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吉林省从保障孤残儿童和流浪未成年人生活、身心健康发展和合法权益出发,积极探索科学的救助体制,多渠道、多形式培养、安置困境未成年人,并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路子,形成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困境未成年人社会福利救助体制。四种救助方式:保障孤残儿童健康成长方式之一:不断提高福利机构集中供养能力。福利机构集中供养机构主要包括国家、集体和社会办的福利机构三种形式。近年来,吉林省稳步扩大国办福利机构和乡镇的农村敬老院集中收养能  相似文献   

2.
张美霞 《社会福利》2008,(11):57-57
党云出生于1988年4月,由于先天性右腿残疾,出生后就被父母遗弃在了草丛中.二十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在大同市社会福利院和寄养家庭的精心呵护中,她茁壮成长,奋发进取,一次次超越自己,实现梦想,为祖国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情.  相似文献   

3.
对大多数孤残儿童而言,儿童福利院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他们避风的港湾,是他们的家。在那里,有悉心照顾他们生活的保育员,有负责他们健康的医护人员,还有教授他们知识的老师以及强大的后勤部门提供各类生活保障;在那里,他们不愁吃喝、不愁冷暖,呵护备至。但是他们踏上社会的那一天,会突然发现,他们不再是被呵护、被照顾的孩子,他们所依赖的保护伞已没有,而要自己独立去面对外面复杂的世界,此时的他们往往很难适应这样的转变,从而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发展等各方面都造成很大的影响。如何帮助成年孤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06,(5):F0004-F0004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作为收养孤儿弃婴的国办儿童福利机构,积极做好孤残儿童的救助和安置工作,保证儿童的救治率,康复率,受教育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院方从小就对孩子们进行素质教育和多种劳动技能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儿童家庭寄养管理办法》调研总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引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始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安徽、上海、山西、云南、吉林、四川等地逐步开展了家庭寄养,迄今已有10余年,家庭寄养这种新的安置模式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特别是2000年,各地民政部门按照全国社会福利社会化会议的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动家庭寄养工作,全国的家庭寄养工作已经得到迅速发展。为了保证家庭寄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行政部门或儿童福利机  相似文献   

6.
秦相锋 《社会福利》2003,(11):40-41
家庭寄养是一种有别于院式集中照料、SOS模式的福利机构孤残儿童养育新模式。山西省运城市社会福利院上世纪80年代曾尝试过此种模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儿童福利院,充分利用农村特有条件,创造“热炕理疗”、“院落综合康复”等方式,使孤残儿童的康复结合到寄养家庭的生活中、创造了具有东北农村特色的寄养文化和抚育模式;使家庭寄养工作得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儿童福利院现收养孤残儿童560余名,其中家庭寄养儿童231名(城市11名、农村220名),占全院收养儿童总数的41%。在寄养儿童中,残疾儿童占96%。2000年10月,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尝试开展家庭寄养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  相似文献   

9.
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即被家庭所遗弃,在儿童福利院这一特殊环境下生活、学习、成长,这一特殊群体——孤残儿童,除了要面对身体上的残疾,还要背负由于特殊背景造成的心理障碍,他们无法同有家庭的儿童一样在小家庭、大社会中生活、成长,而家庭寄养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它有助于孤残儿童各种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6年5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到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并强调指出:孤残儿童是社会上最弱小、最困难的群体,他们最需要呵护、最需要关爱。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推进特殊  相似文献   

11.
让康复进入寄养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琼 《社会福利》2003,(12):42-43
从1996年底至今,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的家庭寄养工作已走过了8年的历程,这项工作从试点、摸索逐步向不断规范、日趋专业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将“引导式教育”的工作理念与寄养康复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家庭寄养连环承包工作制度,形成了家庭寄养工作中独具特色的小组活动教学与个别训练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让康复从机构走向寄养家庭,赋予了“北京模式”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家庭寄养对于促进孤残儿童情感,心智、个性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而稳定的家庭支持是正常依恋情感建立与维持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寄养工作中,难免有些寄养家庭会发生变更。家庭变更对寄养儿童会造成哪些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与防范?对此武汉市儿童福利院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谈到四川灾区孤儿的社会服务,是让人心痛和沉重的事情。但是,我们确实需要面对这个群体,并借此机会彻底反思现行的孤儿社会福利服务。实际上,中国狭义的特殊儿童社会服务,一直是指民政系统通过社会福利院提供的针对孤、残儿童住院服务,也包括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时期的五保服务中的针对孤残儿童的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12,(4):F0003-F0003
北京市丰台区儿童福利院自成立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及国际友人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拥有了一支富有爱心与毒献精神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用博大的胸怀和大爱之心,“行一份善.献一份爱,积一份德”.倾情关注着孤残儿童这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爱心与奉献.使孤残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项目本着"让孤残儿童拥有温馨之家"的理念,为符合寄养条件的孤残儿童重建家庭,截止目前累计让1000余名儿童圆了"家"的梦。  相似文献   

16.
朱松筠 《社会福利》2003,(12):46-53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民政事业的一部分,我国对困境儿童的照料体系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尤其是孤残儿童的家庭寄养模式,作为儿童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化的最有效的方式,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的儿童福利机构得到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依据本人在济南唐王镇Z村家庭寄养基地的长期志愿服务,以及于2009年月7月对济南Z村家庭寄养基地调查的资料,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探讨了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孤残儿童社会适应行为效果以及给儿童身心发展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淳朴、自然、温馨的寄养环境、富有爱心的家庭氛围对孤残儿童生活中的生活自理能力、劳动技能、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农村的环境也促使其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等普遍加强,并在寄养过程中使他们找回了曾经缺失的亲情和社会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为了保证孤残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一切从儿童的利益出发,沈阳市儿童福利院越来越多地将孤残儿童的精神需求、心理需求、人格发育与他们的生理需要一同纳入养育服务的范畴,并广泛借鉴国外儿童福利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孤残儿童照料模式的改革,通过对收养、寄养、助养等多种养育方式进行的大胆尝试,不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家庭寄养,  相似文献   

19.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家庭寄养不仅在规模上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管理上也逐步融入社区环境,在寄养工作中突出社区居(村)委会的作用,与社区居民互惠互利,走出了一条具有社区特色的家庭寄养之路.  相似文献   

20.
关文静 《社会福利》2009,(12):49-49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青岛市儿童福利院以孤残儿童回归家庭、最终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理、自立、自强为目标,抓住突出的成年孤儿安置问题,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以案主为中心,通过中长期个案辅导,切实做好每个成年孤儿的顺利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安置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