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威廉·坦普尔爵士园林思想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之处。实际上,坦普尔在《论伊壁鸠鲁的园林,或论园艺》中系统地探讨了园林的起源、伦理意义和审美形态等问题。他从病原学的角度出发,把园林作为治疗人们过剩欲望的理想之地。他虽然赞同伊壁鸠鲁主义的退隐思想,却从政治德性、顺从自然、自由选择3个方面阐述了园林的退隐伦理。在园林之美上,他认为美在于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既包括欧洲的规则式之美,也包括中国的不规则之美。坦普尔的园林理论对我国当下的疗养院园林、私家园林的建设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典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建筑、山水和花木高度融合,把自然与人统一起来,借助诗文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种在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之外注入的"诗情画意"和"环境美"的新内涵,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六朝时期的江南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崛起与寺观园林的出现,打破了皇家园林一枝独秀的局面。中国古典园林三大系统的形成,推动了园林艺术风格的发展。六朝时期,人们在艺术审美上崇尚自然,趋向自然。园林艺术逐步向模拟自然山水的方向发展,这样的园林创作手法,推动了"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人工山水园的修建。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古典园林是在自然山水诗画审美理想指导下形成的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着与诗画同源的意境追求审美取向。本文试从人、建筑物与自然山水各自所代表的情景因素及虚实关系,来探讨园林意境生成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园林诗与古典园林相伴相随了二千多年,二者在"情景交融"中相汇,在相互观照中不断发展.园因诗盛,园因诗传,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园林诗的审美观照.中国古代园林诗对古典园林的审美观照主要表现在向园林注入意境之关、章法结构之关、虚拟景物特性之美.融汇时代精神,将这些美的因素注入园林的设计、建造当中,是当代中国园林建设保持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园林工作者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女性的游园之风,和中国古典园林高度的"模山范水"有关;同时中国古典园林又呈现出女性化的特点,这和园主、营造者的传统审美心理有关.女性、园林、女性化三者的关系是——现实中的女性是园林极佳的欣赏者,理想中的女性则是园林最好的诠释者.  相似文献   

7.
艾伦·卡尔松分别讨论了人类影响环境的三种个案:现代化大农业的核心理念是理性设计下的功能适应,人们应当学会欣赏现代化大农业的宏大形式美与功能表现性;环境艺术由于根本地改变了自然对象、环境的自然审美特性,因此是对自然的一种审美冒犯;日本园林不仅尽力仿自然之形,也努力呈现自然的本质与理想的自然状态,所以,成功地处理了艺术与自然之关系,使人易于欣赏.卡尔松在此呈现了处理天人关系的两种思路——“追随艺术”与“追随自然”,并以后者为理想典范.人类影响环境应当是综合了天人二端,而以自然为主导的环境类型,它为人类环境正确处理天人关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东晋是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新变期,表现为:在形制上出现了由"巨丽"到"精巧",由"营国之制"到"翳然林水"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东晋时期不仅园林布局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地形进行设置,而且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还将园主"乐情"的生活取向融入居住环境,园林的审美价值逐渐从实用价值中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在功能上则加强了寄情山水、赋诗作文,放松心志、体认生命的士人情趣。这说明随着园林形制在东晋时期的日益精巧化、雅化,园林中的文化因子不断地得到了增加。这时的园主更加注重园林在寄情山水、放松心志和体认生命等精神层面的功能;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由"炫富"到"隐逸"、由"比德"到"畅情"、由"崇俗"到"尚雅"的嬗变。说明当时的园林不再是园主们物质上的需要,也不再是他们家藏的外漏,而是真正成了他们精神上的家园,成为他们心灵上的栖息之地。这时的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之中,怀着一颗平静之心,恬然怡然、欣然悠然,冥视六合,真正实现了园与人、身与神的合一;这些变化都表明园林审美功能在东晋上升到了首位,并呈现出个性化、士人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9.
