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本体性否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当代的本体论建设应以“人的现实的可能性”为出发点、从而完成对西方各种 本体论和中国传统本体论的双重改造。“否定”是作者对“人的现实的可能性”的具体价值规定。其 基本内涵一是“批判与创造”的统一,二是“批判对象”与“创造结果”的不同而并立。“本体性否定” 的特性是自发性、超验性和个体性,以区别于辩证否定的自然性、循环性和本质上的群体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黑格尔和阿多诺辩证法中的否定思想的异同.指出黑格尔的否定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否定,阿多诺的否定观是建立在非同一性辨证法的绝对否定之上的.阐述了黑格尔和阿多诺在矛盾观、范畴观、本体论和辩证法上的一系列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3.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最主要的哲学著作.他认为,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是同一性,同一性通过扬弃非同一性而达到新的同一,因而其“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肯定;同一性构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这种同一性哲学在当代构成了资本统治世界的哲学基础.在阿多诺看来,事物的否定是彻底的否定,这种否定的力量在于非同一性;由于非同一性对同一性的否定是彻底的,因而辩证运动法则不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而是“否定,否定,再否定”.由此,他对一切形而上学采取了批判态度.由于阿多诺彻底地否定了同一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他也是一位最极端的哲学家.辩证地分析阿多诺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具有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培聪 《北方论丛》2012,(5):113-117
黑格尔的国家伦理在理念中非常注重特殊利益的诉求,主张在国家中实现普遍就是实现自我.但是,在国家这种伦理实体的具体实现过程中,普遍性的方面即相对于个人来说的国家整体方面,在国家实现自身的过程中有着绝对的第一性的地位,个人往往被降低为纯粹的执行者.阿多诺认为,国家这种伦理实体的第一性带来的往往不是个人和国家的总体和谐的图景,反而表现为一种个体解放的骗局.真正的和解表现为个体和整体的合理对抗.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阿多诺与黑格尔—马克思辩证法传统的关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抽象性和神秘性作了批判,却保存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否定性原则。阿多诺通过卢卡奇的中介继承了马克思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但其对否定的理解却不完全同于马克思。这就导致了"否定的辩证法"与"否定性的辩证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刘颖 《理论界》2023,(9):51-57
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然而,随着启蒙的不断深入,这条本应引领全人类通向璀璨未来的康庄大道,却越发陷入现代性的困境,呈现出走向自我毁灭的内在趋势。黑格尔虽非启蒙思想家,但启蒙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一条暗流。在《精神现象学》下卷中,他既在肯定中批判启蒙的“有用性”,也在批判中扬弃了启蒙走向自我毁灭的内在原因。基于黑格尔对启蒙的解读,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批判启蒙的同时,还为启蒙指明了实现自我救赎的未来路向。从黑格尔到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他们关于启蒙的辩证剖析对于我们今天再次反思与批判启蒙、重构启蒙之路仍有着宝贵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多诺与费斯克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对"大众"的界定展开了别具一格的探讨。他们对"大众"抱有不同的理论评判和价值取向,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大众观。阿多诺在界定大众时使用"the masses"一词,认为大众受文化工业的操控和欺骗,失去了创造性和个性成为类成员,并自觉维护现存秩序。而费斯克则用"the popular"或"the people"等概念来界定大众,认为大众是游牧式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大众富有创造力,并运用符号对现存秩序进行符号抵制。  相似文献   

8.
参照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思路,可以把马克思与黑格尔的理论传承关系划分为三个层面:首先,这种传承体现为马克思现成接受了黑格尔的某些观点、术语和表述方法这种直接性影响;其次,从马克思的文本来看,这种传承更多地是以否定的方式体现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一系列批判中;最后,综观马克思的整个学说体系,这种传承关系又更深刻地体现在马克思的理论主题和理论范式不可否认地表现着黑格尔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博 《理论界》2011,(11):86-89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方法,而否定则被视为辩证法的中心,但却少有人对黑格尔关于否定的论述进行过分析,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大、小《逻辑学》具体文本的解读,力图将黑格尔所说的否定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美学在根本上是一种主客二分的美学,其根本的基点在于从一个纯主观的教条——理念出发,衍生出心灵高于肉体的美学观,而其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不仅在时间性上把美的理念体现为一个具有自身内容的孤立发展过程,从而不可能把审美生活的时间性理解为主客不分的整体性,而且这一美学观也必然忽视身体诸感官在审美生活整体中复杂的时间性构成,因而,黑格尔美学在整体上呈现为仅仅能够描述与阐释一小部分纯粹艺术品的艺术美学、视听美学或残象美学。  相似文献   

