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芝艳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3):78-81
本文旨在将概率论基本概型之一的几何概型同经典的古典概型统一起来,对古典(几何)概率定义、性质方面的统一性作了系统的论述,针对不同的问题给出了应用上较方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例子说明几何概型(几何概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覃承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Z1)
古典概型中概率的计算是概率学习中的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古典概型中求事件概率应注意非等可能性、事件重复、排列组合混淆、样本空间不一样等问题。求解古典概型问题时注意到这些问题就容易获得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高洁 《潍坊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
摸球问题是概率论中古典概型的一类重要摸型;其提法和解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中笔者仅对一类应用全概率公式求解的摸球问题作了简单介绍,并对此问题进行推广,得出了相应的简单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5.
张鑫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7-99
中国古典绘画以线为主要的造型手段,形成了东方主义的绘画特征。以线为造型手段使中国古典绘画具有模糊深度空间的特征,形成介于写实和抽象之间的独特空间感型,达到韵律感和生命感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多数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中除了要保持数学学科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之外,还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具体的事例中进一步提炼育人点,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有机融入课程中。学生在丰富学识、增长见识的同时强化爱国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7.
曹胜高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61-65
词境、心境、语境和画境都是古典诗歌“境”的构成要素 ,其相互作用形成客观存在的审美境界 ,并与作者的主观情感相融合 ,成为古典诗歌的意境。上述要素之间的灵活组合和彼此影响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龙慧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50-154
近十年大量“新古典”小说的涌现,标志着作家对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转化,克服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种种问题,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作家们将西方现代小说叙事技巧成功地“化入”中国叙事传统,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以主体投入的方式进行“有情”的叙事,重新确立了中国当代文学面对历史、现实的主体性。这就使得某些特定的古典诗意范畴获得了与时代相连的新内涵,从而实现了古典抒情境界的现代重构。 相似文献
9.
“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与美国的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耿步健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18-22
目前,美国正在经历一场百年一遏的金融危机。对于这场危机,大部分学者认为主要是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但是,笔者认为,这场危机与西方“新古典自由主义”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美国政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奉行“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带来的必然恶果。 相似文献
10.
汪德宁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1):51-55
“圆形美”是我国十分古老而又重要的美学思想,在其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圆形美”的美学思想对我国的艺术创作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追溯这一美学思想的哲学渊源及其对我国艺术创作的影响,并着重通过对文本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我国古典诗歌抒情话语中所蕴含的“圆形美”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白红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0-10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以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的“比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比喻”的模糊性及其如何体现诗歌的模糊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比喻这种具有模糊性的修辞手段,使其更好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12.
曹文轩继承了古典主义一脉的创作范式,但"古典"并不能概括其全部美学追求,其对文学"形式"的执着追求形成了其小说一个最鲜明的特质。悲剧快感、贵族趣味、语言嗜好三个特征是曹文轩作为古典主义者将其"形式"嗜好投射到小说创作中的明证。但某些情况下由于曹文轩对"形式"过分追求,导致其作品相较于前辈的京派大师显现出不自信的气质。 相似文献
13.
胡建次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4):92-95
中国古典词学"趣"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趣"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趣"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趣"在北宋前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发展到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趣"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对词趣审美内涵、特征、形态、生成与创造等方面的论析。上述两个维面,将"趣"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5.
林岚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2):129-133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音象美在英译中再现的必要性入手,以英译唐诗、宋词为例,主要探讨了中诗英译中原诗音象美的英译策略,倡导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存原诗最显著的风格,努力顺应西方当代诗歌的审美要求;与此同时,应该慎重选择理想的诗歌译者,使译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各电视台热播的新型谍战大戏《内线》,在年轻人看来,更像一部偶像剧,军人造型和单调的着装,依然难以掩饰俊男靓女的光彩。钟汉良原本就是帅哥一枚,配上笔挺英武的军装。更是多了几分男人味道。而一向有“第一古典美女”之称的孙菲菲,也一改曾经的娇柔温婉,将一个智慧、理性的女特工形象演绎得极尽完美。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8(6):17-24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押头韵是维吾尔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传统起源应该很早,最为可靠的依据是漠北回鹘汗国的诸多碑铭。高昌回鹘汗国的诗歌较好地保留了押头韵的传统,在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诗歌代表作中,《突厥语大词典》中许多诗歌依然使用头韵,而《福乐智慧》则因为借鉴阿拉伯一波斯文化而特别重视脚韵,较少使用头韵。稍晚的《真理的入门》恢复使用了头韵,大概是维吾尔族诗人模仿波斯一阿拉伯诗歌韵律,又结合本民族传统所创造的新的诗歌押韵方式。但是,随着波斯一阿拉伯文化影响的深入,头韵传统在文人诗歌创作中渐渐变异,因而渐渐罕见,仅仅在民间流传的诗歌艺术中偶然可以看见。 相似文献
19.
马静雯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5-77
"系结"(係り結び)是日语古典语法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这一语法现象在古代日语中被大量使用,而在现代日语中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文章从语言表达的需要、语法的发展、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等多个角度对日语古典语法中的"系结"现象产生与消失的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飞来峰的用典文化出发,探讨了园林叠山中作为解释学依据而出现飞来峰意向的由来。对明清园林叠山中的飞来峰用典进行分析和考察,指出这些用典的意义不仅在于营造园林假山本身,也是造园者表达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在研究古典园林叠山时需要重视飞来峰用典,其背后复杂的文化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