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张民主、推崇科学、追求自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精神.从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来看,"五四"运动前后实际上是中国哲学初步成形的时期.在其基本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哲学工作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地创造和转化了传统哲学与外来哲学,创建了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学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五四"精神的缺位来寻找原因.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能够焚膏继晷,为中国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及其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后五四时代",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大思潮从各自角度对"五四意义"进行了解读和诠释,从而形成不同的"五四话语"诠释系统。激进主义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于从政治、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革命范式与政治框架去解读和诠释"五四意义",建构了突出政治意义的五四革命话语诠释系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革命范式"、"政治范式"开始向"发展范式"、"现代化范式"过渡;自由主义建构了凸显文化变革、突出个性解放的启蒙话语诠释系统,表现为褒新文化运动贬学生运动,把文化运动向政治运动的发展视为"干扰"、"救亡压倒启蒙";保守主义赞成文化运动的路径但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其经历了从接纳民主、科学"新外王"的"返本开新"到五四"文化断裂"的话语诠释系统转变。三大思潮对五四启蒙的不同程度认同以及对"五四意义"的多向诠释,进一步凸显了五四精神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黎荔 《创新》2008,2(4)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艺术传统的全面总结,也蕴含着民族文化自我更新的先导因素,因此能在"五四"时期被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到文学正宗的地位,多方位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学核心精神与关键理念的建构,显示出对各种言说的巨大的构成功能.围绕<红楼梦>的指涉所带来的文学命题和语言形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意义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资源.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和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两位极为重要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一生的经历及学说,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中五四时期的思想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场伦理革命运动,陈独秀提出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思想,点明了伦理革命的重要性。陈独秀和胡适五四时期的伦理思想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种种差别。在人性论方面,陈独秀主张"性善性恶论",胡适主张"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论;"在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方面,陈独秀主张彻底抛弃别尊卑、明贵贱的"三纲之说",胡适则主张"一点一滴"地改良。作为五四时期的新派人物,陈独秀和胡适的伦理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建构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考试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今的考试更是人多面广。但由于在考试活动中凸显出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已影响到了考试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考试制度法制建设步伐,制定一部专门的考试法以规范考试行为,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民本思想传统始终是毛泽东政治哲学一个重要的文化精神背景,民本思想对毛泽东的政治理念的形成影响深远。本文探索的是毛泽东在长沙求学期间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民本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7.
沦陷时期"苦住"生涯的不齿与难堪.为周作人所从事的启蒙运动增添了一种荒诞的色彩.对于这位以"思想革命"自任的五四人物来说,启蒙工作是挽救危亡和救赎自我的最后希望.然而,在启蒙者心中视为"第一要著"的启蒙工作,在现实社会中未必具有如此崇高的位置.周作人的悲剧不在干他的启蒙思想,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启蒙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解淑玲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曲折的深入发展,是20世纪一个最为重大的现象。本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曾有过席卷全球的磅礴气势,也出现了低迷曲折的艰难坎坷,但不管是它大潮奔涌的辉煌岁月,还是处于低潮的困难时期,其不断发展的运行轨...  相似文献   

9.
肖向明 《浙江学刊》2006,(2):128-133
作为一种古今共有的民俗信仰,"鬼"文化在古代文学中发挥了独特的题材资源、道德认知、美学想象等方面的文学功能.到了五四这一文学的转型时期,"鬼"文化在主题、情感、结构等文学功能上产生了多种角色转换,整体上呈现从证实性、寄寓性到象征性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走向更为公平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国问题与世界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考察了中国现行招生考试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探讨了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大学招生与考试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都显示,大学招生及其连带的考试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要改革中国的招生考试制度,中央必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由于高校在财政、土地等资源上严重依赖地方政府,在招生指标分配过程中面临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双重压力,因而不可能主动对全国各地考生一视同仁.要保护各地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机会,中央有必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全国形成并实施公平和统一的录取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