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谦之借鉴柏格森的"直觉""绵延""进化"等范畴,将《周易》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互相发明,以真情为宇宙本体,用以信仰为基础的默识的方法来达到至神的境界,建构了他的哲学方法体系。真情的默识方法分为爱美、尽性、至神三步。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体现出强烈的本体意识和方法自觉,体现了他对中国哲学直觉思维方式的承继,昭示着他归宗孔孟的为学旨趣。  相似文献   

2.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在意象派的历史传承中,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思想对意象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休姆诗学借鉴了柏格森的"运动与静止"的哲学思想,而庞德则借鉴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叶赛宁借鉴了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的观点,因此可以说,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是意象派诗歌的理论基础与渊源。  相似文献   

3.
推崇直觉并赋予它把握生命世界的独特权利,是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根本要义。从这一点出发,柏格森将他的直觉主义认识论应用到艺术领域,得出结论说,由于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都必须依赖于直觉,而这种直觉从根本上讲,只是对人的内在情感的一种领味,所以,依赖于直觉的艺术其最终使命就是成为情感的连通器。柏格森理论启示我们,艺术的真正目的只在于传达情感,唯有借助情感,作家与读者才能够实现交流;唯有依赖情感,艺术才可供认识与教育。  相似文献   

4.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认识论上以鼓吹直觉主义而甚负盛名,与他同时代而稍后于他成名的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他的现象学学说中,同样以贯彻直觉而著称于世。作为意识活动之一的直觉为什么会受到两位哲学家如此的重视和青睐?两者的直觉主义又有什么异同?本文打算就此作一些粗略的考察,希冀从中获得一些有意义的认识或启发。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 ,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之外 ,郭沫若受柏格森“生命哲学”和“艺术  直觉”说的影响最大。郭沫若早期美学思想中的主情主义、主观性、直觉、灵感等艺术观念均可见出柏格森的直接影响 ,是其诗歌创作实践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但是 ,因现代中国的特殊现实处境 ,郭沫若对西方文艺哲学的接受又融入了自己的体知和认识 ,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直觉信念论主张,直觉是信念或相信的倾向;直觉表象论主张,直觉是理智表象。反信念论者质疑直觉与信念之间的对应性;反表象论者质疑“理智表象”概念的合理性。分析哲学广泛使用直觉作为证据,并自诩概念的清晰性与严密性。然而,这两种相互竞争的直觉理论表明,在直觉本质的问题上,还没有可接受的共识。兼容论主张直觉是相信的倾向与直觉是理智表象可以相互兼容。兼容论可以用来消除分析哲学的这个耻辱。  相似文献   

7.
王弼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审美境界,是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魏晋时代,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自觉的时代.王弼哲学,是整个魏晋时代精神的真正代表.本文拟从哲学与审美意识的关系的角度,兼涉文化融合问题,对王迅哲学的理论内核——言意之辨作初步探讨.一、言意之辨的理论意蕴王弼哲学有关言意关系的论述,集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质.与西方传统的理智分析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体悟和直觉,贯通中国人思维的主要方法是意象性思维方法.但这里首先要消除这样一种误解,即以为讲中国人重直觉,西方人重理智,似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就没有分析的精神,或西方人没有直觉精神.其实,作为人类的思维活动,理智的分析和直觉的内省总是相伴而存在的.在中国哲学里,理智是直觉的准备,直觉是理智的升华.王弼的言意之辨就表现了这种思维特点.  相似文献   

8.
直觉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神秘化时期,包括古希腊罗马开端时期的直觉论和中世纪神学化的直觉论。近代理性化时期,包括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全部直觉论。现代非理性化时期,其中最典型的是以柏格森为代表的直觉论。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思问录》是王夫之三百多卷著作中的两卷。要弄清《思问录》中的哲学思想在他的体系中占什么地位,那只有在具体研究了他的全部著作并进行综合概括,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但是,研究工作必须从具体入手,从局部入手。不管这些思想在王夫之的体系中占有何等地位;同时,又因本文对《思问录》中的缺点或糟粕,只是稍稍提及,所以题名为《王夫之〈思问录〉哲学思想探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美学包含了丰富的西方哲学和美学资源,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美学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柏格森美学对个体生命的高度重视使中国现代美学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生命精神。他对生命、艺术、直觉的美学阐释影响了中国现代美学家、文艺家,使他们的理论呈现出生命的艺术化精神、艺术的生命创造精神和艺术的审美直觉精神。  相似文献   

