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及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进而分析、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在劳动中蕴涵着自由活动和强迫劳动两种不同的含义,而且这两种含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中也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劳动者内在生命本质的丧失,一是劳动者获得全面解放的可能。共产主义正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理想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2.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异化劳动的超越与人的生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虽然劳动还没有彻底摆脱和根除其异化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的劳动还将持续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来逐渐地克服和超越劳动异化的性质,使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建构中,异化劳动理论无疑是其思想发展的一个制高点.青年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来源于黑格尔又超越了黑格尔.在黑格尔那里,劳动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行为,是自由的真正“显现”,其本质是一种精神劳动.马克思在继承和发展黑格尔的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把劳动概念注入人本主义逻辑,通过对劳动异化和资本的批判,从而实现了精神劳动向现实劳动的复归.  相似文献   

5.
王姝 《理论界》2005,(2):66-68
“自我异化”是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中提出的,技术时代的到来赋予了它新的内涵。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成为人们新的生存空间,网络人的自我异化现象更加表现为“数码焦虑”、丧失自主性以及“脱离肉体效应”,分析和探究其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思想大体贯穿于以"异化劳动"批判为核心的国民经济学批判、以"对象性的活动"为核心的一般形而上学批判以及以人的自我异化积极扬弃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阐明等论述中,其核心要旨在于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与人的自我对象化、自我创造活动的统一,它表征了人的存在方式。探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蕴含的劳动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7.
技术异化与"人"的失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红生 《江汉论坛》2004,42(2):76-79
本文考察了技术异化这一当今科技时代人类发展过程中不争的历史事实,指出技术异化导致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一般异化,人的本真价值在生产实践、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生命意义等方面全面走向失落.而技术异化的根源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类自身劳动实践,其实质是人类自我异化的一种形式.只有通过发展而不是摒弃科学技术,才能最终扬弃技术异化,促进人的本质的全面而自觉的复归.  相似文献   

8.
消除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现实要求。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异化劳动加剧了社会的不和谐,是造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不和谐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现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现象,因此马克思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防止和消除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的异化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认为异化既不是精神异化,也不是宗教异化,而是劳动异化。异化劳动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异化劳动表现为四重规定性;异化劳动起源于自发分工,是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而不是相反;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理论科学的揭示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化自然的观点,从而揭示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正确的解释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刘英侠 《理论界》2012,(6):9-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本文简称手稿)是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从异化劳动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著作,他从资本主义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分析了社会劳动异化的四种类型:即物的异化、自我异化、人与他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这些思想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正确解释社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其中的异化概念进行现代化批判运用也是吾辈之任务。  相似文献   

11.
需要与实践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私有制下,人的需要发生了异化,主要表现为:无穷拥有财富的需要,剥削控制他人的需要,精致与粗陋的需要,把劳动作为谋生手段的需要。同时,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也与需要发生了分离和对立。马克思认为,消灭需要的异化过程也就是人的解放的实现过程,觉悟了的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是消灭需要的异化的必要条件,而生产劳动实践和自然科学对人的生活的改造则为人的解放准备了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从人学角度上讲,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是异化劳动,而不是劳动本身。由于粗陋的共产主义和空想的共产主义不理解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它们的共产主义就必然是一种乌托邦。马克思认为,科学的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谜的解答和人类社会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列斐伏尔运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认为异化无处不在,把马克思只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扩大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创造性地"误释"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将这种生产劳动过程的经济异化批判改造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异化批判,进而泛化为日常生活、文化与国家异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自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以来,由于异化劳动把劳动变成仅仅是人们为了求生活命的手段而使人完全丧失了对自己工作本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劳动对人来说成了一种苦役.这种状况伴随现代科技文明的发展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所以许多思想家和艺术家都主张要使之有所改变,必须从拯救人的情感,使人在劳动中摆脱外部和内部的强制,重建对自己工作的兴趣和爱好入手.本文认为审美所带给人的"自由愉快"对于拯救人的情感、抵制当今社会物对人的奴役,消除异化劳动造成人自身的异化,维护自身生存意义和价值,使人拥有真正意义的人的生活,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低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奠定了"人的发展"的思想主线,提出人的本质、劳动异化与异化劳动向人的复归的人类发展基本进程。《资本论》将这种哲学思辨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将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形态,而异化劳动向人自身的复归的实现途径则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在新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主要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而在于使被分割的剩余价值转化为支配与奴役劳动者的异化力量。把异化劳动作为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从而把剩余价值向人自身的复归作为"消灭剥削"的途径,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于是成为实现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由之路,"三个代表"则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整个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劳动"始终被认为是一种低下的、不自由的、不能体现人之为人的本性的活动,因而受到一贯的排斥。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劳动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国民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对劳动地位的提升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们只把劳动看作一种谋生活动,看作积累财富的手段;黑格尔对劳动范畴进行了哲学提升,看到了劳动同人的自我生成的内在关系,但他所说的劳动仅是精神的活动,于是劳动的自由维度也只能停留在抽象的观念自由层面上。马克思的超越之处在于他立足于现实的人,看到了"劳动"与"实践"之间的内在勾连,将"劳动"提升到"实践"的意义上来理解,看到了劳动的双重意蕴:谋生目的体现的是占有劳动成果以维系肉体生命存在的方面;自由维度体现的是人通过劳动达到自我确证的方面。劳动的双重意蕴构成了马克思理论中表征理想与批判现实的双重维度,在历史的发展中这两个方面将达到和解。  相似文献   

17.
共享发展理念是一种正确回答劳动机会如何平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地位和作用如何保证、劳动关系如何协调和谐、劳动成果如何公平分享、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如何有效支配、劳动者劳动权益如何保障、活劳动与资本如何有序结合等基本问题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态度。只有当摆脱了资本逻辑的桎梏和劳动异化的奴役,劳动者真正成为了自己劳动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各种形式的劳动对象物的时候,这时的人民才从资本奴役的必然王国进入到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了,人们才可以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成果了",保护劳动所得"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只有在全体劳动者面前构筑起共同拥有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社会基础,劳动者才能在劳动价值创造中真正平等地实现价值创造主体与自己人格主体的完美结合,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合理需要才能在自己勤奋劳动的多元性价值创造中得到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18.
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中心线索,在劳动基础上的马克思政治哲学目的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而建立劳动分配正义理论,达到劳动与资本的平等存在。劳动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分为两个方面:即劳动的积极方面和劳动的消极方面,或者称之为积极劳动和消极劳动。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批判劳动的消极方面,才能拯救劳动主体变劳动的消极方面为劳动的积极方面,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自由联合体"。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考察,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古希腊罗马劳动被视为劣等活动,中世纪教会把劳动视为原罪的惩罚或修道的苦行.新教伦理把劳动界定为天职,迎合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古典经济学把劳动进一步资本主义化,劳动转变成雇佣劳动,人贬低为谋生的工人.工作伦理正是一种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它遮蔽了劳动异化的本质.劳动虽从最卑微的位置上升到现代社会的法则,却依然被视为一种必要的“牺牲”.唯有在人的本质力量得到解放与全面发展的社会,劳动才会成为吸引人的劳动,成为个人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在此追溯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来源,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概念内涵和具体内容,并阐述了马克思早期异化思想的蕴含之意,得出导致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根源在于人的存在方式,异化的克服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只有通过提高人的对象化劳动实践能力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