11.
在阿多诺所开辟的理论战场上,齐泽克以"象征"与"真实"悖论公式化了阿多诺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并以索恩-雷特尔和斯洛特戴克的理论作幌子重述了阿多诺文本中已然构筑的先验主体结构及犬儒主义批判,而他所打造的黑格尔辩证法则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框架下彰显阿多诺所谓"对象的优先性"的回溯性特质,其本质同样是将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转化为本体论上的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否定主义的价值多元论表现为不同层面的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同一事物可能同时具有存在价值和生存价值,使得否定性本体论的价值判断可能出现悖论具有存在性价值的事物在生存层面有时表现为负价值,例如电脑黑客。原因在于否定本体论把个体定义为孤立的而不是关系的,自为与自在是二分的而不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3.
戴劲 《江海学刊》2012,(5):67-71,238
国内学者单独讨论存在理论和谓词理论的文章不少,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有限。康德明确区分存在和谓词,或者说逻辑的谓词和实在的谓词,后者按照弗雷格的理论就是直接对对象进行谓述的一阶概念;黑格尔则扬弃了康德这种区分。透过黑格尔对存在和谓词对立关系的扬弃,我们看到的是他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对立关系的扬弃。  相似文献   

14.
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所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性”意识,其意义在于为人类生活设定一种价值理想。它首先是由希伯来文明在与希腊文明碰撞中形成的基督教带给西方世界的,黑格尔虽然把这种神学观念转变为一种辩证理性概念,但却同基督教神学一样,以无限的存在者绝对精神为辩证运动主体,因而这种“否定之否定”便必定在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绝对的历史目的论。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颠倒”,则是将运动主体从抽象的无限的存在者转变为现实的因而是有限的对象性活动的人,因而,唯物主义的“否定之否定”便只能是一种基于有限的“实践目的论”对于价值理想的设定。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95-99
否定是一种颠覆常规的方法,根本目的是激发人们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进而审视当下的生存状态。阿多诺主张文学应采用否定的语言和形式反抗外在的异化和媚俗。现代派文学是他赞赏并讨论最多的对象。后现代主义文学延续了反异化这一脉络并采取了更激进的否定方式。从叙述者的位置和语言游戏两个角度探讨阿多诺的文学思想,不仅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其一脉相承的轨迹,而且能挖掘出这种传承背后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哲学史上,黑格尔最早以唯心主义的方式,明确地、系统地而又自觉地表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诚然,它是神秘的、唯心主义的,但其中却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在辩证法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贡献。正如马克思所说:“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但是如何准确地、科学地把握黑格尔否定之否定学说的实质,在哲学界却是长期争论的问题,这是关系到正确评价和继承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的问题,并且还涉及到理解辩证法的核心问题。因此,对黑格尔否定之否定思想的进一步探讨,这对开展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是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以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逻辑著称于世。谁能想到,以“经济学帝国主义”自居,自我感觉是社会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经济学。在自己的学科名称历史上曾按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韵律跳了一场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哲学之舞呢!回归的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意味无穷,我们所看中者,正是这里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19.
李云刚 《齐鲁学刊》2007,(2):115-117
阿多诺眼中的现代艺术不仅仅是非同一性的表达和体现,而且还和非同一性共同抵抗工业文明下的资本主义社会,共同实施对管理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否定。现代艺术所具有的断片性、谜语性、动态性、幻象性等诸多特征暗合了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想,因此,现代艺术作为理想化的艺术形态而倍受阿多诺的推崇。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十分崇尚自由,他对以前的自由理论进行了重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自由谱系。他认为,国家的发展历程是由家庭到市民社会再到国家,而国家的具体实存是个人、家庭和市民社会。家庭与市民社会中的个人都是不自由的,国家则是个人自由的实现与保障。黑格尔的自由观、国家观对自由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