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五连冠的中国女排里,四川姑娘梁艳曾以她甜美的相貌、高超的球艺和在球场上总是面带笑容的风度,微服了无数的球迷。自她退役後,人们期待著中国女排再展推风的同时,也期待著更多的“才貌双全”的球星跃动在中国女排的队列中。期待终於随著时间的推移变成由衷的欣慰。5年前,当相貌清纯秀丽、白哲的脸总是跳动著欢快笑靥的孙以进队10个月的资历出现在巴塞罗那奥运会赛场的时候,这位从龙蟠虎踞的石头城跃出来的“小老虎”,便开始闯入人们的视野。那时的她泼辣有馀,经验、技术不足,但是,对这位排坛新星,舆论界迅速作出反应,那张总…  相似文献   

2.
陈祖芬是新时期以来一直活跃在报告文学创作阵地上的一位重要作家和全国历届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唯一的“五连冠”获得者。她的报告文学有如报春的花朵 ,改革的颂歌 ,且题材广泛 ,善于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感情细腻 ,饱含哲理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则是她报告文学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但是如何深入持久、富有成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却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本文试图就此谈几点认识。一、必须坚持“兴奋点”教育与常规教育的有机统一,使爱国主义教育系统化、经常化、持久化。近几年,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紧紧抓住了大学生普遍感到兴奋激动能焕发其爱国热情的“热点”,诸如南疆战士卫国壮举,中国男足冲出亚洲,女排称雄世界夺得“五连冠”,重大科技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在北京成功举办十一届亚运会等,通过报告会、演讲会、讨论  相似文献   

4.
经济竞赛“金牌大户”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江阴,这座地处长江三角洲中部的滨江港口城市,正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江阴力挫群雄,蝉联第三、四两届全国百强县(市)冠军;2004年以92.1亿圆的财政收入,再居江苏省同类城市榜首,实现“五连冠”。目前已有18家上市公司,是实至名归的“华夏A股第一县”;拥有8个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22只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雄居全国同行前列……作为中国2000多个县级行政规划之一,江阴市缘何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  相似文献   

5.
老童 《新天地》2016,(9):26-27
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的幕后英雄李安格的二女儿因先天性脑神经损伤,智力永远停留在3岁孩子的水平.但李安格夫妇没把此事当成包袱,女儿反倒成了家里的开心果. 到哪里都想着家里的“老疙瘩” 1967年对于在北京体育学院(现为北京体育大学)任教的李安格来说可谓喜事临门:妻子钱幽屏又给他生下一个千金.然而,再得千金的喜悦没过多久,李安格和妻子就发现,二女儿冬冬的反应总比正常人慢得多,神情有些呆滞.  相似文献   

6.
1993年12月26日,举行了江苏省第五届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发奖大会,我校代表队再创佳绩,堪称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的五连冠。 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和技术科学的先导与源泉,是理工科大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为了鼓励和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选拔和发现优秀人才,推动大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提高物理教学水平,自1985年以来江苏省物理学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江苏省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本次竞赛采用了与北京市非物理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同卷、同时进行的方法,全省共有32所院校参加。在比赛中本科一类院校组设一等奖3名,二等奖13名,  相似文献   

7.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8.
“无在”,在古汉语中属相对冷僻的词语,《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义为“不在乎”,不够准确。考察40多个用例,“无在”一般都接续在可选择对象之后,其真实含义应为“一样”“都可以”“没有差别”。“在”有“问”“察”之义,“无在”的上述意义,可能就来自于“无问”“无察”,亦犹“无论”。  相似文献   

9.
从编辑词义分析编辑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编辑者,一方面在“编”,一方面在“辑”。单“编”不“辑”,或单“辑”不“编”,单独均不可称为“编辑”,只能称之曰“编者”或“辑者”而已。概括言之,“编辑”者统“编者”和“辑者”于一体,在两者之上,为两者之帅。编辑一词内涵之博大、古远,同时又富时代感...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一般认为语气词”呀、哇、哪”是”啊”的语音变体,但在近代汉语中,“呀”、“哇”、“哪”与“啊”的关系错综复杂。“呀”、“哪”在成为“啊”的变体前,均为独立的语气词,在被纳入“啊”的音变轨道过程中,它们仍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哇”与“啊”的关系相对简单,完全是适应“啊”的音变出现的新形式。“呀、哇、哪”成为“啊”语音变体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逐渐展开,清末大致完成。  相似文献   