11.
1907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表了《创造进化论》一书,建立了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20世纪中国新儒家的儒化的生命哲学就是在柏格森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山,梁漱溟热烈地推崇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他用这一新传入的西方哲学思想来重新诠释儒学,从而也用儒学来改造西方哲学而使之“中国化”(实为儒学化)、目前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的论著至多只是简略地提到相格森生命哲学对梁漱淇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对此作专题研究,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以推动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深人。一、柏格森的生命冲动…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融通中、印与西方之学,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新唯识论”的思想体系,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他曾入于佛,后又归于儒,佛儒融会,中西贯通,其哲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新唯识论》、《体用论》等著作中,而“物用不二”、“翕辟成变”则是他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考察他的一生的学术成就时,人们应当反思的是:要如何正确地评价作为学术思想的唯心主义,如何正确对待持有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做到把学术思想与政治态度不要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对直觉问题许多人从哲学、思维科学、美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柏格森试图在哲学领域中对直觉问题加以阐释,但终因其基础建立在唯心主义之上,因而他所探讨的直觉带有宗教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实质是将人的认识能力的一个方面——综合能力绝对化。直觉主义是错误的,但直觉在科学创造和发现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直觉问题继续加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是属唯物还是属唯心的性质,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研究之中。本文拟从哲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两个传统再作一些探讨。一《文心雕龙》的哲学思想(还有美学思想)深受《易传》的影响,这一点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关于《易传》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基本上是唯物的。因为,在《易传》那里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只有万物在其中生存的世界,它是不断地运动着、变化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哲学思想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历史发展,这就使得毛泽东哲学思想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中国特色,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批判继承。而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代表作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这种批判继承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学派的著作总集,其中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值得深入发掘和研究。但是,《庄子》毕竟不是一部纯粹的哲学著作,其中除了哲学思想以外,还包括丰富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处世方法等等。这些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哲学体系,而是一种处世学说体系,其核心是保身以尽天年,但它的哲学思想又是这个处世学说体系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乔伊斯的哲学思想受到多位西方哲学家的启发及影响,每部作品的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转变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每部作品都折射出丰富的哲学意蕴:布鲁诺的辩证哲学思想、康德关于艺术的哲学思想、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亚里士多德关于美与戏剧的哲学思想、阿奎那的"完整、和谐和辐射"及维科的历史循环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乔伊斯的小说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18.
<正> 要正确地认识陈白沙的哲学思想面貌,特别是他的本体论和涵养论思想,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运用辩证逻辑的范畴体系方法,正确地弄清陈白沙的哲学思想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本体论范畴系列和涵养论范畴系列,及其相互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描绘出他的哲学思想的体系性,才能以他的中心哲学论文:《论前辈言铢视轩冕尘视金玉》为纲,贯串他散在于其他作品中的片段思想,从而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全貌.关于这个关键问题,我已在《必须正确评价陈白沙哲学》(载《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一  相似文献   

19.
荀子沿延《墨辨》而有名、辞、辨的逻辑化过程,从而构建了自身哲学的认知系统,是心体道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又是“虚壹而静”直觉认识的前提和基础。逻辑化的理智与“虚壹而静”的直觉的统一才能完成体道的终极过程,以达到“大清明”的境界,道从而得以显现。其意义不在于逻辑与直觉的具体内容,而在于给出了逻辑与直觉统一的模式。如果其后的中国哲学沿着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那么,将是另外一种景象。  相似文献   

20.
昂利·路易·柏格森,1859年10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41年1月4日病逝。柏格森是现代西方生命派哲学的最重要代表,其最主要的著作有:《时间与自由意志》(1889)、《物质与记忆》(1896)、《形而上学导言》(1903)、《创造进化论》(1907)等。柏格森创立生命哲学的旨意是为了反对西方哲学历史悠远的智识主义(Intellectualism)及十九世纪甚为盛行的实证主义的泛滥。智识主义注重于概念的分析,实证主义注重于把对象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