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记录是笔记书写的基本性质,然而具体到实际的材料取录层面,到底何种材料应取,何种材料当舍,前人多言之不详.以明万历笔记为样本,从材料的真实性、材料的稀缺性、材料与作者关注点的相关性这三个角度对笔记材料的取舍标准进行探讨,并由此对笔记记录的主客观问题加以论析.  相似文献   

2.
读书与著述     
浏览一些古今学者有关读书与著述的言论,可以看到两种好似矛盾的倾向。一方主张慎写特别是慎发表,如黄侃重基本功,告诫学生30岁以前不要轻易在报刊上发表文字,他自己更是声明“五十岁以前不著书”。另一方主张勤写多写,朱光潜介绍过自己边读边写的治学方法,认为带有研究问题地读,可以读的更认真、精细。任凯南对学生说,你们在30岁以前,应该大胆发表一点东西,好坏没有关系;不然的话,过了30岁就难得有勇气拿出自己的东西了。他自己就终生没有出过一本著作。  相似文献   

3.
李斌 《学术交流》2005,(5):147-150
晚明陈眉公著述颇丰,多有商贾冒其名而欺售之作。其中署名陈眉公的《宝颜堂秘笈》、《真傀儡》、《小窗幽记》、《福寿全书》等作品实为伪目。《宝颜堂秘笈》作者生前已确指其伪。陈眉公并无“绿野堂”之室名,故《真傀儡》非出其手。《小窗幽记》实际上是吴从先《小窗清纪》的仿作,《福寿全书》则是不肖书商窃郑王宣《昨非庵日纂》《初集》原版变乱目次而成书。  相似文献   

4.
孤山智圆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虽然体弱多病、生命短暂,但学识深厚、著述丰富、思想活跃、人格高雅,在宋代思想史、佛教史以及文学史上均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拟以智圆为主体,专门对其生平及著述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5.
在李嘉图笔记中,马克思已经意识到这是揭露资产阶级社会剥削本质的经济学入口。但是,他更关注这一正确的经济学基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地缺席于可见的近期经济学表象中。马克思发现,一旦李嘉图讨论资产阶级社会中发生的具体经济活动时,这个劳动价值论就会被悄悄遮蔽起来,商品、货币和资本与劳动本身的关系畸变为不同生产物质要素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李嘉图不能理解,资本关系不是物,而是一种支配性的生产关系。他无意间遮蔽了这样一个事实:属于资本家的这些物性对象,本质上都是过去工人劳动的产物。并且,机器和其他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过程中的运作,仍然是由活劳动推动的。这一发现必然使马克思走向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虽然在汉唐辉煌一时的关中文学走向式微,但仍然涌现出了以康海、王九思、王维桢、康乃心为代表的著名文学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活跃在三秦大地的作家和文学家族大多被文学史所遗忘。现根据陕西方志,以文学家族为基本单位,钩沉明清时期20多个文学家族的著述史料,以期部分还原这一时段陕西文学创作的原生态场景。  相似文献   