试论极少主义园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西方现代主义园林中一个较有性格特点的流派——极少主义园林,它起源于对绘画和雕塑的理解,既客观又神秘,既现代又古典,既脱俗又谦逊,场面壮观,尺度宏伟,极具时代气息。同时它又以其表面的冷漠与刻板,走向了西方规则式园林的极端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园林朝自然式方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成的,具有诗情画意的、供人颐养和游憩的综合艺术品,是艺术的宇宙图案。其构思从“象天”到“法地”,从对大自然的简单模拟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高创作理念,都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具象”化。该文在简要介绍了“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体现,最后指出了这一哲学思想对现代园林建设的指导意义,提出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是:尊重自然、回归自然、以人为本,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类、自然、文化、生态、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中西美学的发展过程来看,生命优存是美学的恒久主题;从马克思及其以后的美学主流来看,生命优存是美学的逻辑起点;从美学的功能上看,审美活动能调整生存结构、优化生存环境、改善生存状态、提升生存境界.因此,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是当代美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宋代美学在追求理性的同时,又走向生活,走向休闲。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促使中国的休闲文化在宋代全面兴起乃至繁荣。宋代艺术审美在趋于精致化的同时也越来越贴近日常生活,艺术与生活的充分融合成为宋代的审美风尚。宋人一方面在生活中追求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在艺术中追求生活情趣,由此催生了宋代美学的休闲情调。“玩物适情”所昭示的美学旨趣便是艺术与生活的双向融通,是宋代美学重视生活并落实于生活的体现,它所反映的休闲内涵则包括了宋人对休闲的本体认同、“适”的工夫实践以及超然物外的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叶嘉莹的生命美学思想与她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阐述是融为一体的。她以深厚的学养和跨中西文化的视野,在词学研究中渗透着生命美学思想。叶嘉莹对花间词美学特质的探索是她真正从美学角度出发阐述诗词。她提出的"弱德之美"丰富了中国生命美学范畴。词之特质迥异于表达显意识的诗文,在表达美好爱情的长短句中流露出真挚的心灵之美,蕴含着文人忧国的情怀之美以及精微多姿的生命体验之美。  相似文献   

14.
儒道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二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对中国园林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本文着重论述了儒家、道家主要思想及其审美情趣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契合,体现在中国园林之仁、礼、出世、君子比德、道法自然等,并从二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结构、布局及具体手法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环境美学:萌芽、建构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环境美学经历了应用领域专家发出环境美学呼声的萌芽阶段和美学学者借鉴国外学者理论、立足中西美学、现实探讨环境美学的建构阶段.既有学者融中西马美学为一体建构环境美学体系,也有学者以环境美学的视野重新思考中国美学,还有学者比较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关系.而以中国古典美学为资源建构具有普世性的环境美学,并以之反思美学,则是中国环境美学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古代园林窗牖文化的源起、演绎为脉络,通过对古代典籍、文献中有关其样式、材质、技艺的勾沉,探讨了古代文献典籍中对窗牖的诠释。尤其介绍了诗人笔下那些借叙事而状情的情态化诗句,旨在对这一形式的情境描述由物境上升到心境的显在介质体进行分析,特别是基于对其诗意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诠释,进而阐明这一融传统诗意化情境与审美特质为一体的古典园林文化的载体形式。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就此来理解其渊源,则面临着一系列无法回答的问题。它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学派,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实践美学在中国的崛起和兴盛,有着时代的现实原因,其代表人物的身上承接着中华文化传统的余脉,他们外部研究的视角、将美学研究价值化、伦理化的倾向、对‘人’的社会性群体性的界定,与中华文化传统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直以来就追求一种崇高的美学境界。通过对崇尚自然、谋篇布局、意境深化等方面的引申,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借鉴到的这种崇高的美学境界,指出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自然、自由、意境的美,并给后世的造园艺术以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是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亭、廊、桥、榭、舫等主要构筑物无不具备各自的美学特征,形成了丰富的美的景观,其美学价值、哲理内涵极具研究价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主要表现了飞动之美、空间之美和诗情画意之美等主要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