,田汉戏剧中"夜"意象的锐减,标志他的创作风格从诗意的浪漫主义转向革命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项对北京城中村流动人口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在工作生活中"被歧视"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劳动获得较低、有拖欠工资等经历的流动人口更易感到"被歧视";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劳动过程中难以保障的流动人口反而容易感到"被歧视";城市生活年限越长,流动人口越容易感受到"被歧视",与本地人交往增多并不会对"被歧视"弱化产生显著影响;与传统媒介相比,生活中使用互联网的流动人口不易感到"被歧视".可以看出,在当前的特大城市北京,脱离流动人口自身能力品质的歧视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保障社会报酬非差别性获得的制度完善依然重要;另一方面,通过改善"非表层"的社会交往关系、使用大众传媒等方式推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是在制度完善之外解决歧视问题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媒体奇观现象在人类社会与历史渐进过程中的一种凸显.学者们对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也印证和辉映了这一发展轨迹.媒体奇观现象的相关研究源起于古老的哲学命题"表象",在"视觉中心主义"传统下建立起来的"视界政体"中,表象在技术的助推下成为一种"全视机器",成为以蒙蔽和诱惑等方式束缚和压迫人类的新的枷锁,对其抵制、反叛、颠覆与重建就变得任重而道远.在这个转向的过程中,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理论表征了一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叛逆的激发.凯尔纳和他的媒体奇观研究,是在德波的悲情沉淀后将这一理论引向更理性、更具建构意义的一种新的出发.这一理论体系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媒体奇观研究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9.
陈国恩 《学习与探索》2002,9(4):110-1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浸透了道家艺术精神。这体现在他的想像方式、自然观、命运观以及所展示的自然人性系统中 ,也包含在他的艺术观中三个极重要的范畴“童心”、“生命”和“神性”中。沈从文的道家观点 ,主要不是他潜心研究所得 ,而是他受大自然熏陶所涵养成的一种气质禀赋 ,从自然中悟得而应用于人事方面的一种智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理论,在源头处就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重性: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并生关系.因此,"声音之道与政通"、"诗缘政"等观念,就成为中国文学发生或解析的重要维度.本文以晚清至民初的宋诗运动(又称"同光体"诗学)为考察对象,简要勾勒该派诗学所表现出的文学与政治互动关系的脉络.简言之,在中国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自觉的主体意识通过文学表达对政治的想象、期待以及挫折,客观地再现了此时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