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CHIP(2002、2007、2013)城镇数据,基于“学历-经验”不同组别,考察我国加入WTO和受华尔街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贸易开放和贸易结构变化对工资残差不平等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导致工资不平等扩大,尤其“高学历低经验”和“低学历高经验”组别在上半(90-50)分位数的工资差距扩大更快,而“高学历高经验”组别的工资差距扩大则主要体现在下半(50-10)分位数。贸易开放在显著提高城镇居民工资的同时对工资残差也有显著提升作用,其中,在2002-2007年,贸易开放缩小了低经验组别的学历间工资差距,但加深了工资残差不平等;在2007-2013年,贸易开放拉大了学历间的工资差距(控制住工作经验),也加深了工资残差不平等。进一步对工资残差不平等进行的DFL反事实分解发现,导致工资残差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价格效应。  相似文献   

2.
国际外包的迅速发展催生出新的贸易方式——产品内贸易,这种新型贸易方式对不同技术程度工人的工资影响作用不同。通过对我国产品内贸易和收入分配差距现状的分析,采用中国1981-2010年30年的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分别检验产品内贸易和一般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以加工贸易表示的产品内贸易会拉大中国技术工人工资和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差距;而一般贸易则会缩小这种工资差距,且这种缩减效应要大于产品内对工资差距的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工资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查教据,计量研究了男女两性在行业市场中的工资差异,发现女性职工处于相对不利的劳动力市场地位,同时工资收入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行业差距,利用Brown分解方法,对行业工资性别差异的条件均值进行分解,发现性别工资差异的74.12%由行业内部差异造成的.从行业工资差异总体来看,个人特征仍然对工资差异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垂直专业化分工与中国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明亮  臧旭恒 《东岳论丛》2011,32(9):128-132
本文分析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机理,在改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就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工资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总体上降低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差距,高技术行业的回归分析显示这一影响更为显著,中低技术行业影响较小,但回归分析结果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相对工资差距的两个重要因素,至于谁起决定性作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由于国际贸易通过驱动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差距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模式和技术进步源泉上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贸易和技术对相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本身并没有普适性结论,相对工资差距的扩大到底主要由哪个因素引起并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证问题。未来研究的关键在于解决衡量国际贸易或技术进步的作用的方法和考虑不同国家具体情况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数字经济在促进劳动力非正规就业方面的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的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异质性,数字经济主要提升了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高学历以及拥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数字经济对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主要提升了城镇居民和东部地区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高工作自主性和工作收入并降低了工作强度进而提升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概率。研究结论明确了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也为通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87-93
SS定理告诉我们,自由贸易使国内充裕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上升,相对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下降,从而缩小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然而,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制造业工人在相对工资不断增加的同时,高、低技术工人二者之间的工资差距也在扩大,从而与SS定理所预期的结论不符。本文放松了关于充分就业的假定,就国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失业、劳动供给增加、技能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会拉大工资差距,从而更好地解释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从需求层面勾勒收入差距对教育需求分层的影响,通过构建"收入差距扩大--商品需求多样化和商品需求分层--生产要素需求分层--生产要素价格差距扩大--收入差距扩大"的研究逻辑框架,揭示收入差距扩大本身可能通过对商品需求和生产要素需求的影响,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自我加强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宏观数据证实了收入差距的扩大时消费需求多样化和商品分层的影响,发现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深确实导致商品消费数量差距的扩大和商品消费价格差距的扩大;并且实证性地检验了在商品多样化和分层的背景下,生产要素呈现出与之对应的分层现象,即表现为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收入报酬和教育回报率的差距扩大.  相似文献   

9.
