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鲍冬丽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4-56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文化和黔、滇等彝族地区不同,由于受地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整体上具有原始的古朴特征,并折射出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凉山彝族对赤、黑、黄色彩特别喜爱,赤、黑、黄整体色彩特征是凉山彝族的主体色彩标识。彝族将"三色文化"解释为"赤色为热情;黄色为高贵;黑色为正义"等,但赤、黑、黄三色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深层象征意义却深厚得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2.
刘俊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Z3)
本文从多个层面阐述了凉山彝族传统的主体文化 ,较为深入地剖析了当代凉山彝人继承下来的本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现象。对如何将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纳入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结构中加以改造 ,赋予现时代特征的新的思想文化内涵 ,以及凉山彝族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解放思想 ,破除传统而保守的旧观念 ,树立现代意识等也作了新的探索。与此同时 ,本文还论述了彝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效性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彝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地理、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凉山彝族文化具有较多的传统特色和明显的地域色彩。出于相同的原因,凉山和凉山彝族对外界具有相当的神秘感,世界上对凉山和凉山彝族的认识和了解较少,直到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彝族传统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使用者社会经济文化身份的象征,更是彝族人民起居方式、生活习惯、审美爱好的“感性显现”.它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沉淀着非物质文化的因素.本文从彝族传统家具的形制、装饰图案、色彩组合等方面,探讨彝族传统家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沈秀荣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3-106
毕摩文化源远流长,蕴藉深厚,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关系到彝族社会结构、历史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心理、 民族认同等问题,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与传承意义。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毕摩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毕摩数量减少、毕 摩素质参差不齐、毕摩文献与毕仪的缺失……笔者尝试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内部保护的薄弱两个方面分析毕摩传承危机的形 成原因,并对毕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形成毕摩共同体和建立毕摩传承人补贴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潘正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3)
凉山彝族酒文化 ,是彝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折射出了彝族人民的历史、文化、风俗、性格和生活方式 ,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族人民带来的喜怒哀乐等。本文着重从凉山彝族人民的饮酒礼俗入手 ,探讨酒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意义及其功能特性 ,以展示凉山彝族酒文化的优良民俗风彩。 相似文献
7.
四川凉山彝族的文化消费活动\"经济理性\"特征偏弱,呈现出不重物质重精神,不重实效重场面的区域特征。婚礼、葬礼、人情往来、送灵归祖与家支活动等文化消费活动的内在逻辑并不受商品经济运行规律的绝对支配,而是消费者社会关系网络的物化再现,同时也从中展现了凉山彝族通过日常文化消费活动实现互惠义务之感情表达的习俗。当前应借助财政转移支付、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政策,以及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和深度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等措施,合理调控文化消费活动,加快凉山彝区脱贫攻坚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王美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47-53
灾祸、病疫和死亡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疾苦,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最后的\"通过\"仪式,源于彝族日常生活独特的神灵观和祖灵崇拜,寄托着彝人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信仰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在历史迁徙和文化流变中,凉山彝族丧葬仪式仍保持古朴深厚和人性化的文化传承,调适和维系着彝区社会秩序,强化着族群自我认同,不断满足着彝人的精神需求,因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深刻的社会记忆而被凉山彝人视之为极富生命力和神圣性的独特文化叙事和活态信仰传承。本文以凉山彝族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凉山彝族丧葬仪式、禁忌文化、文化意蕴等进行分析阐释,解读凉山彝族丰富而深邃生命观的文化内涵和认知价值,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生存智慧和合理性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9.
曾令士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Z1)
一个民族艺术特征的形成,有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诸多方面的原因,地理环境是极重要的原因之一。金沙江流域的地理分割,给凉山彝族民歌染上了古老、原始的独特音乐风格色彩;彝族民歌歌词和音乐表现出的彝族人民的坚刚勇猛的性格与被称为“诺亦”(黑色的水)、“诺亦何莫”(黑色的大河)的金沙江合柏。从金沙江切入不仅有助于剖析凉山彝族民歌的特征,而且有助于剖析“藏彝走廊”同源异流的各民族民歌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建世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7):35-44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11.
匡翼云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0-93
文化艺术旅游是以有形的和潜在的文化艺术资源作为旅游载体,具有一定艺术性、鉴赏性和传承性的旅游体验形式,它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重点。探讨文化艺术旅游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有助于界定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的开发范围。凉山彝族文化艺术旅游丰富多彩,神话传说、音乐舞蹈、信仰婚嫁和服饰美术皆是凉山彝族的文化瑰宝。在尝试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主题节庆和文化艺术博物馆等开发模式后,实景舞台剧是文化艺术旅游开发成功模式的又一发现。因此,建议策划《彝·印象》实景舞台剧以填补凉山彝区文化艺术旅游开发生动性和真实性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2.
藏彝走廊东端有尔苏藏族、彝族等多民族和谐共居。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是尔苏藏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也是部分凉山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节日文化也已走出国门。尔苏藏族的节日主题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人们相聚一起,举杯祝福,唱歌跳舞,节日活动有:打火把、赛歌、摔跤比赛。 相似文献
13.
陈小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3):107-109.124
凉山彝族自古就有尚武之风。本文论述了彝族尚武之风在彝族经典文献、家支械斗、习惯法、传统习俗等方面的表现。并从自然、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分析了凉山彝族尚武之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袁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22-124
四川凉山彝族民歌在种类、形式以及风格特点等方面与云南、贵州、广西的彝族相比,有着源同流异或者神似貌异,甚至迥然不同的地方色彩,显示出它固有的质朴风貌和独特个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彝族民歌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问题。就其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对认识彝族民歌的整体面貌和研究现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正发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05-109
本文从社会分层术语的视角简要论述了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内部结构分层的情况,提出了凉山彝族社会分层结构有其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不同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6.
凉山彝语类别量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语(北部方言什乍话)的类别量词很丰富。量词主要来源于名词、动词和描摹词(有人将其归为形容词);抽象的量词由具体的量词引申而来。凉山彝语量词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语义分类标准,名词所指事物都有不同的属性,从量词归类时所依据的属性可以看到该语言所侧重的事物属性。除了这些最显著的语义特点外,量词还有一些变调特点和句法特点。拷贝型量词也是凉山彝语类别量词的一个重要类型,正如其他的藏缅语族语言一样,它是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整合社会意识,需要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三个方面
比较、探讨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及结合点,探索继承和弘扬凉山彝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与增强国
家主流价值观影响力的方法,创新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