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许地山小说中女性的残缺人生出发,分析她们在残缺多舛的命运面前所坚持的人生哲学,认为她们在残缺人生面前并不消极悲观,而是坚持不懈地"补缀"残破的人生之网,执着地追寻她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
诗歌中富含理趣,这是宋诗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苏轼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体现者。其诗歌中蕴涵的理趣,按内容可以分为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之理和艺水之理。  相似文献   

3.
笑容的力量     
林杰 《社区》2013,(35):24-24
因为没有雨,大地会化作一片荒漠;因为没有悲伤,人类的心会变得寂寞、无情而傲慢。山因风雨而苍郁,水因霜雪而清澈,人生因遗憾而多姿多彩。其实,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当你在追求完美的时候,也许你已经失去了快乐和美丽。  相似文献   

4.
就文本而言,所谓懂,即理解和明白,理解作者的表达,明白作品的内容,特别是作品的思想意义。懂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实践形态则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而所谓反懂,即不能理解和明白。反懂的理论基础是反理性或非理性,实践形态则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作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的反懂写作最典型、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随意写作,具有反理性或者非理性、无中心无主题、片断、残缺、拼贴等特征;其次是思想内容上的空洞,表现为叙事圈套和语言游戏等现象,语言只是表述而没有内容,故事只是形式而构不成情节,我们无法从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中、从作者的语言表达中看到作者或者作品的思想、观念以及情感等,故事形式和语言形式本身成了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朱熹崇尚“理”,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6.
人往低处走     
孙睿 《可乐》2011,(1):10
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人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人往低处走,不是比谁更低,而是种低调心态。低调,是自然、平和、不争,但不能是为了低而低。故意太低,就是做作。低调,不是无为,是不显摆。靠谱的都低调,忽悠的才高调。靠了谱,又何必忽悠?越是经历了风雨的人,越懂  相似文献   

7.
理欲关系是人生随时都必然遇到并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先秦诸子各有与自己理论体系相结合的理欲观 ,奠定了中国理欲观发展的基础。《管子》主张以无欲治心 ,以有欲治事 ,无欲与有欲并重而宗归自然之道的理欲观 ,为其政治主张提供了一个哲学根据 ,是道、法合流的雏形 ,于今仍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国际公关》2022,(5):78-78
项目简述:光大信用卡要作为央视国资典范品牌形象亮相央视,展示企业温暖正能量的品牌形象。我们为其打造了一支15S创意广告片,结合光大信用卡的品牌理念“你懂世界,而我懂你”,关联信用卡刷卡支付这一消费动作,提炼出本次创意的核心关键词“懂你”“付出”“在乎”,同时梳理本次故事内核,光大信用卡懂你人生不同阶段的在乎,也在乎你生命中的每一次付出。  相似文献   

9.
艳洪 《山西老年》2013,(12):22-22
徐特立青年时就酷爱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壮年时他有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  相似文献   

10.
《今日南国》2008,(13):60-61
女性理财包含两层意思,即“理财”与“理才”。“理财”,顾名思义是将手中的财产打理好。使拥有的财产保值或增值。这种“理财”比较具体化,主要是运用金融手段来实施;而“理才”,相对来说就是对人生的一种规划,包括知识、修养、素质、道德的培养和累积。  相似文献   

11.
《庄子》全书塑造的人物形象,既庞杂又独特,其中刻画的残疾人形象比较多,这些残疾人形象独真、独善、独美、独立,映照社会现实,反映了庄子对人生的迷茫和痛苦思考。这些残疾人形象从精神上超越了其残缺肌体本身的意义,至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理解庄子人物"残缺美"的含义,不在于从人道上或是法律上给残疾人什么噱头,而在于从文学作品艺术形象、语言表达、结构要素和意蕴旨趣等层面辩证地审美,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挖掘残缺美在人类文化空间里独特的美学价值,从精神上给现实的残疾人以力量和指引,给形体健全而心灵残疾者以警醒,从更高层次上揭示残疾人的内在精神美。  相似文献   

