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8,(4):5-10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根植于马克思的类哲学,传承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和合精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利用开放的文化市场,坚持开放的文化精神,促进平等广泛的交流,拓展宽广的交易交流平台,全球有识之士对重大全球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打造人类命运共识体,也是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3.
《孔学堂》2014,(1)
<正>春天耕耘,盛夏绽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关心支持下,承蒙海内外众多中华文化研究机构和硕学名家的鼎力赞襄,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的中英双语学术期刊《孔学堂》,在满目青山碧水的爽爽贵阳正式创刊了。这是一份立志于汇聚世界范围内中华文化研究者之力,通过研习、弘扬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之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杂志。  相似文献   

4.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张立文儒家文化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官方意识形态,但随着中国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却遭受了严重的挑战。为了弘扬以儒家文化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既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又...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文化要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要,顺应国际形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弘扬、丰富和发展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才能建构先进性文化。其中古代哲学的和谐精神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人文理想,创新理念是其发展动力,求真务实是其品质特点,道德伦理评价是其选择机制,宽容豁达是其民族气派体现,民本理念是其宗旨所在。当代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和完善上述文化价值功能,才能确保民族性形成和长效性,保持民族文化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谢菊兰 《社科纵横》2009,24(1):121-123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讲“和合”,主要是用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强调要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一致,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7.
立足于当前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推动中、西、马三大文化体系的互动,并由此生成中国新哲学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可能方向。中西马哲学的互动,应以建设中国新哲学为目标,以回应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良好的对话机制和辩论文化为基本保障,以反思学科使命为前提,以哲学资源和哲学经验的共享为平台,抓住全球化语境下重建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新机遇,以研究主体的自我敞开和自我超越为实现根本途径,应推动哲学人材培养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人的解放为最终目标的世界性的哲学.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需要总结当代人类实践的新经验和科学发展的新成果,需要有人类情怀和世界历史的视野,因此也就需要处理好民族立场和人类情怀的辩证关系.我们在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其世界性维度,即应从人类发展的高度阐释“中国经验”的世界历史意义.如何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问题的关键是在文化交流、文化创造过程中如何将民族特色与人类情怀有机结合起来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最具人类情怀的最符合人类共同和谐发展需要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李淑云 《社科纵横》2007,1(9):51-52
"和合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规范、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辩证方法,是贯穿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它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当前,在我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古老的和合文化重新展现出巨大魅力和迷人风采,中和文化拓展文化领域的理论视野,社会和谐致力于生活秩序的建构,和合思想有助于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0.
陈力祥 《探求》2004,1(1):19-22
本文以全球化时代因和谐与冲突的张力失衡所凸显出来的和谐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针对学术界研究和谐问题的现状,认为学者们从传统和合文化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的角度研究"和谐",并以此来解决全球化时代因"五大冲突"与"五大危机"所凸显的和谐问题在历时性和可操作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限度.提出了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和谐观的建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的网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艳 《学术交流》2003,(7):126-128
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文化 ,它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的先进网络文化 ,把我国的网络建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阵地 ,必须建设高质量的中文网站 ,开发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软件 ,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传播队伍 ,加强网络受众的道德自律 ,增强我国先进网络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文化融合看中华文化的主体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文化融合的时代语境使文化的主体自觉问题日益凸显。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可偏离人类文化普遍价值提倡中国文化的特色、风格与气派。中华文化应基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在清醒的文化反思的基础上,通过与西方进行对话交流的方式为人类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资源,使自身成为人类普遍文化价值中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许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包含先人们在分析周围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同时又有着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精心培育的思想毒素。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具体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不断得以承传与创新,这一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化最基本的、最核心的价值应定位于建构民族心理、形成民族性格、锻铸民族之魂,即塑造与自己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体.面对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境遇,中国文化建设面临着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从历时态上看,它要超越传统农耕文化,实现社会主体的现代化;从共时态上看,它要跨越后现代主义文化危机,塑造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新型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5.
王希  梁健  卢艳宁 《创新》2009,3(6):65-68
中国古代司法对和谐的追求从未间断、一以贯之,从而已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和谐的司法制度作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儒家法律文化的和谐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和谐司法构建过程中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同时亦应承担"反哺"的角色,为转型期社会的道德重建和司法制度的人性化提供可鉴的本土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倾向于独立与温和,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大路  谷晓红 《学术交流》2007,(11):174-177
某特定地域衍生出来的所谓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文化多样的大国来说更是如此。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审视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是对地域文化的本质审视;丰富性是对地域文化的内涵审视;亲缘性是对地域文化的情感审视;稳定性是对地域文化的价值审视;动态性是对地域文化的历史审视。把握地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正确认识地域文化,促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范正美 《学术交流》2003,(7):114-118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企业文化建设从五个方面向企业家提出严峻挑战 :随着企业文化内涵的丰富、外延的扩大 ,要求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必须有一个新飞跃 ;企业家如何从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汲取营养 ,实现企业的个性发展 ;如何围绕企业文化的主旋律、框架体系和建设规范制定发展战略 ;如何树立创新思维方式 ,根据业态组织、营销网络建立企业文化创新机制 ;如何强化集体领导意识 ,增强领导艺术。企业家惟有站在新高度 ,走向新境界 ,建设全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才能适应市场竞争 ,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9.
设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既要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特质,又要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更要扣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国学精粹》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遵循理实一体化教学规律,精选与学生人格成长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学模块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上,通过七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对传统文化从一知半解到切实笃行的过程,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易知难行"、"只知不行"的教学痛点,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细致入微的双重考评标准的设计,解决传统文化类课程考核难定量、难落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英 《学术交流》2004,(11):149-151
学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科学地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性与创建性、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利用载体,规范文化行为,设计文化情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文化创造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关键,运行机制是手段,加强管理是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