11.
“秃噜”在东北方言词中属于满语音译借词,是一个意义丰富的动作动词,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和结果补语。关于“秃噜”与“着”“了”“过”连用问题,前人认为“秃噜”仅能与“着”“了”连用,而不能与“过”连用,但没有结合例证进行具体分析。通过新浪微博语料库检索,结合应用实例发现“秃噜”能与“过”连用,强调动作发生的经历。基于词典中对“秃噜”的释义情况和大量语料,将“秃噜”的语义特征归为掉、松动、变换、过度、吃五个方面,其中表示“吃”的语义在词典中未被收录。“秃噜”在表示“吃”的语义特征时,一方面指“吃”的动作,一方面用来形容“吃”的速度,该义项应补充到新版的词典中。“秃噜”在使用时通常前面与“别”连用,后面附加“了”位于句尾。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在其成熟期,无论是作品还是理论,均以“淡美”为尚.本文力图揭示出这种“谈美”的高品位.“谈美”,作为审美形态有如下特征,作为审美范畴有如厂内涵:(一)虚静“虚静”,是就艺术境界形质部分的“密度”、“浓度”而言的。是指其“密度”、“浓度’”的“稀薄”.“虚”,是“谈美”的首要的本体性品格.这一点,早在《老子》那里就已得到充分的阐明.《老子》论“淡”,虽然不是针对文学而言、而是针对“道”而言,但他却以“虚”与“淡”紧紧地联在一起,甚至互任、互训.老子在将“道”描述为“淡”的同时,亦将“…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以“仙石”化猴为开篇,其所谓三大部分,实乃写了本质为“仙石”之“孙悟空”的两次西游,乃起于“西游”,终于“西游”;败于“西游”,成于“西游”,故日“西游记”。但是正如“西游”只是悟空“修功”之“门路”,也是作书人所谓“心性修持”以“完大道”过程的象征,真正的“修心”之“大道”并不在“西游”,当然也就不在“取经”,而在自“心”之明悟。《西游记》作为“仙石”而能“悟空”的“修心记”,实为一部以“修心”为旨的“仙石记”。其为后来《红楼梦》托始“石头”以为“石头记”的前驱,不亦宜乎!  相似文献   

14.
在韩非之前,“法”、“术”、“势”并非孤立,这在先秦典籍中多有反映。通过对比荀子与韩非关于“法”、“术”、“势”的思想,发现:荀子以“法”为“治之用”,韩非以“法”为“治之体”;荀子突出“术”之价值理性,韩非彰显“术”之工具理性;荀子重“人设之势”,韩非则重“自然之势”。荀子将“法”、“术”、“势”进行了道德化的改造,而韩非则整合“法”、“术”、“势”,完成了法家学说的系统化。  相似文献   

15.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  相似文献   

16.
罗鸣 《中华魂》2014,(15):42-42
何谓“皇帝心理”?末代皇帝溥仪在“文革”期间“劳动改造”时曾对人说:“一个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他举例说:他当年做皇帝时,宫里有个姓黄的小太监,黄姓令他不爽,硬把人家改姓黑。由此观之,所谓“皇帝心理”,其实就是“独裁心理”。在封建制度下的皇帝,一言九鼎,至高无上,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一旦拥有这种特权,就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皇帝心理”。有了这种“皇帝心理”,再经过人的“吹”“拍”“抬”“捧”,就越发肆无忌惮、狂妄至极。  相似文献   

17.
“here”和“there”构成的复合词的含义及其翻译方法钟庆伦在法律与合同条文中,我们常常会碰到由“here”和“there”构成的一类复合词,如“bereinafter”,“hereof”,“hereunder”,“hereto”,“hereby...  相似文献   

18.
“伢”在山西阳泉方言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他称代词,与同为他称代词的“他”和“人家”有同有异,其中异大于同。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伢”的指代功能越来越弱,逐渐发展为一个强调标记,与名词性成分连用时,“伢”还显示出了强调代词的功能。“伢”同“人家”和“他”相比,在具体的使用情境中具有主客观分工,总体说来,“伢”的主观性要强于“人家”,而“人家”的主观性又强于“他”。“伢”在晋语区及其他部分方言片区内普遍存在,但不同地区的用法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在存在论的意义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有”和“无”曾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有形”、“有名”,“无形”、“无名”;另一种是“实有”、“存在”,“虚无”、“不存在”。在《老予》中“有”或“无”到底在哪种意义上成立并不很清晰,但其基本倾向是“有形”、“无形”。之后的《庄子》一书明确用“无形”、“无名”来解读“无”。早期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将“无”虚无化,以“无”释“道”,主张“责无”、“贱有”。之后的裴领、郭象等人提出“无不生有”。再后来,北宋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等人则从气一元论的学说出发,将有或无都看作是气的不同状态。无论在怎样的意义上对“有”或“无”进行阐释,中国古代的哲人们都试图要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其区别仅仅在于是“无”统一于“有”,还是“有”统一于“无”。  相似文献   

20.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