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蓓 《浙江学刊》2001,(2):118-123
朱彝尊词采南、北宋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清代卓然一大家.从文本的典型示范意义而言,有清一代词人无人能及.但朱氏词之所以能成为浙西一派的典范,尚需结合宏观视角来进行分析和审视.而这种分析和审视,实际也是对浙西词派兴衰过程与规律的某种认知.  相似文献   

2.
吴蓓 《浙江学刊》2006,5(4):88-95
中国艺术里,“诗画合一”,“诗词合一”,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命题。本文以文人画、神韵诗作为参照,考察上下相沿的南宋阶段姜夔、张炎一派词及清代浙西词派,揭示词史上南宗之盛这样一个事实。在比照南宗艺术异曲同工的美质、地域传承及集大成的法度之中,明晰浙西词在清代的兴盛,乃是合着中国艺术发展向归之脉律。在此基础上,提出诗、词、画相互牵引的评价体系,在体系中解释分体艺术功能间的互补、消解,重新确立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14,41(6):127-133
桐乡汪氏是清代重要的词学世家。汪森是清初浙西词派的重要成员,在他周围还形成了一个以华及堂六客为代表的文人群体。他不但协助朱彝尊编成《词综》一书,而且对浙派词学理论的建设贡献极大,提出了尊词体和宗南宋的审美主张。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孙辈汪筠、汪孟、汪仲鈖等发展了他的词学思想,并促成了汪氏词人群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清初朱彝尊开创的学人化“雅”词与宋人姜夔、张炎文人化“雅”词的区别,着重从“清空骚雅”与“厚实博雅”上比较了宋、清两代“雅”词的各自异质.本文认为朱的雅词以学问和诗教为核心,分别在形式和内容上指导、规范词体,进而达到“尊体”的目的.由于清代学术发达,儒生经师充斥词坛,此种学人味词风的出现立即吸引了大批学人模仿、追随,从而形成了“学人词”——这一清代词坛重大亮点,清词中兴由此拉开序幕.朱彝尊开创的学人化的“雅”词并非是某个时期、某个群体的共同选择,而是作为清词发展的底色和主要特征,代表了清词的异质,亦是清词中兴的重要表象.  相似文献   

5.
滕春红 《唐都学刊》2001,17(3):90-93
辛弃疾、姜夔同为南宋大家,二人咏花题材的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色。同为咏花,辛词清雄、沉郁;姜词清空、流美。同样都有刚柔相济的特色,辛词多托家国之思,姜词饱含身世之感。另外,二人咏梅词作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6.
吴蓓 《浙江学刊》2003,(3):63-72
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文人词 ,以“清空”、“骚雅”为其特质。本文以历史分析的方法 ,对南宋雅词特质的源起、形成、表现以及内涵进行多方探索。在历史地还原的过程中 ,创作主体多才多艺的文人身份暴露出来 ,诗、词、书、画等不同的艺事可能体现出某种共同的精神理想与审美品质 ,对雅词的理解从不同艺术门类的互照中得以加深。联系时代精神、社会背景、儒释道哲学等多重因素 ,对南宋词的“清空”、“骚雅”进行诠释 ,从而也从合理性的角度加深对词史上存在的这一词派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关于曹溶与浙西词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曹溶的词风豪迈.在遣词用句上流露出模仿辛弃疾的痕迹;在词学观上步武明人后尘,崇北宋、抑南宋,与浙西词派均有着明显的不同.曹溶虽然与浙西词人有着较密切的来往,但在浙西派成立过程中没有太大的贡献,并不隶属于浙西派,难当先河之誉."浙西先河"称谓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是朱彝尊的有意误读.  相似文献   

8.
9.
李康 《求是学刊》2008,35(6):100-105
宋词的总体发展过程存在着"明修栈道"和"暗度陈仓"两种不同方式的诗化倾向。张炎在坚持并肯定词的音乐性、写意性和传统婉约词深婉曲折特质的基础上,自觉、全面地建构了以"清空"和"雅正"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体系,把"暗度陈仓"式的词的诗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种诗化倾向的词学理论,而不是将词变为诗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0.
李静 《求是学刊》2005,32(3):106-108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词作家,其词的创作因其生活经历的不同,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临安五年的为官生活是张孝祥一生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里,风流倜傥的张孝祥与“三五少年”诗酒唱酬,刻红剪翠,写下了不少词作。这些作品同其前期交游生活密不可分,也深受词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是词人整体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我们全面认识张孝祥词的创作特征的必要考察对象  相似文献   

