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潜规则的界定 “潜规则”的首次使用来自吴思2000年出版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2003年他又出版《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并对“潜规则”一词作了定义。“潜规则(underlying rule)”也称为“游戏的规则”,是指没有显现出来但已是心照不宣的某些规矩,不成文、不公开地在各自的领域内得到大多数人的默许和遵守成为相关法律法规之外的另一套行为准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问:历史学者吴思在重新认识传统中国这个课题上提出了“潜规则”,作为儒家正统规则的对立面。游民社会和潜规则社会有没有交集? 答:正统规则不能与儒家规则画等号。因为秦汉以后一些非儒家的观念也进入主流社会被社会上下所认可,成为“正规则”,  相似文献   

3.
学者书架     
吴思的《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一书以其深入的挖掘和细密的分析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最近他出版的《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可以看作是《潜规则》的续编。吴思的研究中有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创造新概念,这就使读者对于研究者发掘出的问题和总结出的规律有个提纲挈领的认知。 《血酬定律》一书新概念也不少,  相似文献   

4.
2月16日上午,外地某记者和家人从海南岛三亚市区乘坐6路车,上车刚投币两元,乘务员便提醒:“春节每人两元。”那记者问:“哪儿写着呢?”司机答:“这是潜规则,不用写,三亚潜规则多呢。”虽勉强掏钱补票,但这没有出处的抬价潜规则,却让这位记者有些郁闷。  相似文献   

5.
潜规则,指的是明文规定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套不明说的规则,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就职场而言,潜规则暗示了一个企业的潜在文化和行事规则,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每一个职场人士。要想愉快地生活,就要愉快地面对潜规则。  相似文献   

6.
湍水石 《老年人》2011,(4):13-13
在第6次再版的《辞海》中,“父母官”这个词条被正式删除。这与其说是历史的进步,倒不如说是顺应了民意。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故而“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两个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老百姓,这就足“爱民如子”。  相似文献   

7.
吴小英 《社会学研究》2005,20(3):212-220
几年前 ,一本有关中国社会隐匿中的运行机制———潜规则的书之所以引起极大的轰动 ,可能就在于它第一次通过摘取历史上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案例 ,将权力运作背后的潜性规则显性化 (吴思 ,2 0 0 1 )。这种轰动所提示的另一层含义是 ,书中所描述的这类潜规则在现实社会中依然有效 ,或者更准确地说 ,这种关于潜规则的说明在当今读者中获得了普遍的认同。① 潜规则的高妙之处 ,在于其隐匿性和模糊性造就了其不可证伪性 ,因而构成了常识中最为坚固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潜规则的存在是以主体的认同为前提的 ,因此它实际上可以看成是处在关系结构中的…  相似文献   

8.
《职业》2011,(34):49-51
主持人:您是如何看待潜规则的?王冉:首先,最重要的是,“潜规则”是可以打破的。它今天存在不意味着永远存在,它今天让你畅行无阻,不意味着明天仍然让你畅行无阻。而且,打破潜规则的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规则是特别重要的,是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而潜规则一般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但人们往往容易因为短期的利益,体现出软弱的一面,向潜规则屈从。我始终认为,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完成了一些别人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譬如打破潜规则。  相似文献   

9.
意子 《女性大世界》2005,(12):26-26
“劈腿”也好,“潜规则”也罢,这些所谓的“敏感词”,对普通人而言,只不过一己私事,而艺人是何等的星光灿烂,万人观瞻,他们生来就该拥有透明度,以及超常的心理承受能力,他们的生活步步都是雷区,处处都是敏感地带。而在艺人的身上,一个词语,既能讲述N个事件,又能呈现各种复杂心理。——这就是娱乐圈的“敏感词”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严刚 《金色年华》2009,(1):79-79
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给我带来一盒营养液。母亲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  相似文献   

11.
笑话     
《中国社会导刊》2011,(24):62-62
饭局埋单潜规则 高明刚从海外留学回国。这天,他参加一个同学聚会。埋单时,大家纷纷抢着付钱。高明当然也不含糊,掏出钱包加入“埋单大军”。可不知为啥,服务员单单收了高明递过去的钞票。  相似文献   

