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民公社的建立,是我国社会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是这种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是互  相似文献   

2.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历来如此。这种新旧更替的过程,在社会发生革命变革的时期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变革时期,怎样对待新生事物一向成为革命阶级与反动阶级阶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大变革、大冲击的时代,这种变革与冲击的覆盖面、触及度是前所未有的。它不仅引起或正在引起社会制度、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而且也必然引起社会科学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所有制和产权的经济学意义段文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深刻变革,而在这种变革中,所有制变革是基础,产权变革是核心。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制度约束下对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其产权结构进行变革,才能实现公有制与市场...  相似文献   

5.
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必然会影响到政治领域,引起政治过程的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结构和功能变迁的重要内容,也是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池海平 《江汉论坛》2004,(2):117-122
刚刚过去的20世纪,对中国法制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动荡、大分化、大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新的世纪,中国法制面临着新的危机与变革。这种危机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这种危机和变革,影响到中国法制建设的各个方面,也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迎接这种危机与挑战,是每一个法学研究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应当在分析这种危机产生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指出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以应对危机对我国法制所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对我国现行法制的深入变革,使我国法制真正走向现代化,走向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各国的小说近代变革中,很少看见有象中国与日本如此相近的。这种相近已经达到如此程度,几乎可以说中国小说的近代变革一度是在重复日本小说近代变革的过程。然而两国的小说后来还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分析比较中日两国小说近代变革的相同相异之处,找出它们的原因,有助于我们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变革,不是“断裂”,而是对此前传统文学再阐释.这种再阐释即对原文化形态的策略性误读.为了变革当前的文学,而从传统中寻找符合需要的资源,对其进行“再阐释”的现象,本文称之为“汲古求新”的文学变革模式.这种模式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隔代遗传”,即越过离当前变革最近的一段历史,上溯到更早的历史传统中的资源和根据,以反抗和否定当前要变革的现实;一是“同情弱者”,即寻求传统中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的资源,以抗拒和否定当前正统的文学势力.“五四”新文学的变革往往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汲古求新”的变革模式隐含着面对中西文化传统时“五四”新文学家们显在姿态与潜在心态的歧异与对冲、矛盾与统一、相反与相成的复杂情况.具有普遍性的这种文化模式,也表明任何革命都不是彻底的断裂,而是永远处在“藕断丝连”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9.
街道办事处的撤销意味着城市基层治理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有益探索。这一改革的实质涉及城市国家基层政权的建设问题,是城市生活中国家与社会关系变革的一个缩影。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框架下的这种关系变化,是通过基层治理分权化改革来推动的,而分权化的改革是伴随基层政府职能的转移与基层治理结构的重构来进行的。透视这一改革过程可发现,服务与秩序的双重构建成为指导这种城市基层治理分权化改革的核心所在。城市基层政府在通过撤销街道办事处这种结构性体制变革来优化基层治理结构和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将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基层政权的稳定纳入了改革议程。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世界政治变革和中国政治改革的路径表明,渐进性政治变革是一条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改革道路。这种改革,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政治改革进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提供了持续的推进动力,为中国社会在巨大的变革中保持了持续的稳定发展,为中国深刻而又快速的社会发展进程建构了持续的可控机制。在改革中,党和政府对原有政治制度基本资产的利用,党和政府使得政治体制在经济市场化的改革中保持较强张力,党和政府容纳并掌控社会变革进程的多变性和自发性的能力,都从性质上决定了中国渐进性政治改革,是一种分割现代性型的政治改革、后现代性的政治变革。认识这种改革定位,对于探索中国未来的政治变革进程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二次大战中遭受惨重损失的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事实,一定程度地说明了日本的企业制度是比较优秀的。而这种企业制度是经过战后一系列变革才形成的。我国目前也正经历着一场变革,企业改革成功与否是这场变革成败之关键。日本同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有共同的东方民族文化基础。学习和借鉴日本的经验,研究日本战后企业变革及其特点,对我们所进行的企业改变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由于市场经济的率先引入,我国的经济特区出现了社会全面转型的局面,由此,特区的家庭也在发生极骤变化。这种家庭变革,实际上是一场转型性变革,即由农业社会的传统家庭向工业社会的现代家庭进行全面转变。家庭领域的变革体现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更新与现代家庭观念的衔接...  相似文献   

13.
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更新之中,显示出其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的变革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因而,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当代中国道德变革的现实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盛行的一种哲学、文化和社会思潮,它源于现代主义却又是解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对当代社会变革发展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这种影响也深刻地蕴涵于当代世界教育变革的实践中,如在教育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教育研究逻辑的批判与重新建构、课程变革的新的路向的确定中都无不折射出它的“影像”。  相似文献   

15.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科举由原来归吏部管辖改由礼部管辖。这种变革乃是有唐一代科举发展史上的大事。这次变革的直接导火线是知贡举李昂与考生李权之间的矛盾。李权遵循干谒传统与李昂决心革除“饰名求称”、“谈毁失实”的科举之弊的冲突 ,促使朝廷作出科举变革的决定 ,二者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 ,这次变革应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6.
精神文明建设之反思吕有云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这场变革不仅会引起浅层的物质生活的变化,.也将会引起深层的精神生活的变化。为了推动和实现这种变革,党和政府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指导方针。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因为人的需要是物质和...  相似文献   

17.
物质本体论的困境与实践本体论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物质本体论的困境与实践本体论的选择何中华随着时代的发展,哲学的变革早已被提上日程。特别是世纪之交的来临,更使这种变革显得刻不容缓。完成哲学变革的使命,有赖于对哲学的传统模式的批判性反思和对新的哲学建构进行展望。本文就此谈点初步想法,以期引起哲学界的深...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生产力物质要素的各种论述中,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过份强调劳动资料(其主要部分是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一些同志由此得出结论说,生产力每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和发展都是首先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开始,生产工具是划分生产力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志。我认为,这种把生产力要素变化规律简单化、僵硬化的观点,既违背辩证的方法论,也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实践。生产力是由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三个要素在生产力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平衡的,它们的质的根本变革也并非总是同步进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在一定阶段上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并首先发生根本的变革。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看,生产力三要素的变革,总是呈现出变革劳动力——变革劳动资料——变革劳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东方这块举世瞩目的大地上的一切都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已指出的那样,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也必然随之发生变革。的确,当前道德领域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一方面,经济基础的变化不仅直接促使道德意识的变化和更新,而且,这种变化更新还交织缠绕在诸如政治、思想、艺术等观念的变化更新之中,显示出其错综复杂性;另一方面,道德意识的变革更新又成为变革时代从事变革的人们的主体性条件,直接影响着变革。  相似文献   

20.
转轨国家采取多种不同路径实行了产权变革.实践表明,从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新制度所经由的路径也是一种制度.这种路径性质的制度,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元制度",即生成新制度的制度.从各国产权变革的实际进程看,这种"元制度"大都是经过各国政府精心设计的,所谓制度的"纯粹自发演化",是不符合实际的.但制度并非可以任意设计,它受各种因素所制约.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看,转轨国家推进产权变革的这些"元制度"也有值得评论之处,以便我们可以吸收、借鉴与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