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邢朝国 《社会》2017,37(5):165-192
当前中国家庭研究范式出现了从"家族主义"到"个体家庭"的转变,在此背景下,本文从家庭经济生活角度切入,通过勾勒农村居民评价私房钱的道德框架,讨论中国农村家庭仍然是在"核心化"轨迹上还是走向了"个体化"。研究发现,私房钱的来源、数额及用途,家庭经济控制情况和亲密关系状况是村民评价私房钱道德与否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都被包含在"个体/家庭"框架下,其中是否影响核心家庭的财产安全和生计安全构成私房钱道德评价的核心标准。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家庭的发展轨迹仍然是"核心化"而非"个体化"。  相似文献   

2.
高文敏 《学术交流》2008,(1):124-127
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快,使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解决的思路在于建立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四为一体"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新模式,即以个人积累保障为主体,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辅助,国家支助为后盾.这个新模式的建立需要制度和体制的保证、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以及观念更新等多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弃儿安置模式包括国内外收养、家庭寄养、机构照料和社会助养、社区照料,其中国内家庭寄养和机构照料是主要的两种安置模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家庭寄养和家庭形态机构照料有利于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文在总结近年来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人本科学发展观、注重社会融入、构建社会和谐是我国孤残儿章福利事业的理念与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地震灾区安置工作全面展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等地区的经验,社会工作作为以服务困难群体为天职的专业,在长期的灾后重建中会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以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社区自我管理"弄堂会"的开展为例,来分析上海社工首批队员对震后安置社区的介入过程,期望为今后安置社区的社工介入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卢露  麻雯婷 《社科纵横》2023,(5):138-144
易地搬迁社区兼具“农村”和“城镇”的特征,社区搬迁户的异质性与管理的复杂性使得社区治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社区治理研究更为迫切。以广西L县易地搬迁安置Z社区为例,以社会组织参与为切入点,基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探究社会组织参与易地搬迁社区治理的现实梗阻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社会组织参与重铸了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的社会资本,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提供信任基础、参与平台及规范约束,有效推进了搬迁社区治理。治理过程中存在着信任断层、网络脱嵌及制度缺失等问题,需要在搬迁社区后续治理中予以优化和解决。  相似文献   

6.
要想回答关于家庭本质的问题,就得先弄清什么是家庭。什么是家庭?也许谁都会回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由以夫妻关系为核心、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婚姻、血缘关系和虽无血缘关系而自愿结合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就叫做家庭。家庭是以婚姻为纽带形成血缘关系和以一定的经济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其特点而存在的社会小团体。或者说,正如有同志简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5,(6):77-80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同居家庭增多,以呼和浩特市城市社区同居家庭为考察对象,同居家庭姻缘代际关系呈现城乡一体、合作和理性的特点。但因价值观念、婚恋选择、财产传递等引起的家庭矛盾、问题也很多。坚持代际公正,构建和谐姻缘代际关系;构建多元化养老体系,保障和谐姻缘代际关系;介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调和姻缘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个体特征、家庭禀赋、征地政策和社区环境为维度,对影响个体行为的"内在因素—外部环境"模型进行拓展,并以此构建被征地青年颓废的Le YD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测量量表。运用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375名被征地青年个体行为状态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程度等四个变量对被征地青年颓废具有显著负影响,家庭经济地位等三个变量作用相反;非双亲家庭、纯货币补偿方式和非城镇中心安置区的被征地青年更容易颓废。要避免陷入颓废困境,需要被征地青年及其家庭、地方政府和所在社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冯华  钟慧 《社会工作》2011,(5):73-75
本文以休闲方式为介入点,对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双放弃"集中安置社区的新居民进行市民化角色行为适应的深度访谈。新居民的休闲方式主要有消遣娱乐型、强身健体型、闲呆型和茫然型,体现了群体性增强、过渡性、观望性及年龄差异性的特点。但存在着休闲观念缺失、休闲素质不高、休闲空间狭窄、休闲活动组织性弱等问题。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专业社工应从新居民的休闲方式为介入点,协调资源、协助建立民意表达机制、促进居民互动与交往、增强居民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学习型社区,创建祥和的新型社区,推动新居民的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民政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震后孤儿安置研究项目为依托,通过对汶川震后632名孤儿的安置、救助、服务状况的跟踪研究,总结分析了对成都、都江堰、汶川、绵竹、什邡、德阳等灾区和大型安置点的民政干部、服务机构人员、社区工作者、老师、孤儿监护人和孤儿全面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探究了震后孤儿及其监护家庭的生存和社会支持体系现状...  相似文献   

