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观是指作家对小说文体创作的认识。明代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绚烂期 ,比较分析《三国志演义》到《水浒传》、《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小说作家的小说观 ,可见作家越来越摆脱史实而走向虚构想象 ,越来越摆脱英雄传奇而走向百姓世俗生活。小说是一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文体。读者的小说观并非和作家的小说观一致  相似文献   

2.
先秦至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观由先秦人文化成的文化观向两汉注重章句之学的经学观、魏晋 六朝注重文章之学的审美观演进.这一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以赋<诗>、论<诗>等言志为主到有意识地探讨为文审美技巧的品评诗文;二是由先秦文化意义上的实用与审美的并重,经两汉的文化阐释,到魏晋六朝侧重审美的过渡.从文化视域对这一时段文学批评观的演进给予学理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时空维度对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符号"建构展开研究,在对卡尔维诺不同时期小说的文学符号建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阐释了卡尔维诺小说中文学符号的具体呈现思维,并从追寻自我的人生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大宇宙观、通过知觉呈现的语言观三方面探讨了卡尔维诺小说符号建构背后的具体思想观.  相似文献   

4.
台湾作家白先勇将“传统融入现代 ,以现代检视传统” ,实现了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形成了独有的小说观。这种对传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吸纳与创新 ,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作为一个经典性作家,被一代代人解读,然而对于其女性观的阐释至今仍是个盲区,本文则立足于经典性文本《叶甫盖尼·奥涅金》解读其女性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经典性的男性作家,诗人普希金对于男权中心既是有所超越的,更是有所维护的;其女性观既是现代的,更是传统的。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一超人形象,他是作家超人英雄观的显现.马丁·伊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伦敦的超人英雄观:他的超人是野性的,是复杂矛盾的,是追求完美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作家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原型,抒写了一部女性精神史.在小说中作家吁求母性回归,颠覆非勒司中心主义;并以女性的自我和社会文化结构为切入点,阐释作家的女性观和小说所蕴涵的女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土心理学的科学观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宁 《学术探索》2002,(2):21-24
正确的科学观是学科发展的前提 ,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在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科学观之间摇摆不定 ,这给本土心理学研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土心理学的内涵是文化意义 ,应该确立人文科学观 ,遵循人文科学的研究原则 ,克服自然科学观造成的抽象研究 ,在心理生活的历史性与具体性中理解和阐释心理生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作家,福克纳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和对黑人的同情最充分地表现在他的小说里。他探索了种族问题,对奴隶制与种族主义表现了毫不掩饰的愤慨。但南方社会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和道德价值,自然也包括种族主义对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他不想看到南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所改变,只是寄希望于通过提升南方人民,特别是黑人的道德素养来解决种族问题。福克纳不愿改变南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基本态度,同南方传统和种族观对他的影响相结合,使得其小说中黑人形象具有局限性,他笔下的黑人———卢希、黑人空想家———卡斯皮等无不滑稽、可笑。他小说中的黑人形象与他反对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基本立场出现矛盾。  相似文献   

10.
"诗可以观"是儒家对<诗>之功能的经典阐释,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家在时代语境下运用"观"之诗学理论建构起了自己的小说观念,以适应小说传播的需要.志怪小说观念建构根植于儒家尚"学"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1.
作者基于对罗尔斯的公平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的理解,深入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为公平,并分析了公平性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具有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此外,作者还指出了可持续发展不应只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还应包括制度、文化、信息、科技、生态等在内的各种资源、财富,应倡导大资源观基础上的公平观。  相似文献   

12.
小说观是存在于作品和批评中的对小说的基本看法。中国古代主要存在两种小说观, 一种是主张粗陈梗概、依实照录、教化劝戒的正统小说观, 一种是主张虚拟和娱乐的通俗小说观。它们虽然在小说的功能、创作方法方面相互对立, 但在根底上它们又是相通的。一个实中有虚, 一个虚中含实; 一个教化兼具谐谑, 一个娱心亦且劝善。这两种对立同一的小说观既反映又规定了整个古代小说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虚实观的尚实一脉在强调小说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的前提下,对依循史实与虚构叙事关系的认识有所转变,对虚构的看法变得灵活通脱;而尚虚一脉发掘了小说虚写的艺术魅力。两脉既有分流发展的一面,也有交错融汇的一面,实现了对生活真实、艺术虚构和艺术真实三者关系的辩证把握,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上述新变,是明清之际小说创作推动催生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了小说创作,形成了良好互动。明清小说虚实观的演进态势表明,可以从尚实与尚虚两面去认识明清小说虚实观,但不能用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方法将它们的持有者清晰地划分两个或更多的阵营。  相似文献   

14.
钱谦益晚年提出“香观说”诗论,通过通感形式,渗透佛教义理,品鉴诗歌优劣。他提倡性情优先,反对浮华的形式,体现了一种感性的文学体悟。蒲松龄作为清代小说家,则在《司文郎》中塑造了一位用嗅觉品鉴文章好坏的盲僧,使故事情节离奇,充满了辛辣的讽刺。蒲松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与钱谦益的“香观说”不谋而合,通过对两位作家之间的渊源、文论思想的比较,可以看到“香观说”对《司文郎》的小说情节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诠释一部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创作意图,<歧路灯自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李绿园小说观的众多依据之一.本文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时代与个人经历、文本以及读者等几个方面来解读李绿园"教化至上"的小说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有机联系的深刻体认。李渔“无声戏”小说观,是晚明清初文化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与李渔独特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7.
钱大昕对文人笔记小说的史料价值非常重视和肯定,对唐传奇、明清演义等通俗小说持严厉批判态度,认为前者有益于正史研究,后者为社会人心之害,亟宜焚而弃之。我国古代小说一直处于非正统地位,深受正统学者鄙视,清王朝又实行大力禁毁通俗小说的文化政策,钱氏身为经史学家和儒家学者,终生为官治学,形成上述小说观就不难理解。它代表着经史学家、儒家学者这一类人独特的小说观,有积极合理性,也有狭隘片面性、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世界知名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爱德华.赛义德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实践中的泛文本化现象提出了激烈的批评,在论文集《世界、文本与批评家》(1983)之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现世性"文本观,并用原属性联系和从属性联系这一二元对立对自己的文本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一独特的文本观对经典的现实主义文本观和结构主义文本观提出了商讨,突出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多种联系,强调文本的功能和文本在世界的定位状况,为文本的阅读和阐释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唐代小说创作折射出强烈的门第观念。就门第观的内涵而言 ,唐代与六朝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在对唐代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 ,试图从文学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总结唐代门第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人本法律观简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考论了法律观的历史进程神本法律观——物本法律观——社本法律观——人本法律观,揭示了法律从发生、异化到回归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阐释了人本法律观的科学涵义、立论依据和基本要求,论证了人是法律的本源、人是法律的依归、人是法律的主体、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的内容、人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法律良恶的标准等人本法律观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