12.
谢胜瑜 《社区》2009,(2):26-26
有语录说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可如今不是战争年代,主张“不怕活”与怂恿“不怕死”相比,显得更尊重生命,也更贴近现实。“不怕苦”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苦瓜清火、苦情人心、苦难励志,“苦”如人生的补药,无论人们情愿不情愿,喝下了服过了,终究对身体和心灵会有好处,更何况,苦后边大多有甜做它的跟屁虫。  相似文献   

13.
怀乡主题在王鼎钧的抒情散文中屡见不鲜,其中蕴涵了他独特怀乡情结。通过对作家人生经历及其散文文本的考察来揭示故乡对王鼎钧而言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存在,是参透其怀乡情结的关键。进而考察王鼎钧散文怀乡情结的特征,可以归结为包孕完美与残缺这一矛盾体的梦。  相似文献   

14.
窦娥短短二十年的人生,清晰地呈现为六个阶段。死后三年以鬼魂再现,可视为其最终归宿,不妨看作她一生的第七个阶段。窦娥形象的生命历程虽然很短暂,但既做过女儿、童养媳,又当过妻子、守寡的儿媳妇,除未曾体会到做母亲的滋味以外,人生该有的经历基本都拥有过;家庭关系虽不复杂,但阅历却不简单。所以,她的思想、行为都远远超过了二十岁的人。她的人生是残缺的,但性格却没有扭曲。这样的感天动地的悲剧,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属罕见,无怪乎她对后世能有如此强烈、深远的震撼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词作家,他的词不仅表现出情景理多重融合,仪态横生而又浑然一体,而且更深层次地叙写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感悟,赋予词作丰富的人生意蕴。苏词的人生意蕴突出表现在摆脱困厄、消解悲愁、挑战命运的积极向上精神和对人生有限性、虚幻性的深刻感悟与艺术化解。  相似文献   

16.
产权残缺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为产权主体的模糊性、虚置性,以及多级性的集体所有权主体又都不具备法律上的人格。从积极产权和消极产权来看,农民土地产权的残缺众多方面及其所引发的利益争夺和社会冲突,已成为当前一个十分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劝孝     
自古忠孝首当先,不孝父母理不端。树有根来水有源,父母恩重如泰山。父母恩情有千万,万分能表一二三。青发难数恩难算,昼夜侍奉报不完。父母年老多孝敬,儿孙向你看样板。父母有病多侍奉,子孝妻贤福无边。儿孙都要敬老年,和睦家庭进财源。父母年老多孝敬,胜过死后鼓乐喧。父母有病若不管,死后知孝后悔晚。春夏秋冬不停转,人生哪能净少年。光阴似箭又一年,媳妇成婆白发添。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应尽孝道,一辈一辈树样板。孝敬父母理当然,中华美德代代传。劝孝@李鉴照  相似文献   

18.
残缺汉字的意蕴美在于,它利用局部缺陷反衬出整体的亮点,从而构成残缺美。汉字的残缺设计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知觉经验原则、简化原则和结构骨架原则,让观者在完形冲动的心理下补充完成残缺部分,从而实现设计主题的传达。  相似文献   

19.
朱熹崇尚“理” ,追求“理”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理”是“一个人生”“一个世界”的内在结构 ,并非远离人的彼岸世界之中的“上帝”“绝对理念”等东西 ,所以“理”(诚、仁、乐的统一体 )与人有着一种天性的亲和力 ,是值得人敬仰和爱戴的世界和信念。正因为“理”的崇高性 ,人们在获得过程中就必须保持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这种对“理”的崇敬所获得的一种自觉的深层的心理结构 ,也就成为朱熹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 (包括审美和道德境界 ) ,“敬”是获得这种境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论述了斯宾诺莎理智主义人生理论的坚实基础和对情感与理智的关系这一亘古常新的人生课题的深度分析,指出了斯宾诺莎理智主义人生理论的个人主义实质,并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情”与“理”问题作了比较分析,说明了这两种人生理论在现代人构建人生观时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又有应该舍弃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