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以青海汉族"田社"习俗为研究对象,从名称与时间、祭祀神主和主题、祭祀场所与类型、祭祀仪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田社"与传统春社的关系。认为"田社"习俗是传统春社在青海汉族民间社会结合祭祖仪式的演化和变迁。  相似文献   

2.
青海汉族的祭祖活动,最隆重最普遍的要算是一年一次的春社日或清明节的上坟祭扫。具体日期,因各地各家族的不同有所差异,但在春社日祭祀者居多。不论何日祭祖,都存在着社、祖同祭现象。本文就这一习俗作些探讨。民间对这次活动十分重视。祭祖之日,在家男子不分老幼,能动者皆前往坟地参加茶把活动。有些地方和家族参加这一活动的人,只限男性成员和未婚女子,已婚妇女不得参加。有的则无此限,就是女儿女婿亦可参加。在人们的观念中,作为家族成员参加这天的祭祖活动是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也是向祖先行孝的具体行动,因此常年在外…  相似文献   

3.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民风古朴淳厚.泉州百崎郭氏、陈埭丁氏独特的宗祠祭祖习俗是具有泉州地域特色的回族习俗之一,是闽南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泉州海外贸易的辉煌历史,体现了闽南文化兼容并蓄的特征.泉州回族祭祖习俗也是海峡两岸同胞交流的一个平台,具有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礼俗批判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影响下,启蒙精英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以及诸多生活习俗,积极进行价值重估,力图破旧立新推进现代文明进程。为此新文学作家描写大量受礼俗禁锢的庸众,以及大胆冲破藩篱的新青年形象,把批判礼俗当成"个性解放"的必经之途与接受"现代意识"的重要标志。但事实证明:用恶俗做论据去批判礼俗,这是启蒙精英误读礼俗的生动表现,也使大量新文学作品呈现出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4,(9):98-103
中国革命文艺形态的建构,主要是在利用与改造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得以完成的。苏区时期,瞿秋白、毛泽东等提倡"旧瓶装新酒",主要是希冀利用民间形式为革命宣传服务。抗战以后,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运用民间形式,已不单是出于抗战宣传的目的,更是为中国新文艺体系建设做打算,要求在批判和继承民间形式的基础之上,创造"民族形式",即"推陈出新"或综合创新。苏区的革命歌谣和延安的新秧歌,是对民间文艺样式利用和改造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6.
藏族民间和纳西族民间的崇狮习俗都源于汉族的影响。但是,藏族苯教和纳西族东巴教中的崇狮习俗却来自于古印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更古老的神韵。苯教和东巴教中的崇狮习俗也有着密切的承袭关系。  相似文献   

7.
殡葬,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表现之一;葬礼,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礼仪之一;丧葬习俗,是中国民间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真实可信地描绘了民国初期中国安徽、江苏等地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8.
王项飞 《阴山学刊》2006,19(2):80-83
射柳习俗是满族流传久远的风俗之一,契丹人的射柳习俗是一种制敌祭祖的萨满黑巫术,以柳为图腾的女真人接受了这种习俗并传而广之。从功能主义的立场上看,射柳习俗适应不同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功能,并相应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看似相悖而不可能流传于其中的文化环境中存在。由此证明,功能在民俗产生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天 《南方论刊》2005,(10):65-6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加强对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继承。民间习俗是历史文化的积累沉淀和民间生活的总结概括,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不绝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特别是近年受西方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对本地区和本民族的民间习俗意识谈薄,情感生疏,以致一些好的民间习俗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存在着彻底消失的危险。不利于保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中国是一个…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奢侈风气引起了地方士绅的高度重视,他们积极行动起来,阐发禁奢思想,采取禁奢措施,意图革除民间奢侈风气.对于倡导禁奢的士绅们来说,禁止奢侈风气中的僭越行为,建立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是其目标.不同于官方禁奢令,士绅比官员更注重儒家礼仪的可操作性,他们试图将社会儒家礼仪与民间社会生活方式协调统一起来,并通过约束自我、家庭、宗族等方式,革除民间奢侈僭越的习俗.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的祭祀习俗及其变迁陈烨祭祀是古代原始民族崇拜、信仰观念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是一种内涵特殊的文化行为。其延续、传承便构成了人类社会在一段时期内世代陈袭的习俗。由于祭把的内容和方式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水平及社会发展意识相适应,因而祭祖习俗也随着人类物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宋代墓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以后的封建家族是以族产、家谱、祠堂为特征,这是研究者们所公认的。作为中国封建家族制度转变时期的宋代,封建家族组织是极不完善的。这时的私家修谱尚属初创阶段,族谱的修撰并不普遍;封建家族建祠祭祖至南宋中期,才由朱熹倡导,付诸实施的事例,至南宋末年仍寥寥无几,直至明代中叶,建祠祭祖才盛行于民间。在宋代封建家族用来团结族人,维系家族制度存在的精神因素中,墓祭是值得重视的。而以往的研究者在论述宋代家族组织时,忽视了墓祭的作用。因此,对墓祭及其在宋代家族中的地位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一、墓祭是宋代封建家族收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民族意识与对民间和乡土的追索有着天然的联系与相关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处于民族危机中的晚清知识人,必然生发出对于乡土与民间的重视和兴趣。他们一方面把民间资源作为文本通俗化从而“新民”的武器,而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民间和乡土的包围之中,中国古典时代所特有的文化一体化的状况,使得民间以及乡土文化积淀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并以集体无意识的状态影响了他们的文本创作。因此,对于民族命运的焦虑和对民间乡土的有意无意的追恋便成为了除西学东渐之外,中国近代小说写作的又一重要语境。  相似文献   