11.
张保宁 《唐都学刊》2006,22(2):64-68
白描手法是李清照词作中最常用、最娴熟的艺术手法。李清照的词不仅用白描手法来抒发内在的情感,而且她的词的外在形式也是白描化的,这与她主张词要用典、铺叙等并不矛盾。李清照大量运用白描手法:善用动词白描,化静为动;善用叠字、叠句白描,情意缠绵;善用问字白描,语意深长;善用对话白描,形象逼真,善用本色语白描,亲切自然,填写出许多情真意切、哀惋动人的词作。她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其填词主张。  相似文献   

12.
李静 《学术交流》2005,(3):168-170
张孝祥是南宋前期向中期过渡时的重要词人,其词的创作也因时事、自身命运以及交游对象的变化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即发生在其为官江淮时。在这一时期里,张孝祥词的创作一改其为官临安时的温软香艳,转而变为慷慨激越的创作风格,并逐渐成为张孝祥的主导词风,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张仲谋 《阅江学刊》2009,(1):102-108
2004年出版的《全明词》和2007年出版的《全明词补编》,共收明代词人1860余家,词作两万五千余首。其中不少词作序跋或附注,涉及词人、词史、词律、词籍,成为在词话、词籍序跋和词选评点之外旁逸斜出的词学资料之一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所通过的决议中 ,第一次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邓小平也早就说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从当前情况看 ,政治改革又明显滞后 ,不但跟不上世界潮流 ,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值此纪念党的生日之际 ,有必要回顾一下我们党在民主问题上走过的道路 ,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但这个问题太大 ,一篇文章很难说清。因此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民主思想和作风堪称典范的一位早年党的领导人张闻天的某些情况。中共党史上坚持集体领导、反对突出个人的一代“明…  相似文献   

15.
先秦两汉时期,祈雨时令以夏季为主,但若遇旱情,春、秋、冬时节也可祈雨,这一时期文献记载的冬季祈雨有两例.先秦两汉冬季祈雨与中国北方冬小麦种植范围的扩大及冬小麦的冬季用水需求密切相关.永初七年夏秋时节,因旱、蝗灾害,粮食秋收深受影响,此年冬小麦的种植具有续种备荒的特殊意义.永初七年冬吴房县再次发生冬旱.从《张汜雨雪辞》的祈雨时令来看,此年由于闰月,冬季已过去三个多月,但仍无降水或降水很少,严重影响了冬小麦的来年收成.若续种备荒的冬小麦再次受灾,来年大规模的饥荒将难以避免,这直接促成了吴房县地方官员的祈雨之举.在迫在眉睫的饥荒威胁下,《张汜雨雪辞》不再仅是虚辞歌颂,而是与农耕社会血脉相连,具备了更深层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6.
张琴  魏晓旭 《社科纵横》2006,21(6):153-155
现代外语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学习风格是个体差异的一个具体方面。本文初步探讨了在语言学习领域内颇有影响的几种学习风格理论,对它们作了较为系统的概述与分析,并且指出了对于学习风格理论展开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水云 《求是学刊》2002,29(5):99-104
张惠言以微言大义说词 ,在近代引发了一场阐释文本意义的理论论争。谭献认为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 ,从理论上说接近于他所说的“作者未必然 ,读者何必不然” ,是主张把文本的解释权交给读者。严既澄、王国维则认为张惠言“语语笺其遥旨” ,“实皆比附陈言” ,特别是他以比兴寄托解读温庭筠更是“深文罗织”。谢章铤一方面批评张惠言以比兴寄托解读唐宋词是“强作解事” ,另一方面以为皋文之说不可泥亦不可弃 ,他的主张是读者有自己阐释文本的权利 ,但也不能完全偏离作者的书写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