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明代民间社会的契约主要包括乡规民约、合同约和单契,明代民间契约习惯不仅规范了民间社会组织内部管理秩序,而且调整了民间社会的人身权利义务关系和民间民事行为当事人的财产权利义务关系。明代民间契约习惯是明代乡村社会自发形成的民间法习惯,因此对民间社会秩序的调整有一定的自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民间法意义上的盐业合伙契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聚着人们的心智与情感并具有高度认同感的民间法,弥补着国家法留下的“真空”,充实了社会控制体系,使纠纷解决变得便利和经济,经过国家立法机关的认可、吸收,民间法还能转换为国家法,从而对法治社会的建设和我国人民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巨大的推动作用。民间契约是民间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属于一种“普遍性判断标准”或广义上的“法律渊源”。盐业合伙契约作为我国近现代一种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民间契约形式,无疑属于民间法的范畴,通过对其具体内容、历史作用以及民间性特点的分析,有利于人们认识在国家法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如何为民间性规范留下适当的生存空间,从而为中国法治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制度性资源。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上讲,民间融资是一种自由融资行为。无论以哲学、经济学,还是比较法学的视角,民间融资发展都离不开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承载着民间融资发展的核心价值,营造着民间融资市场环境。转型期内,民间融资因契约精神缺乏充分培育、法律规制不健全等原因,呈现出诸多乱象,已危及到金融体系的安全。为遏制并平抚民间融资乱象,现代契约精神要求对民间融资进行鼓励发展和适度控制。一方面,从制度层面上进行法律规制创新。另一方面,从实践层面上进行指数控制。只有两者密切配合,才能有效预防民间融资安全事件的发生,最终达到金融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我国家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家训文献发展史上的成熟期。在唐代由于帝王高度重视儒家思想,积极推进与完善科举制度,大力提高妇女地位等多重合力与原因,使得唐代家训文献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这一时期的唐代家训文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不同人员从多角度对家训的内涵给予了深刻诠释,尤其是存在于普通百姓之中的民间家训更是由于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喜闻乐见而受到广泛推崇与关注。本文对唐代民间家训文献进行考证,包括作者生平、家训内容、流传、影响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唐代民间私社除了具有与官社相同的社祭功能之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四项基本功能,包括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以及其他经济互助,从而使民间私社具有更为广阔的组织基础和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成为唐代乡村社会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在非正式制度为主导的农村非正式社会结构中,基于特殊信任主义的民间信用,其博弈主体由于交易域和社会交换域的关联博弈和基于声誉的私人契约执行机制,使得民间信用契约具有自我执行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7.
2013年度的民间法研究在平稳推进中不断提升.在本体研究中,学界重点围绕民间法的生成路径、民间法与国家法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民间法社会实证研究中,学界主要围绕民商事、刑事和诉讼程序领域内的具体民间法则进行研究;在民间法的历史研究中则主要围绕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契约、继承、相邻关系等问题展开.除此之外,民间法司法运用研究,主要围绕民间法如何影响审判和调解程序以及结果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8.
柳芳菲 《理论界》2008,(5):131-133
民间习惯法作为一种非物质民俗,规范并调整了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民间社会赋予民间习惯法很多强制性力量,使它有一种“准法律”的效力。国家通过审判对民间习惯加以认可和接纳,使国家法与习惯法得以相互配合。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的民事习惯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对其中民间契约的分析,试图探讨晚清民间习惯法的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远古时代,社会结构较为单一,社会分层尚未形成,原始信仰与崇拜自然也就未有分野。在文明前夜的文明形成过程中,城乡分野出现,社会结构也显现出以权力人物为核心的上层社会和以普通劳动者为主组成的民间社会。权力人物与上层社会垄断了与天地沟通的种种崇拜与信仰,那些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较为密切的信仰则由民间社会所传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们已将眼光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民间投资 ,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和民间金融的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而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运用民间资本 ,发展民间金融。民间资本包括所有国内的非国有资本 ,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民间信贷资金及手持现金、证券投资 ,实物投资、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的注册资本等。一、激活民间资本发展民间金融的必要性(一 )发展市场经济 ,培育竞争主体和建立竞争机制的需要在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中 ,国有银行仍控制着 70 %的金融资源 ,遍布城乡各地的也是各大国有银…  相似文献   

11.
