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社会历史规律产生的机制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以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为基础的人的主体能动性活动是产生社会历史规律及其规律层次的实质内容;而个别体现一般、个别转化为一般,偶然体现必然、偶然转化为必然是社会历史规律产生机制的表现形式。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机制可以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客观的和主观的。不能把社会历史规律起作用的主观的成主体的机制当做社会历史规律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需要     
需要是主体为实现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向客体有所摄取的状态和趋向,是主体由于自身在生存和发展中的贫乏、欠缺,要求客体给予填补的表征。它具有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定面丰富性。社会历史的基本动力机制是需要和实践的相互作用。需要在人的活动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3.
人的需要与手段的矛盾是人的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具有创造性、超越性、社会性和多样性的特质,正是基于上述特点,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从本质上区别开来。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必须从事劳动,通过生产劳动满足人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饥而食,渴而饮,冷而衣,是机体结构的本能需要,而人的才能与美德,无能与丑行,决不是机体结构的结果,而是环境教育的结果。人的自我完善的实现,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客体性因素(包括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科学文化、道德风貌和行为准则等)以及实践性因素。因此,必须用提高主体素质、优化客体环境和注重主体实践的方法来不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首先,主体素质的提高要从幼儿抓起,要注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次,客体环境的优化要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全方位进行,营造一个以经济繁荣为基础、社会进步为目标、人的现代化为本位的客体环境;最后,主体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需要有着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在需要的结构方面,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缺一不可的;在需要的主体方面,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辩证统一的;在需要的层次方面,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不断上升的。相应地,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观照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就要引导人们实现合理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就要协调人民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就要为人民需要层次的上升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5.
社会福利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福利范围的认识,应当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对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应在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社会福利,应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福利分配的公平,同时不限于政府独揽,实现福利制度体系化、整体化。社会福利对人的精神需要的关注,应以人们的主观评价作为标准。国家在社会福利的精神层面应侧重提供精神生活所必需的外部条件,而不能介入精神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6.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精神需要 ,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生理基础 ,它是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在个体身上的一种转换形式。由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文化规范的阻碍与压抑 ,以及文化表达机制和认同机制的共同制约 ,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会转化为深层的心理欲望 ,而心理欲望在趋向于满足和这种满足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中 ,人们以对象化的方式来达到想象性的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主体与价值冲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价值主体是理解价值概念和价值冲突的关键。价值主体由三要素组成,这就是主体的目的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以及主体的态度。本文修正马斯洛的人类个人需要的五层次说,指出人的需要有三个维度(生理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和三个圈层(生存的需要、福利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发挥了罗尔斯《正义论》中的“基本的善”的概念,建立了人类需要和人类价值的圈层结构的状态空间模型。运用价值主体的概念来考察价值的冲突。本文分析了四种价值冲突及其解决的原则,这四种价值冲突是:(1)个人内部的价值冲突;(2)社会内部个人之间的价值冲突;(3)社会系统之间的价值冲突;(4)道德原则之间的价值冲突  相似文献   

8.
仿词造词是修辞造词法中的一种,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从结构关系上看,可以分为仿前式、仿中式和仿后式;从语义关系上看,可以分为类仿和对仿两种.这种造词方法得以产生是语言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语言的系统规律和类推机制;外部因素包括社会和认知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9.
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形成。根本地、内部地影响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的因素可包括美感享受、原型触发、接受主体心理定势、审美心理需要等。各种因素对戏剧审美接受心理的形成各自起着一定的作用 ,几种心理因素的作用过程便是戏剧审美接受心理动因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浅谈人的需要与教师的积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人的需要,提出了人类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人的需要是人性和人的本质体现,是 对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要性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其内部环境和自然的、社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外部条件稳定的要求。文章 根据教师特有的职业活动所形成的需要特征和积极性的特点,讨论如何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最后,提出了激励教师积极性 的几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内容型激励理论透视幼儿教师专业成长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内容型激励理论的观点,对幼儿教师不同社会角色专业成长需要的内外动因进行分析,构建社会支持系统,营造生命课堂,创设人文管理环境,以不断激发幼儿教师成长的内在需要,有效激励幼儿教师持续成长。  相似文献   

12.
从生态需要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角度,生态需要概念的提出与内涵,生态需要的结构、特征及在人类需要体系中的地位等方面,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生态需要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与概述,并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特点、进展与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指出必须从多学科、多领域进一步拓展生态需要问题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发掘生态需要的内涵,明确生态需要的主体,进一步揭示生态需要在人的需要结构体系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特殊性使人同动物区分开来。而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的需要又不是处在同一层次的,它的结构诸层面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关系。这种结构的历史动变,表现为需要诸层级张力关系的变化发展。价值主体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密切相关。需要是构成价值主客体互动关系的前提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不断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追求中实现自身价值的,离开了人和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异化成简单的工具,而失却其多种价值魅力,也必将断送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前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4.
“超越”具有更为广泛、深邃的内涵,是人类及其社会特有的品质和机制,本质上是一个文化现象,宪法文化具有同样的品质。中国文化具有“内在性超越”的本质属性,宪法文化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宪法序言和条文的规定中。深刻体认这一特点,是现行宪法进而贯彻实施宪法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中国宪法文化与西方的宪法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西方宪法文化是“外在性超越”。这两种文化特点各有所长。中国在发扬“内在性超越”宪法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吸收“外在性超越”注重制度性的约束机制的特长。  相似文献   

15.
白冬 《南都学坛》2006,26(5):84-87
中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刑讯逼供、超期羁押、非法取证、冤假错案等都表征了中国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之缺陷。从刑事诉讼人权保障机制之内外关系、实践中提出了机制问题性、程序正义信仰之制度基础三个方面看,在追究犯罪与保障人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中,人权保障的实现需要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方式调控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建起有力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愉悦教育     
愉悦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营造愉快欢乐的育人环境,引导培养人愉悦学习、善待人生为其内涵的教育。愉悦是教育的基本属性,愉悦教育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倡导愉悦教育对教育创新,开发教育潜力,促进人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精神需要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贯彻这个发展观时,人的精神需要问题应该被予以高度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本文从精神需要对于人的重要性、满足精神需要的途径和当今我国转型期精神需要出现的问题及其几个方面来解决精神需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非理性消费已经成为零售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认为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是受到内在的、最本质的特殊顾客需要驱使而产生的不合理行为,揭示了驱动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的顾客需要,并探讨了情绪状态因素调节顾客需要与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关系的作用机理。基于416份问卷的调查结果,社交需要、释压需要和求廉需要是驱使顾客产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主要内在动因,情绪对特殊的顾客需要具有不同的调节作用。旨在丰富顾客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知识,为商家实施目标营销、新服务开发提供重要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社会是人的社会,探究人所组成的社会的发展问题必须以人为起点。正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需要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及其活动方式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内在动机,没有需要,人们也就不可能去从事实践活动。离开对人的需要的考察,人的一切行为都会使我们感到神秘莫测,因而也就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内含着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社会的一切,如宗教、科学、艺术等等都产生于人类的需要,是人们生理、心理、精神等层面的需要的外现,"文化"是人类面临自身和外部环境必然的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