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河庆 《社会》2005,40(4):217-240
“文件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基本表现形态,不同中央政策在各地被采纳与实施的情况也是国家治理问题的核心研究议题。本文尝试突破以往政策扩散研究多只关注特定单项中央政策在各地扩散过程的局限,结合长时段大样本农村政策文本数据,对中央政府2008—2018年发布的多项农村政策在各地的扩散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相对系统地考察了中央层面的行政压力和经济激励,以及地方层面的执行能力和内在动力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政策采纳的影响,进而对中国正式政策文件运作的基本过程和内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显示,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越大,经济激励越大,地方层面的执行能力越强,地方政府采纳中央农村政策的概率就越容易显著增加。从交互关系来看,中央政府对农村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会减小不同执行能力省份的政策采纳差异,也会减小不同经济激励政策的采纳差异。  相似文献   

2.
《探求》2015,(4)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三类基本行政主体,在纵向治理结构中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央政府在缺乏经济激励的背景下倾向于通过政治施压,形成以人事控制为依托,以会议动员、考核评比为主要手段的政治激励模式;地方政府在自主性、碎片化权威和能力约束等因素影响下,形成选择性政策执行模式;职能部门在部门利益和政绩压力驱动下,形成借上级压力实现权力扩张的行为模式。公共服务纵向治理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具有足够的内在激励去扭曲政策目标,使得选择性执行成为基层政府的优势策略,导致公共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行政文化创新的成本约束及其道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家合 《学术交流》2003,(3):121-123
在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的合力作用下 ,我国行政文化创新正向其目标型态发展。个体、社会、政治三个层面上的成本与收益比较构成这一创新的约束条件。因此 ,实现创新的道路选择在于 :推行中介型行政文化创新的战略 ;选取地方政府为突破口 ;通过行政文化社会化过程实现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政府职能看中国政府适度规模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 《学术交流》2008,(1):40-43
政府规模包括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政府的内在规模是指政府职能和行政权力的范围及权限,即职能规模和权力规模.政府的外在规模是指政府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的数量、结构以及行政成本消耗的数量,即机构规模,人员规模和费用规模.当代中国政府适度规模的构建,既不是"大政府"也不是"小政府",而是"与政府内在职能规模相匹配"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因而,当代中国政府适度规模的构建,既不是一味地精简机构,缩减人员,也不是实现政府规模的增量性扩张,而是以政府的内在职能规模为依据,以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为取向,对政府规模进行结构性调整,打破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基层政府机构设置"职责同构"的特点,解决条块分割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2005—2006年,中央政府为防止经济出现新的过热,继续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如多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对房地产交易课税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充分落到实处。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策度响应不高,甚至逆向行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其矛盾不是政治上的矛盾,而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微观经济主体利益与国家行政利益出现矛盾。为正确解决这一矛盾,应继续强调政令畅通,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与财权关系,适当减少微观手段和行政手段。  相似文献   

6.
"扩权强县"与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卫东 《学术交流》2007,(8):100-103
提供更多的以公共产品为主的公共服务是转型期政府的主要责任和职能,政府为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层级改革同样应考虑公共产品的供给。"扩权强县"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省区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采取的一种分权措施,这种以扩大县(市)地方政府权力为手段,以提高行政效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改革,对我国当前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政府竞争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受到流动性生产要素所有者"用脚投票"和普通公民"用手投票"两种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目前,这两种机制对中国地方政府所形成的压力是不均衡的,因而形成的是"亲流动性要素所有者的服务型政府"而非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分析为解释和解决目前许多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民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缺陷和弊端是权力过于集中,统得太多太死;经济领导机关,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官僚主义,脱离实际;管理工作中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滥用国家行政手段,不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不讲经济责任,不求经济效果,国民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等等。具体分析,现行体制有以下几个问题。一、各经济部门集权过多,统得过死,地方缺少积极性,企业没有自主权。  相似文献   

9.
驻京办作为央地关系的重要结点,其合法职能是信息沟通和公共服务.但分税制后,驻京办的职能有"异化"为探秘、截访和公款行贿的趋势.从行政集权与财税分权的悖论现象来看,影响中国央地关系的基本机制有相机授权、地方竞争、晋升锦标赛和预算软约束等,这些正是驻京办职能"异化"的体制性压力、动力和条件.因此,解决驻京办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推进中央授权机制的制度化,改革中央对地方的激励机制和强化预算约束,从体制上消除央地间权力配置的不透明、不确定和不公平.  相似文献   

