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中的区域因素是指文学中的区域文化特色,是文学创作过程中区域文化因素作用的产物,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控制程度以及文化发展选择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文学和区域文学是其典型代表。当代区域文学研究应该从行政区划的现实出发,从中引出区域文学发展固有的规律。这既可以开拓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也为文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重庆文学因其行政区划的几经变迁,成为中国当代区域文学研究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文学研究所持有的基本理论始终未曾被有效厘清,其价值还原和理论构架已经成为迫切的问题。为规避区域文学研究的歧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本土性”保持一种敬畏而冷静的、珍重而批判的基本态度;破解不同区域中共同面对的文化问题,形成对狭隘误区的超越姿态;从文本研究、现象研究走向对区域文化精神实质的领悟。  相似文献   

3.
2009年底于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充分认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探讨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视角和范围,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和视野,大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与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1月14—16日,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重庆成功召开。会议由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重庆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会议围绕三个议题,即:1.区域文化与文学的新进展;2.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新收获;3.区域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新走向,分五场大会发言,以及两组讨论。会议的另一重大成果,是成立以张中良为主任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区域文学委员会。这次会议,继往开来,将相关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明清两代的区域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憾,这就是对于明清文学的区域特色关注不够.明清时期区域文化与文学互动研究要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其中之一就是加强明清时期区域商贾与文学互动中的特色研究.  相似文献   

6.
欧洲文学是一个具有广泛联系性与相通性的文学区域,古代"二希"文化与文学的对立与互补、冲突与契合,为欧洲文学区域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为推动力的近现代欧洲文学的连锁共振,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文学的区域性。欧洲文学在长期的动态演进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一种"y"状的区域性文学构造。  相似文献   

7.
尤里·洛特曼是享誉世界的符号学大师,也是一位以俄罗斯文学史为专业的语文学家,主要研究兴趣在18世纪和19世纪俄罗斯文学。本文尝试重新界定洛特曼的学术生产力,进而重新评估他在国际学术图谱,尤其在文学研究图谱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文章从六个方面探讨洛特曼学术生涯中文学研究和符号学研究的内在联系:1.协同效应、综合知识和模式的影响力;2.文化史的灵活语境;3.方法论意义的部分-整体关系:渐进螺旋式阅读;4.文学符号学的内在开放性;5.跨界的创造本质;6.文本边界倍增和描写。总体看来,洛特曼的比较文学学与符号学相互促进。应重建洛特曼学术影响的国际接受史,展示其学术影响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表现出的受限性和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8.
西藏当代文学以其与众不同的区域文化为基调,汲取多方文学资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在题材、主题、视角、立场、风格、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独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多种面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构成,这不仅对西藏当代文学本身意义深远,对中国文学版图的重构和中国文学多样化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在历史与文类的双重线索中展现西藏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征,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西藏当代文学的成就。教程结构清晰、通俗易懂,不仅为初学西藏当代文学者提供了便捷,更为西藏当代文学研究和传播开拓了途径,也为中国区域文学和多民族文学教育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9.
王长华教授主持的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河北文学通史",集合了全省二十余位优秀学者,历经五年多的辛勤努力,近日由科学出版社付梓出版.这是河北文学研究界的集体性成果,也是河北区域文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有着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和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举办的“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讨论会”于2002年4月在重庆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内各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着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理论建构、区域文化与全球化、西部与重庆文化文学诸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1.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要以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文化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为前提条件。在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还要特别注意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本土文化的普适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流变、区域文化的识别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文学研究中 ,历时维度的考察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 ;而文学的存在和发展 ,空间的维度同样不可忽略 ,事实上 ,空间的展开本身也体现了时间的过程。文章试图提出空间观察的两个主要的关键范畴 :地域与中心。地域视野的观察显示了中国文学从显见的南北分流走向融合 ,同时文学兴盛的区域逐渐趋向多元的过程 ;文学中心则由与政治中心的重合转向分离 ,提示了文学中心转移的复杂、多重因素。本文指出的文学空间性研究 ,不是一般地理学意义上的考察 ,而是期望在空间这一维度上 ,更全面地呈现文学展开的动态图景  相似文献   

14.
王晓凌 《江淮论坛》2005,(2):118-123
南太平洋文学,是我国近些年来新开辟的一个外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填补空白之功效。鉴于这一点,本文首先对南太平洋文学的区域划分和文学范围作一介绍,以明确这一研究领域的范畴;然后着重对南太平洋文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文学所取得的成就作一述评;最后对南太平洋文学发展方向——“南太平洋风格”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着重论述了文学人类学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学与人同构和互动的关系 ;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关系 ;文学的审美修辞性与人的生成智慧性的关系 ;各民族文学“主体间性”的对话交往关系。并指出文学人类学体现了一种以人类的本质特征为基础的人学本体论 ,是一种跨学科的整体性文学观  相似文献   

16.
<正>庸俗的反映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使我们对文学本质的认识陷入了这样一种困境:只从文学的内容中去挖掘文学的意识形态意义,结果导致了文学审美本质的丧失。 文学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不断前行的历史内容与文学形式的矛盾运动来变革文学形式的历史。文学之为文学,文学的审美性,不仅表现为写什么,而且表现为怎样写。因此,弄清文学形式的深厚内涵,把握文学形式的特性与功能,是揭示文学本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文学与艺术研究"栏目定位于对经典作家、文学作品的解析,以及对当前热点文学与艺术现象的聚焦争鸣。欢迎您推荐选题及投稿,共同搭建互动平台。站在中国区域文学视阈中审视当代重庆文学,不能不感受到一种失语的落寞。尽管也偶有佳作,但却构不成文学  相似文献   

18.
高玉 《江苏社会科学》2006,9(3):204-210
语言具有三个维度:工具性;思想本体性;诗性。相应地,文学语言学研究也有三种路向:在语言形式上研究文学;在思想本体上研究文学的思想内涵;在诗性的层面上研究文学的“文学性”。在当今文学研究中,对语言的诗性和从语言诗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国三大区域社会制度及其所属政治意识形态在文学艺术中占有主导地位,并决定了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的基本格局与表现特征。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地理建构在中国战时政治地理之上,是以各个区域不同的社会制度为基石,同时涵纳其他地理因子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呈现方式。战时中国文学地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上逐渐发展成型,各文学区域的主体艺术表征由各种文学成分相互作用综合而成。研究抗战时期中国文学地理对于正视该时期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多样性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文本性,它代表了文学研究一种开放模式.作者认为,文学研究从文学性走向文本性表明开放的研究格局代替了文学研究的封闭局面,因为文本性的性质是文本的生产性,其特征是开放性、无主性和复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