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红薇 《南都学坛》2008,28(3):92-94
近几年来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犯罪主体范围在不断扩大,并呈现智能化程度高、犯罪手法多样、隐蔽性极强的特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不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影响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等。为此,必须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伦理意识,重塑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加强网络心理调适,并把校园网络道德戒律制度化。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网络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之一,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人群的大学生成为网络犯罪的高发群体。网络在便利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网络暴力和色情在网上传播,网络犯罪问题日益频繁和突出,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健康,更给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现实的管理难题。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和管理,建立大学生网络安全防控机制,能有效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犯罪的高发群体之一,其犯罪类型日益增多,手段不断翻新,数量也成逐年上升趋势。探寻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根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预防和制止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以及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与教育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学习途径,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增多:网上交友的欺骗性,网上抄袭的侵权性,网上黑客的犯罪性。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增多的原因是多样的,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要纠正并减少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政府、社会要加强立法和约束制度;学校也要从加强德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两课"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促使大学生网络道德从他律转向自律;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四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类型有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其原因主要为:网络环境的开放虚拟、行为主体的道德偏差、高校德育的薄弱滞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对策有加强网络法制、深化网络德育、引导主体自律。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特点:犯罪主体广泛,犯罪类型多样;犯罪手段智能化、高科技化;犯罪动机复杂化;犯罪突发性趋高;犯罪时间呈一定的规律性。导致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预防大学生犯罪,应加强法制教育,重视心理辅导,完善家庭教育,加强校园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犯罪及其表现形式进行研究,探寻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的原因,建立起有效的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这将对预防、控制大学生网络犯罪有所帮助,并将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网络犯罪这一摆在现代大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失范主要表现为网络成瘾、网络侵权、网络犯罪等。为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带来的危机,维护校园、网络的良好秩序,必须加强网络行为失范危机的防控机制建设。为此,就要采取切实措施,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遵循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处理中的基本原则,矫正大学生网络行为;重视网络行为失范危机善后中的心理疏导,建立形象再塑与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日趋低龄化,犯罪客体多元化,犯罪手段高度智能化,犯罪规模集团化,隐蔽性、虚幻性极强,危害性极大的特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要从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加强技术监督;健全网络犯罪的法律控制体系;建立专门化的网络执法机构;加强国际司法合作等多方面着手,进行综合治理,形成长效防控机制,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对于作为我国网民主力军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不言而喻。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分析了网络的特征、网络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以及在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犯罪的具体类型,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预防对策,防止大学生因受网络的负面影响走上犯罪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