11.
狄金华  郑丹丹 《社会》2016,36(1):186-212
本文将家庭资源分配置于三代的代际链,将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亲代优先性”和“成年子代优先性”结合起来形成资源代际分配的四个亚类型,并以此来审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资源分配。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的现代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决策,其中,个体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状况的改进)使其在资源分配时倾向于支持子代。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并未呈现“伦理沦丧”特征,上位优先型的分配方式仍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占据重要位置;造成农村家庭对亲代赡养资源供给不及现象的原因并不总是“伦理危机”,而由“伦理转向”所导致的下位优先分配原则可能是上述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何睿 《社会福利》2008,(2):19-20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不少公益性骨灰安置设施(以下简称“公益性设施”)被迫拆迁,而新的公益性设施未及时建立起来,加之农村村民居住分散,经济收入普遍偏低,无力选择经营性骨灰安置设施,且村民自治组织基础较薄弱,导致农村村民骨灰安置难问题日益凸显,乱埋乱葬现象屡禁不止,土地资源浪费严重,阻碍了殡葬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程安平 《社会福利》2007,(11):25-26
救助工作向社区延伸,是"主动救助"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救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焦作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救助工作进社区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为资源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一帮一、多帮一为载体,以城市低保、定期救济、大病医疗基金及慈善协会定向资助互为补充"的救助机制,形成了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新格局,使社区未成年人预防和回归安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9,(2):45-50
农村社群品格经历了从身份到财产的发展过程,这个特征主要是通过农村财产权在社群塑造中的角色漂移来实现的。农村社群主要经历了由血缘型、地域性到现在的财产媒介性的发展过程,财产权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从辅助手段成长为主要社区纽带。中国现代农村的社群品格体现在传统礼治格局和现代财产权格局的混力下成长,财产权在现代法制文明的身份平等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农村社群品格,并在开放性基础上更好的实现农村社群在成员角色塑造、成员事业成长和成员公共利益维护和社会正义目标上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超海 《社科纵横》2008,23(2):105-107
本文通过透视"跑得快"工程背后被拆迁人面对城市房屋拆迁政策的无奈.建议通过制定物权法司法解释和修改2001年<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甚至另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征收法进一步完善拆迁程序.借鉴美国拆迁经验,取消中国现行的行政强拆,充分发挥司法程序的作用,依法保护拆迁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6.
张东芳 《社会福利》2014,(10):33-34
正新疆乌鲁木齐市儿童福利院共收养了维、回、哈、汉等各民族孤残儿童300余名,形成了集养育、治疗、教育、康复、技能培训、安置等全方位为一体的服务格局,分为一院二中心,即总院、儿童福利中心、安宁渠农村家庭寄养服务中心。总院负责重残儿童、大龄残儿及婴幼儿重症监护和护理,儿童福利中心承担着智力健全孤儿、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及社区困境儿童救助服务,安宁渠农村家  相似文献   

17.
肖日葵 《创新》2007,1(6):30-34
当前农村减贫效果有限,原因之一在于农村社会救助以收入维持为主要目标,缺乏"发展"维度。救助对象局限在绝对贫困人口,未能满足边缘贫困人群和有劳动力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资产社会政策主张减贫策略并非简单地直接增加穷人的收入,而是要帮助穷人进行资产积累与投资。通过资产建设,可为穷人提供可持续生计,提升其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降低其脆弱性,增强抵御风险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帮助穷人建立、积累个人资产和社区资产,可促进个人、家庭和社区发展,推动农村社会救助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白晶 《学术交流》2012,(6):64-67
婚姻自从诞生之初,就是财产性因素与伦理性因素的结合体,婚姻从古代至现代的演进过程就是财产性因素与伦理性因素相互分离和指引过程。伦理性因素作为婚姻固有属性,不断从财产性属性中分离实现独立,并不断地指引婚姻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追求,而财产性因素从家庭所属走向个人所有,进一步实现了经济基础与人格独立的双重性契合,推动了婚姻价值向实质性公平迈进。特别是《婚姻法解释》(三),以尊重个人所有权为前提,倡导婚姻财产归属与分配合理性与公平性,逐渐褪去婚姻爱情中的物质追逐,还原人类感情质朴本真色彩,无疑是当下对婚姻家庭价值选择、实现从形式公平到实质公平追求理想的最好指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扩张需要对农村进行拆迁,农民与开发商、各级政府间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矛盾的焦点在于土地利润中的分配问题。通过分析农村拆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力求使各方面都能获得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杜绝政府的任意行为,让城市化纳入到法制化、民主化之中。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甘肃的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影响着村级集体服务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家庭经营中,一家一户办不到或办不好的事,得不到更好地解决,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甘肃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村普遍放松了集体“统”的一层,轻率地把集体财产卖掉或分光,绝大部分村集体经济片瓦无存。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使几十年集体经济的大量积蓄流失了。甘肃全省村社两级的固定资产由实行联产承包时的1131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