国内有关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研究着重强调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的作用,而忽视了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应用Neumark分解研究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对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城乡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由个体特征所导致的工资差异占71.47%,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所引起的工资差异占17.53%,而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异占11.00%。因此,只有综合考虑前劳动力市场教育歧视的作用,才能准确地估计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所导致的城乡劳动力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劳动力市场状况与犯罪的关系是犯罪经济学最核心的研究主题之一.基于浙江28个县1980年到1989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对劳动力市场状况影响犯罪供给的机理和效应展开了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双侧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1)工资差距每上升一个百分点,一般刑事犯罪率将平均上升0.15%;(2)相比侵财犯罪,暴力犯罪对工资收入差距扩大的弹性更大;(3)刑罚威慑弱化和快速的城市化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浙江犯罪率显著攀升的重要原因.以上估计结果对犯罪供给方程估计中存在的不可观测的异质性、遗漏变量及样本选择等典型的内生性问题保持稳健,因而,为国内外犯罪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新证据,对我国转型期犯罪治理公共政策制定存在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4,(6):58-62
我国财政分权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财政分权程度的扩大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增长,虽然财政分权本身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可能是不确定的,但是财政分权促进自由贸易发展的机制则会极大地影响收入分配的状况。因此,探讨贸易自由化和财政分权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研究表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收入差距发挥了显著的恶化作用,而财政分权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研究了非认知技能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采用国际通用的大五人格模型来度量非认知能力,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综合指标每提升一个标准差,劳动力的小时工资收入增长约2.5%。分解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特征差异是导致性别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高收入群体更是如此。当进一步考虑职业选择的内生问题时,非认知技能显著增加了劳动力进入白领职业的概率,且整体上白领职业内非认知能力对性别工资差距的贡献要高于蓝领职业,但在两类职业内非认知能力对不同收入水平上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依据现实数据,收入不平等与贸易利益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在异质性企业框架基础上引入消费者异质性,以探讨在人均收入水平给定的情况下,收入不平等对贸易利益的影响。模型中,消费者异质性通过收入与价格弹性的负相关关系,影响加权平均替代弹性,进而通过市场竞争强度这一渠道,最终影响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福利效应。在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进一步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1)考虑消费者异质性的贸易利益估算结果与同质性消费者模型相比存在显著差异。(2)在出口固定成本较高的情况下,较高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会削弱可变贸易成本降低带来的福利效应。(3)人均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产生对冲作用。本研究可为我国在当前阶段通过缩小收入差距、推动共同富裕,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福利效应,进而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VECM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在短期内滞后一期的进出口贸易加大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即进出口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使城乡收入差距扩大0.289个百分点。对外贸易加大福建城乡收入的原因:一是农产品价格影响收入分配。福建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优势,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较大。二是工资收入影响收入分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依靠单纯的出卖劳动力,获得的工资收益也比较低。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随着对外贸易发展,对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增多,将导致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导致进城打工的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为减小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要增加农民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快外贸结构转型升级、强化培育新型务工农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5.
邢恩泽 《天府新论》2015,(3):99-104
改革开放以来,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已是密不可分。而伴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技术的模仿、技术的引入以及技术外溢,也使得我国服务业的技术进步水平与服务贸易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其途径包括:(1)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使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人均收入也随之提高;(2)服务贸易带来的技术进步并非是完全中性的,有可能出现偏向性的技术进步,这会使不同部门对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导致高人力资本劳动力和低人力资本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差距拉大。可见,贸易开放能够通过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工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工资形成机制,工资的分配体系和分配结构也没有随用工模式的市场化而与之相匹配。工资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在于:通过制度和机制确立工资价格的基本形成机制,来推动工资价格合理反映劳动力的市场价值,从而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促进劳动关系的市场转型。应当以工资集体协商为核心,构建契合市场机制的工资制度框架,优化工资分配理念,执行发展型的工资政策,并跟进配套机制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台湾经济与两岸贸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左右,台湾岛内资源禀赋由早期劳动力充沛与资本不足逆转为劳动力不足与资本过剩,过剩的资本涌进房地产业,引起房地产帐面价值虚涨与狂飙,进而带动股市形成泡沫经济。1994年泡沫经济开始破灭。过剩资本的另一出路就是海外投资,大陆近年来吸引了几近半数的台湾海外投资,两岸贸易显示上下游的垂直分工关系。泡沫经济的兴灭与海外投资是台湾近20年来经济变迁的两股浪潮,也是台湾低增长与高失业率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差异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改革以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两个突出的现象,一是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存在职业与工资上的差别,二是劳动力流动没有伴随地区间工资差距的缩小。本文对这两个现象做出了统一的解释,其基本逻辑是,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工人的重新配对(劳动再分工),进而造成了职业上的差别,并提高了当地工人的工资。其含义是,劳动力流动不仅提高了总体的经济效率,而且可能是一种“帕雷托改进”。经验检验也支持了劳动力流入对工资增长的正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已经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流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流入东部地区的现实,通过构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预测东北户籍劳动力在异地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通过构建结构式劳动力流动选择方程分析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受教育年限对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北地区;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导致大量东北户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地区;随着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东北户籍劳动力的流出倾向将会逐渐增强.因此,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各种形式的补贴留住东北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劳动力迁移理论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经济地理学的演变过程和演变特征,进而基于新古典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两种理论范式总结了劳动力流动影响区域收入差距的实证经验。对比发现,在这两种范式下,劳动力流动影响区域收入差距的内生作用机理不同,前者强调劳动力通过影响迁出(入)地收入水平、各地生产要素的流动方向以及边际生产力达到缓解区域收入不平等的条件收敛机制,而后者认为,劳动力流动会导致产业集聚的"中心—外围"均衡格局,从而拉大中心与外围区域的收入差距。此外,两种研究范式在劳动力流动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方面也各异,对待劳动力与区域之间的内在关系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