14.
刘杰 《晋阳学刊》2012,(5):10-13
寒食节火禁习俗最早出现并非为了纪念介子推。火禁是人类童年时代对火的敬畏和崇拜心理的结果,是交感巫术体系中消极规则的产物。寒食火禁习俗和介子推故事从战国时期开始发生联系,汉魏六朝以来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传说。寒食火禁与介子推故事的关系说明,民间习俗与历史故事相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演变的一个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15.
焦会生 《殷都学刊》2012,33(4):89-92
“格”与“话份”是民间语言,是马桥农民对有地位有权力的人的一种指称;“格”与“话份”体现了民间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实质是民间中国的等级意识,是拜权意识;对“格”与“话份”的描写与阐释体现了韩少功对民间中国拜权意识的揭示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执着地表现了他的家乡高邮,描写了高邮的许多民俗文化,使其小说充满了浓浓的民俗文化韵味。文章力图从他对民间习俗、民间艺人、民间美食、民间作坊的描写来分析他小说中的地方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文学民间意识的自觉,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便是对全球化的文化反应,它在很多方面都与全球化之间构成了抵抗性的文化关系;另一方面,以民间文化立场对于现代中国主要包括“革命”与“改革”的历史经验的批判性书写,也使民间意识对本土内部的主流文化构成了批判。“民间写作”对于民间资源的吸纳应该警惕“民间的形而上学”,以避免思想艺术上的各种问题,从而使抵抗与批判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8.
布朗族拜认干亲习俗与人际关系网络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及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对当地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拜认干亲习俗在布朗族民间信仰及其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布朗族拜认干亲这一民间信仰不仅是布朗族为了祈求儿孙康健、子嗣绵延的方式,也是布朗族乡土社会中构建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9.
黎族苗族民间信仰习俗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仔细考究起来 ,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的民间信仰习俗各有特点 ,存在差别。即使同为黎族 ,由于居住分散 ,支系纷歧 ,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其宗教信仰也始终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 ,从基本的方面考察 ,海南黎族苗族群众的民间信仰习俗仍然具有很多共性 ,而这一点又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 ,迄今为止对之论述尚不充分。所以 ,我们在这里一反以往多将黎族苗族民间信仰习俗分别加以描绘的惯例 ,把它们的相似或相同之处归纳起来进行探讨。不言而喻 ,这样做只是为了论述问题的方便 ,并没有丝毫无视或看轻它们之间差异的意思。为了使其基本内…  相似文献   

20.
罗教以接续中国传统佛教 ,尤其是佛教禅学的发展为己任 ,以平易亲切的说教方式完成着他建立富有特色的民间宗教思想体系历史使命。罗教的创始人罗祖对所有被列入批判对象所实施的批判皆始终一贯的遵循着他的无相说和无修无证这一佛教禅学基本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罗祖投向批判对象的一把利刃 ,诸多杂法及其他民间宗教都要接受他的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