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雷敏 《中国民族博览》2022,(18):168-171
敦煌曾是“陆上丝绸之路”上河西四郡最关键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敦煌吸收了多民族地区的文明,同时也开出了自身独特的文明之花,敦煌剪纸艺术虽然仅是敦煌灿烂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是难以忽视的。文章通过分析敦煌剪纸艺术的历史发展,结合当下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与工艺,并探讨敦煌剪纸艺术与当代服装设计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了敦煌剪纸艺术在当代服装设计上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刘戈 《民族研究》2002,(5):69-76
“当”组合为词。宋元时代契约中少见“承当” ,但有“成当” ,《会编》4 2 9《元至治二年 (1 3 2 2 )祁门县谢子英卖山地红契》载 :“其山未卖之先 ,即无家外人交易。如有家外占拦 ,并是出产人自行成 (承 )当 ,不干买主之事。”这个括号里的“承”也是注释者补的 ,其实 ,“承当”以及由“承”组合的“承值”、“承担”、“承管”等词多见于明清时代的契约中。在责任用字与句子结构方面 ,宋元契约与 9— 1 0世纪敦煌契约中的“知”套语的关系一脉相承 ,这一点自不待说 ,与敦煌出土的契约比较 ,宋元契约“知”套语中的条件从句的内容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3.
敦煌曲子词被发现以来,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敦煌曲子词通过通俗易懂的歌词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生活风貌以及人文情感。为体会敦煌曲子词中的文化历史,本文以“月”意象为研究对象,从“月”意象的分类、“月”意象的特点、“月”意象的意义等角度对敦煌曲子词进行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展现出当时社会人民的生活状况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接壤处的戈壁大漠中,有一片绿洲,她就是驰名中外的“丝路明珠”——敦煌。“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乃盛大辉煌之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春秋时期称敦煌为瓜州,以出产美瓜而得名。西汉武帝时期,张骞的“凿空”之行打通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列四郡,据两关”则在保障丝绸之路通畅的同时,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发展以及中原和西域的交往交流交融。作为“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也因此见证了历史的风云际会。  相似文献   

5.
《下女夫词》是唐时敦煌地区民众在举行婚礼时所唱的歌词。敦煌遗书有《下女夫词》八件,记载了当时婚仪的“下女夫”之俗。女夫即“女之夫”,通称女婿。但是对“下”的含义,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公元8世纪70年代,敦煌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长时期的拉锯、鏖战之后,由于安史之乱,唐朝无暇西顾,因而吐蕃占有了该地区各地,全盘控制了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的局面。大概是在公元790年,实行推广新的制度,就是用吐蕃军事部落联盟政体中的”部落制”来代替原有的乡、里社区合作制。此事在国外有好几位专家曾撰文讨论。笔者曾以《敦煌藏文写卷P.T.1083、1085号研究  相似文献   

7.
蔡芸希  于春 《西藏研究》2023,(3):108-115+162-163
大昭寺一层中心佛殿后壁正中小室前的一组木作构件被命名为“叉手”,属于汉式建筑风格,其形制颇为特殊。梳理汉地叉手的演变过程发现,大昭寺叉手与汉地唐宋时期叉手构件有所区别,而与南北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人字栱构件更为相似。后弘期初期藏地出现该类汉式建筑构件,可能与吐蕃时期重要佛教建筑桑耶寺和后弘期初期河西敦煌地区佛教对藏地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记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指“王”“主人”“长官”和“兄长”。而后世藏文史料对■的记录相对稳定,语义的演变多指“释迦牟尼”或某一成就者。藏传佛教在16世纪后半叶再度传播到蒙古地区,自此■称谓从“主人”传入蒙古语,记作■uu。■uu在蒙古语中产生语义演变,兼指为“寺庙”“拉萨”或“西藏”。■uu又借入满汉文继而出现“joo”“昭”“召”“招”“招地”“西招”等音译称谓。  相似文献   

9.
土家饮食“三绝”与民族地区旅游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强 《民族论坛》2001,(6):47-48
集中分布于湘鄂川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和文化传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的纵深发展,极具民族个性、内涵丰富的土家饮食文化日益显现出重要的人文魅力和旅游开发价值。挖掘、整理、探讨土家饮食文化中的精华,不仅富有历史文化意义,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建设无疑有重大促进作用。  土家族传统的“饮”和“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着重探讨土家传统饮食文化精华所在,即号称“土家饮食三绝”的土腊肉、咂酒和罐罐茶。(一)土腊肉制作的程序…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者山田信夫先生认为,回鹘文买卖文书收付款语中的“bir gsüksüz”(一个不少)沿袭自敦煌汉文文书中的“一无悬欠”。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不仅“bir gsüksüz”一个短语,而且它所在的整个句子的内容结构、语法与汉文同类文书中的有关句子都相似。它反映的是13—14世纪汉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和套语。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0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在《敦煌劫余录序》中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文中指出的那样,在当时,“吾国学者其撰述得列于世界敦煌学著作之林者,仅三数人而已”。但刚刚从国外游学回来的陈先生,站在世界学术的高度,指出了二十世纪敦煌学迅猛发展的趋向,诚可谓远见卓识。敦煌学的发展,虽然受到材料分散、内容庞杂、语言多异等种种困难,但各国学者孜孜不倦,苦心孤诣,使敦煌学日新月异,加之敦煌文献陆续公布,敦煌考古…  相似文献   