么振华 《兰州学刊》2008,(11):156-159,165
唐代自然灾害常导致饥荒,对灾民的生存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由于官方赈灾手续繁琐,且具有滞后性,迫在眉睫的饥荒使得百姓必须奋力自救。在唐代民间,百姓自助救荒包括灾前的备荒及利用一切可食之物充饥,宗族互助和乡里义举、佛教徒的慈善救灾等则是民间互助、他助救济的重要形式。唐代民间百姓自助与互助救荒,及时方便有效,是官方救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以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卖地契为材料,从民间法的视角,研究了卖地契中的亲族权利、官私转贷、违约责任和证人等问题,并就其特色与汉文契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尽管西夏文契约与汉文契约存在着一定差别,但在形式与内容方面,相类似的方面更多,因此与中国传统契约文化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3.
关注现实的法治理论才能为法治进程提供现实的动力。当代民间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对民间力量推动法治进程的关注度随之不断提升,法治研究也不再止步于理论建构和观念传播,《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就是研究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拓展之作。作者延续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的研究理路,在市民社会与民间社会组织之间找到了理论的契合,对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关系进行了深层解说。虽然在社会学的分析和个案的深入剖析方面存在缺憾,但是,仍然为解决市民社会具体构建问题和市民社会理论法治观有效注入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展现了走进民间生活中的法治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民间借贷是农村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借贷的必要补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性民间借贷和生活性民间借贷的发展都比较快,在无息、低息和高息民间借贷中,有息、高息借贷呈上升趋势。生产性借贷和生活性借贷由于借贷用途和利息来源的不同,二者的经济后果、社会效应以及对借贷利率的要求也不同。要加强对农村民间借贷的引导、管理和规范,扬利去弊,使农村民间借贷活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间信仰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信仰形态,具有自发性、松散性、多元性、功利性和包容性。社会转型期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生存和复兴的空间,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祛魅化、时尚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民间信仰在个体层面具有精神寄托、心理调节和诉愿表达的功用,在社会层面上具有道德教化、社会整合、行为规范、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助推和民族凝聚的功用。同时,也要对民间信仰中的糟粕保持清醒认识,予以扬弃。  相似文献   

16.
论宋代契约关系和契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杰 《中州学刊》2006,(2):181-184
宋代契约关系广泛存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中,契约类型日趋多样化,契约规则支撑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并有助于社会趋向平等。国家加强了对契约关系的规范,但民众在田宅交易中仍然对契约习惯有依赖心理,司法实践也未完全否认契约习惯的效力,习惯法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助于契约关系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元和郡县图志》保存了大量有关唐代民间信仰的史料。唐代的民间信仰十分发达,有着多元化的信仰对象、广泛的信仰人群,地域性特征明显。如此发达的民间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是唐代开明文化政策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8.
私人契约一开始就是为弥补市场缺陷而出现的,但由于私人契约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决定了私人契约也不能全部弥补市场的缺陷.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重新界定了社会契约,并把它内生化到对私人契约的分析中.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政府规制下的契约公共品的提供模型,认为社会资本意义上的社会契约基于契约各方互利而建立的信任关系,可以提高契约签订和实施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国家法而言,民间法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秩序中起基础作用。但在社会转型期,民间法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被打破,实施机制遭到破坏,其约束力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在法律现代化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传统的民间规范性资源,重视民间法的作用,谋求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合作和协同治理,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不同历史时期纪念辛亥革命的"双十节"仪式与"辛亥"记忆不断再建构的过程中,民间社会都扮演了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代民间社会对辛亥革命的认知、纪念、诠释以及相关方面的思想与活动,与政府、政党、政派相比较既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社会各界虽然也从政治上对革命的意义与作用加以阐释,但更多的是紧密结合自身的利益需求,表达其各方面的感受与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