7.
李琼 《社科纵横》2010,25(8):171-172
由于交替传译中译员面临的压力和人脑短时记忆的有限性,口译笔记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译员可以借助笔记储存大量的信息,有效弥补大脑记忆的不足。本文从口译笔记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口译笔记的作用,指出当前口译笔记中存在的误区,对常见口译笔记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宫云维 《浙江学刊》2002,(5):185-189
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包括唐、五代和宋代两部分 ,两相比较 ,有关宋代的科举史料要比前者更加丰富、全面。从史料来源看 ,前者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金石遗物等。后者则主要来源于作者的履历见闻 ,父兄师友相与谈说等。二者都有重复记载的现象 ,但都对有关史料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7):138-140
本文在认知负荷模式的理论基础上,根据吉尔(Gile)的交替传译口译模式,探讨了交替口译中记忆与笔记的注意力合理分配问题,在以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类型口译场合,分专题设计口译训练。使用这样的口译训练模式来全面提高民族院校口译教学水平,多方位提升学生口译能力。并且提出了在交替口译教学中记忆和笔记的原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魏宏远 《学术交流》2012,(5):185-188
《凤洲笔记》虽名为"笔记"实为王世贞早年诗文之"削稿",即弃稿。此书有三种版本,书中内容在后来王世贞所编刻的《弇州四部稿》等书中多有收录,但部分作品已做较大修改,然而此书的刊印是否为王世贞所知?颇令人费解。此外,此书编校者黃美中的籍贯也令人生疑,原因是在明代可查出"江夏"、"海虞"、"南靖"三个黃美中,那么编校此书者应为哪一个?《凤洲笔记》卷五收有《南丰先生集序》一文,该文与王世贞后来的思想差异较大,那么此文是否为王世贞所撰?目前《凤洲笔记》令人生疑之处尚多,但不可否认其仍是了解王世贞早年文学创作及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1.
明万历朝官员“乞休”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万历朝中后期,官员多言"乞休",甚或"杜门"、"挂冠"径去,成为万历朝凸显的政治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并愈演愈烈的因素主要在于明代政治制度嬗变衍生的权责架构失序,"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思想的现实投射以及士大夫群体内部过度张力引发的非理性内耗等."乞休"现象表达了近于晚明国家对士人控制力趋弱的实际态势以及士大夫政治文化有关退隐哲学的伦理困境."乞休"作为传统政治文化的特殊脉动形式,展现了士大夫群体于困顿情境中消解国家制度体系的抗愤情绪与举措,同时反映出他们在认定自我价值时回归传统政治伦理秩序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郑洁西 《唐都学刊》2009,25(2):80-83
万历朝鲜之役(1592-1598)前后,大量明人移居日本。这些住在日本的明人,数量庞大,成分复杂,他们为时代所推移,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战争之中。文中以万历朝鲜之役为背景,考察在日明人这一特殊团体在战争前后的活动状况,以窥见当时中日两国错综复杂的人员往来与迥然不同的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13.
The Yuan dynasty was the first great unified empire founded by an ethnic minority in Chinese history. A great number of ancient sources have proven that under the Yuan, the Mongols’ distinctive costumes, expressive of their nomadic identity, exerted an influence upon Chinese fashions of the time. Even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Yuan, Mongol dress did not disappear but became even more popular in various forms throughout the following Ming dynasty. On the basis of examin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written materials,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various styles and uses of Mongol-style clothing in the Ming dynasty. It provides a panoramic survey in an attempt to outline the use and evolution of Mongol styles in the Ming and to examine some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ies in detail. Thus, besides discussing traditional issues in the history of clothing, such as the use, design changes and abandonment of Mongol clothing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nitiates a series of studies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fering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groups who wore Mongol-style clothing in the Ming dynasty, including their occupations, their reasons for using these costumes, and how this mode of dress influenced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eriod. It also attempts, via clothing, to discuss the changes in transitional Chinese society arising from the movement of nomadic ethnic groups in northern China to the hinterland (another question to be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4.
王剑  李忠远 《求是学刊》2015,(3):154-163,189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行省罢丞相的政治改革,引发了明初中枢政治的激变。朱元璋在实现高度集权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中枢决策低效的矛盾,但他仍以祖制的形式将这种政治体制确定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洪武时代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这种稳定性和封闭性对有明一代政治演变的影响十分深远,黄宗羲将其归结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明代内阁政治的产生,就是遵循着既要维护皇权的高度集中,又要解决中枢决策低效的难题。但内阁政治的发展,却没有使内阁体制的界限固定下来,相反,还引发了明代中后期皇权的肆意表达与宦官政治的异化。与其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毋宁说有明之无善政自内阁始。  相似文献   

15.
16.
17.
么振华 《唐都学刊》2008,24(6):14-19
唐代地震引发水灾、火灾、山崩、环境污染等,对自然环境和百姓生活产生了严重破坏和影响.唐人将地震与政事相联系,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调的结果,应修政道以答天谴,进而采取措施赈济受灾百姓.朝廷对地震的措施与态度的不同,反映了唐朝国力的兴衰变迁.  相似文献   

18.
认为淳祐七年刘实甫序本《大事记讲义》并非吕中所撰,其《大事记》应是渊源自蔡幼学《大事记》,而蔡幼学作《大事记》则是为继续其师陈傅良未竟的《皇朝大事记》.刘实甫序本《大事记讲义》以蔡幼学《大事记》为基础而作了讲义,并补充了部分《大事记》的内容.其后,吕中又在刘实甫序本《大事记讲义》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讲义,所以诸本《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和《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都题为吕中讲义.陈傅良、 蔡幼学作宋朝《大事记》,以及其后出现的《大事记讲义》,在体例上都受到吕祖谦《大事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之一,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前人对明史作了许多研究,成果丰硕,但继续研究仍有空间。当前,明史研究面临进一步大发展的新局面,搞好明代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特别是搞好《明史》点校本修订工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