10.
马英娟 《浙江学刊》2007,3(2):14-21
监管机构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为解决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而设立的一种特殊行政组织,其设立根据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其专业性、技术性、灵活性减少决策成本;二是利用其独立性增强长期政策承诺的可信度。现代政府监管机构必须遵循独立性与可问责性并重的理念。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非正当利益行为的有效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变迁的转型时期内,行政经济性分权为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以维护地方利益为已任的地方政府自身也在进行职能的扩张和角色的重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非正当利益行为的产生。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不仅是加强中央权威与增强地方活力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以实现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的行政体制改革成功的必要前提。 作者:张方华,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98级研究生。 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历史上一场深刻的社会制度变迁和经济转轨革命,其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从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12.
国内市场整合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利用冰川模型测度市场分割指数,通过1985—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国内市场出现整合趋势,但"囚徒困境"仍存在于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之中。同时,市场分割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市场分割出现传导途径多元化、传导手段隐蔽性的特征,其作用效果的体现主要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度、地方保护和国有经济比重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分析。其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减少不恰当的行政干预,健全区域合作利益补偿机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此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跨区域治理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探讨日本广域行政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以日本首都东京为中心,研究首都圈的广域行政机制建设以及日本现行法律规定下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东京都与周边地方政府间的法定关系、政策过程中的不同分工等方面,能够为我国如何破解跨区域治理中的现实困境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价值创造视角探讨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成立的经济效果,探索了提升试点公司运行效率和质量的路径,为国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经验依据。以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1-2020年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所投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市场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企业、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非国有企业,试点政策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中介效应法分析影响机制发现,试点政策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薪酬绩效和流动性支持渠道提升企业价值,其中,流动性支持渠道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生态移民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家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蒙古S旗的实地研究,我们发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践过程是一个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精英、农牧民等多元社会行动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过程。在复杂互动关系的背后是由政府力量、市场力量以及地方民众所形成的权力和利益网络。自上而下的生态治理脉络中,地方政府处于各种关系的连接点上,其集“代理型政权经营者”与“谋利型政权经营者”于一身的“双重角色”,使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充满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以政府为主体制定的一种刺激投资的供给计划,产业政策是大多数东亚国家或地区实施赶超战略的手段,在资源配置的方式上,政府的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自由竞争机制存在本质差异.就中国来讲,改革开放前,计划体制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后,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的中国新型产业政策诞生了.成功的产业政策核心在于以市场为基础,政府、公司与劳动者之间相互合作.构建新型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合理利益分享机制;扶持现有朝阳产业,重组传统产业,以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提升产业链价值,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建设公平竞争性的投资环境,以提高他们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俄罗斯地区燃料动力联合企业私有化的特点,作者选择了一些重点地区,分别介绍那里的私有化情况。莫斯科应是动力工业主要部门的自然垄断者。在这里,有燃料动力部门,如“俄罗斯统一动力系统”和“天然气工业”;有石油加工部门“莫斯科石油加工厂”,也有许多石油开采部门的公司和负责石油及其产品在国内销售的大公司,以及俄罗斯大型石油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和银行机构。燃料动力工业关键部门在莫斯科的这种集中,使莫斯科政府的经济政策对这一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俄罗斯联邦私有化初期,莫斯科市郊所有燃料动力联合企业都划归…  相似文献   

18.
日本国属于单一制国家,由北海道、九州、四国和本州等地区组成。全国共划分为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县、642个市、1982个町、630个村。日本地方政权采取地方自治的形式,统称为“地方自治体”。一、日本地方自治体的变迁日本地方自治制度源于欧美的“居民自治”和“团体自治”制度,始于明治政府进行的行政体制与国家机构的改革,战后又得到了重新确立。在《日本国宪法》中,对于地方自治问题专门列为一章,把地方自治机构作为中央政府委派的地方行政机构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9.
白智立 《日本学刊》2012,(4):64-79,158,159
比较公共行政视角下的战后日本行政体制具有明显的特征:以国民主权为基点的现代行政体制的民主性;国会制定和健全行政法律,使行政体制的法制性得以增强;以民主性、效率性为目标的行政体制变革性;在国家目标设定上体现出的中央政府行政官僚组织的主导性、能动性以及优越性。省厅体制改革打破了官僚制组织所具有的强烈自律性或稳定性结构。地方分权改革措施具有了提升地方政府决策和执行的自律性,改变地方政府以往作为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角色定位,以及向日本宪法所倡导的作为完全自治单位的地方政府回归的积极作用,创造了变革长期以来的中央优越集权体制、统治结构和战后行政体制的基本契机。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行为与农地集中流转——兼论资本下乡的后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全国掀起了农地大规模流转的浪潮.调查发现,一部分农地集中流转并非市场推动的生产要素自发流转,而是地方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等各种资源对资本和农民进行双重动员的结果.农地集中流转行为的发生嵌入在地方政治生态中,它既是地方政府落实中央“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的目标责任的后果,又是其主动追求政绩、争夺项目资源的产物.地方政府运用政治、经济手段对农地流转的干预,不仅没有培育出完全竞争的土地流转市场,反而使自身陷入了合法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