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文君 《广州师院学报》2000,21(3):74-78,85
生态旅游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可持续旅游,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一种最高层次的旅游类型,也是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生态旅游开发综合效益显著。以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论述了其生态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突出优势,认为庆将基开发成为依托广州、面向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以林、水为特色,具有游览观光、度假疗养、科普科考、会议娱乐、美食购物等功能的生态旅游样板区和广州拳头旅游产品,重点鹫 要生态旅游、湖泊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以及土特产生态旅游等系列产品,并从统一规划管理、抓住重点和突出特色、协调各方关系、加大宝剑和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四川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但发展水平与全国乃至世界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相对落后 ,推动四川民营企业参与生态旅游开发 ,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大生态旅游区 ;加强对开发生态旅游民营企业的管理。政府要通过经济政策、技术政策、环境政策、社会政策 ,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自然保护区传统旅游开发存在问题,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区具有共同的目标取向,生态旅游开发必然替代传统旅游开发。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的内涵和特征,并以福建为例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分析,提出了福建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构想.研究表明滨海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性、脆弱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易损性、广泛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移植性特点;滨海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品位较高;资源分布较集中,组合较合理.从开发条件来看,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较好和较好旅游资源开发基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努力建设三条生态旅游合作通道,大力开发适宜滨海旅游活动的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5.
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旅游是一个内涵不断拓展的概念 ,特别是近年来学界对之已经从纯理论探讨进入应用性研究。同时 ,民族民间文化在开发与保护上存在着一些难以逾越的障碍 ,亟需更新观念。生态旅游观念将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注入新的活力 ,开展生态旅游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整合性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关于生态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各有其不同的内涵,但生态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却具有一定的关系并具有整合的可行性,生态旅游也提供了一条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建立一种在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民族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7.
综观经济效益理论运用到旅游经济中,就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解释。笔者通过对广东省生态旅游资源的调查,运用综观经济学理论,合理的对广东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大力发展粤北的山区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粤西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大力发展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型生态旅游;大力发展东西两翼的沿海生态旅游四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灿  魏晓平 《河北学刊》2014,(2):206-208
旅游业在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开发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如何使旅游业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河北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优势及存在问题入手,围绕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相关问题,探索河北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江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花明 《江西社会科学》2002,(12):239-241
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把握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对加快壮大江西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江西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分析了江西开发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及优势,并提出了一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珠江流域贵州段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个案,分析了贵州境内黔东南、黔南以及黔西南州珠江流域境内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流域(区域)多元民族文化的融合性、自然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交融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站在珠江全流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高度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发珠江流域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的对策措施.提出建立珠江全流域大旅游开发思路,在"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基础上,打造"珠江全流域旅游文化走廊",建立"珠江流域旅游走廊"管理协作机构,以及大背景、大范围、大运作的珠江全流域旅游文化走廊开发的营销定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海南中部地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的调查,阐明开发该地区旅游经济应突出“生态旅游”,指出发展海南中部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澄清大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入手,分析生态旅游的特点,并据此阐述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瓶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云台山生态旅游的SWO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入手,提出以生态旅游带动焦作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并采用SWOT分析法,分别从云台山生态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台山的生态旅游发展提出建议,旨在为云台山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体验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生态旅游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基本成熟,但是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的消费方式和旅游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美好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成为当代旅游者的目标.因此体验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也应顺应这一趋势,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便促进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文章在分析了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体验为中心的一整套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体验导向型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情感型生态旅游营销模式、过程型生态旅游消费模式、服务型生态旅游经营模式,以及参与型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教育型生态旅游解说模式,希望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金岩 《东岳论丛》2011,32(1):123-125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方式。在我国现阶段生态旅游的开展中,出现了不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问题。过度性开发和消耗利用所形成的弊端已超过旅游业本身的范围,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失衡或历史文化遗传的毁灭,形成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本文针对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研究对策和方法,通过熟悉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充分了解济南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况,发现济南南部山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市区出现的问题如泉水停涌,城市热岛效应加重,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等也与南部山区不合理开发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家旅游局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当前旅游开发的核心指导思想,而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生态旅游在全球倡导绿色消费的环境下地位日渐凸显,对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以全域旅游为指导开发生态旅游既符合国情选择,也是我国旅游业本身发展的大势所趋.以全域旅游为视角构建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全域旅游理念下推进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为旅游产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旅游开发的某些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主要表现是不能使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被认为是现阶段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的崭新阶段,然而面对西藏这种脆弱易损的特殊自然与人文生态环境,迫使我们在对其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时做出严肃而冷静的选择—生态旅游.本文以可持续理论为基础,结合西藏生态资源的特殊性,将深入分析发展生态旅游在西藏旅游业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中生态旅游意识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旅游意识是人们生存和休闲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要之一。主要表现为: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态旅游意识,对于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意识的功能,厘定生态旅游发展原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山地资源作为可再生复合性资源,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和便利条件。坚持生态效益第一的原则,合理地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是实现山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山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应建构一种统筹关系,探究生态环境、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与山地旅游之间的关联模式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扶贫,是新时期农村建设主要方法,它不仅体现了我党新时期经济建设与开发的趋向,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实施形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旅游扶贫概念,着重从创新方式把握、结构链构建等方面,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和路径,以达到明晰技术要点,促进我国经济全面推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