12.
郭嘉 《中国民族博览》2016,(16):183-190
2014年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13、14届中国画研究生赴敦煌写生考察.我们不仅对敦煌一带的石窟、彩塑、壁画等艺术做了深入考察研究;同时也通过对敦煌一带山川地貌、人文景观的游观做了游历及写生;而对敦煌艺术与人文有了整体的体验和感悟,并将这次写生考察的体会及感悟整理,于是我也就顺理成章地找到了毕业创作的素材和论文的内容.论文首先从敦煌诸佛菩萨和飞天的形式意蕴的研究入手,以及对敦煌一带山川地貌的审美意蕴及技法探索,将敦煌一带山水创作与敦煌壁画的佛菩萨及飞天的形制相结合,创作实践《神游敦煌系列山水》作品.作品以饶宗颐先生提出的西北宗的“新三远”为视角,吸收运用了聂危谷老师的泼彩技法,并在我的山水创作中加以转化,将诸佛菩萨与飞天在时空中的解构重组,并重塑山水之灵境.为今后创作进一步的风格造就做了前期探索和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正> 聚居在湘鄂西地区的土家族,民族风情别具特色,其饮食习俗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鲜明的民族性格。那么,这种饮食习俗的特点,文化意义及社会原因何在?发展方向如何呢?本文就此谈一点浅见。饮食,既“饮”又“食”。土家族的饮食习俗可概括为茶、酒、食三大部分,其中茶、酒同属于“饮”。土家族聚居地多为山区,气候温和,盛产茶叶。土家人最喜欢喝油茶汤,民间  相似文献   

14.
苏航 《中国藏学》2003,(2):43-52
本文把敦煌藏文文书Ch.73.xv.frag.12和P.T.2218中关于tshar的记录和有关唐朝军队中的基层组织"队"的记载进行了比较,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由于敦煌地区长期存在"队"的组织,作者进一步认为tshar实际即对应于唐朝的"队",是吐蕃统治敦煌以后对原来当地的组织方式的一种借鉴.考虑到汉文史籍对吐蕃军队中的"队"的记载,吐蕃亦有可能在统治敦煌以前即已在自己的军队中设立了类似唐朝的"队"的组织.  相似文献   

15.
20 0 2年 8月 2 5— 2 8日 ,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联合举办了为期 3天的“国际敦煌学学术史研讨会”。这是继日本京都召开的“草创期的敦煌学”学术会议之后的又一次以敦煌学学术史为专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得到了国内外敦煌学学者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与会正式代表有 5 2人 ,分别来自日本、法国、英国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与会学者共提交论文 45篇 ,在会上宣读的有 43篇。此次会议有几个特点 :1、论文涉及时间段长 ,覆盖面广。此次论文几乎涉及了敦煌学早期历史直至今天的敦煌学 ;内容涉及历史、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拓市场的能力,促进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协作,引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走向市场并与全国、世界两大市场对接,国家民委和深圳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名优新特产品交易会(简称“民交会”)于2001年5月 10日至13日在深圳举行。这是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次经贸文化贸易盛会,既是一次民族经济发展的盛会,也是一次民族团结的盛会。本届“民交会”对于促进发达地区了解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深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实现共…  相似文献   

17.
敦煌壁画乐器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为我国音乐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极大的研究价值。敦煌壁画乐器仿制的设想提出,不仅使我国乐器种类更加丰富,更是拓宽了我国民族音乐的范畴。目前来看,敦煌壁画中许多乐器实物已经失传,只能依靠着典籍记载和现存的残片进行复原。郑汝中于1988年正式提出仿制敦煌壁画乐器的设想,这筚路蓝缕之功绩正如张骞开辟丝绸之路一样。再看今朝,在全球化格局时代“丝绸之路”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此篇文章通过分析探讨敦煌壁画乐器仿制项目的缘起、发展及成果,呈现不同时代的“丝路”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东干"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鹏  沙勇 《民族研究》2007,2(1):75-81
历史上的"东干"一词曾用来指称我国西北地区的回民."东干"一词既不是突厥语"留居"、"转变"之意,也不是从"东甘"、"潼关"、"敦煌"、"东岸"之类的地名转变而来."东干"应是陕甘方言"东安"的音变,原指陕西东府地区,当地人(包括回民)以"东安人"自称,维吾尔等突厥语族借用来指称清乾隆年间以后迁入新疆的陕甘回民.同治元年回民起义首先在东府地区爆发,新疆维吾尔族和俄罗斯人遂用"东干(安)"称参加了起义的西北陕、甘、宁、新广大地区的回民,"东干"成为陕甘回民的别称之一.  相似文献   

19.
周毛卡 《民族学刊》2020,11(5):74-83, 148-149
本文围绕国内外学界对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讨论,按年代顺序对上个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藏族游牧地区“牧民定居”及游牧社会文化研究的主要著述进行了梳理、述评和比较。文章认为,老一辈研究者对藏族游牧地区社会文化的论著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极具开拓意义。最近十几年来的论著则主要围绕“草场承包”“生态移民”“牧民定居”等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牧民社会文化变迁等,在论文数量和研究范围方面有了大幅的提高,研究人员俱增,但专门著作与反思性文章相对缺乏。就“牧民定居”研究来说,由于受调研地海拔较高、交通不便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和调查者自身语言、时间、刻板印象等主观因素的限制,很多研究未能深入。因而进一步指出,要做好“牧民定居”研究就必须了解和结合整个青藏高原游牧地区的社会文化,并进行长时期的参与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山田信夫先生认为,回鹘文买卖文书收付款语中的"bir agsüksüz"(一个不少)沿袭自敦煌汉文文书中的"一无悬欠".本文通过考证认为,不仅"bir agsüksüz"一个短语,而且它所在的整个句子的内容结构、语法与汉文同类文书中的有关句子都相似.它反映的是13-14世纪汉文买卖文书的格式和套语.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的演变和发展历史悠久,曾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