12.
释“尤物”     
王丹丹 《现代妇女》2013,(11):274-275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痛”是苏轼《荔枝叹》中的诗句,王力先生和朱东润先生对“尤物”依稀的释义都是“珍贵的物品”。可我们现在经常听到有人形容漂亮的女人为“尤物”或者“天生尤物”.网络上也经常出现“极品尤物”、“惹火尤物”等类似的词语.这和王力先生以及朱东润先生对“尤物”的注解似乎是矛盾的。本文就此论述“尤物”一词究竟为何意?指人还是指物?又是从何时开始指人的?  相似文献   

13.
米酒——在有稻米种植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米酒——在日本被称为“ζ汁”(清酒的意思),它是“泶之”(繁荣)这个词的缩写,在人们的头脑中,它与由这种清酒引起的“快乐情感”有关联。清酒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东西,人们对待它的态度,正如大多数文化对待酒精饮料一样。在日本每一座禅宗佛教寺院的门口,石头柱子上的题字告诫人们,吃了蒜与喝了酒的人,永远不允许跨过这道门槛。  相似文献   

14.
(一)创造力的定义海纳特指出:“创造力”(Creativity)是由拉丁语“Creare”一词派生而来的。“Creare”的大意是:创造、创建、生产、造成。它与另一个拉丁词“Cresceve”(成长)词义相近。在《旧约全书》的《创世纪》中曾出现这一概念:“上帝在一切都不存在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和地”(“qui∶creativitcuncta de nihilo”)。从词源上看,“创造力”的大意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东西。  相似文献   

15.
一写下“兰心慧质”这几个字,就仿若见到一个漂亮的女人笑盈盈地朝我望来。这是个散发着灵气的好词儿。在古代,“兰心慧质”是对那些独坐北楼或西厢的二人俏佳人的才智与品性的最肯定的评价,可以说那是对女性综合素质,尤其是情趣与气质的全面认可。“兰心慧质”就像一杆标尺,几千年来左右着中国人的审美。  相似文献   

16.
享受"寂寞     
今晚我的心情不错。虽然先生说不回来吃饭,而且要很晚才能回家,但向来对此大发脾气的我,今晚却庆幸先生不在身边。我突然想有一个人生活的空间,当然那是暂时的。下班时,先生来电话说:“今晚有事,晚上自己先回家吧。”末了怕我生气,又加了一句“天黑打车回去”。不知是他说的关切之语打动了我,还是他的此举正中我意,我竟然非常高兴地放他而去,收拾东西准备下班了。在回家的班车上,我计划着如何过这一晚上,尽管我不会做饭,但一个人的晚餐还是要过得去的。于是,来到市场上买点熟食回到家中。一个人屋里屋外地忙活着,饭菜飘溢着…  相似文献   

17.
晓月 《老年世界》2008,(9):32-33
虽然我和婆婆语言不通,但她逮着我照样说个不停。而我不管是否听懂,脸上总是挂着真诚的微笑。结婚之前,先生可怜巴巴地对我说:“现在我妈妈和我住在一起,但我们结婚以后,她就得搬到公寓去住了,她得整天一个人在那个公寓里。”我问:“为什么?”先生回答:“因为这是我和你的家。”我明白了先生的用意,他是想让我表个态,结婚后他妈妈怎么办。  相似文献   

18.
刘明元 《职业》2008,(2):43-44
随着沪深股市持续火爆,办公室炒股现象不断蔓延。许多单位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头头”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普通员工的隔间则是“散户厅”。在生意场上,3点闭市后约见客户已经成了潜规则: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  相似文献   

19.
小时候读鲁迅的文章,知道了当铺是怎么回事:实在没有一个子儿的时候,拿着家里还有些价值的东西,然后来到一个铺子,铺子的墙上画着一个大圈,圈里红红的一个“富”字。铺子里戴眼镜的老先生,眼睛都不抬一下,随手拿起放大镜看你的东西的成色或者掂量东西的新旧,同时牙缝里挤出几个字“X块大洋!”,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一刻     
忘记三位老妇人聊起了她们的生活,一位说:“我现在有一个毛病,有时打开冰箱后,忘记了自己到底是来拿东西,还是刚刚把东西放了进去。”“那没什么,”另一位说,“我的毛病是站在楼梯上,忘记了自己是要上楼还是下楼。”第三位说:“谢天谢地,我没有这样的毛病。”说着她用指节敲着桌面,发出清脆的敲击声。“啊!有人敲门!”她惊叫道。这种人靠不住甲小姐:“听说你己经解除婚约了?”乙小姐:“是的!”甲小姐:“丙先生不是很好吗?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