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架空历史小说"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类型小说,作品众多,影响日大.从总体上看,它已形成三种主要叙事模式,并具有科技决定论和进化历史观、"代入"快感和情感宣泄、启蒙心态和民间立场、文类混杂和文本互涉四个主要特征.它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庄子>杂篇中的<盗跖>,晚清"翻新小说"是它的叙事传统,鲁迅的<故事新编>的创作理念以及新历史小说中的部分小说的情节模式也给予它启发,而日本作家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说>和中国作家黄易的<寻秦记>则是它们的直接模仿对象.从主导叙事语法和审美品格来看,"架空历史小说"仍旧属于历史小说类型,属于一种新的类型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新小说>与<月月小说>上刊登了梁启超与包天笑的同名短篇小说<世界末日记>.勿庸置疑,它们都是传授先进的天文学知识的科学小说.然而,新世纪伊始,"世界末日"的登场似乎有违时代潮流之嫌.通过对英文原作、日译本、中译本、中文创作版的异同比较,从清末的"科学"与"科学小说"、"世界末日"与"世纪末思潮"、中国关于"世纪末思潮"的接受等方面进行探讨,不难发现<世界末日记>中看似矛盾的"科学"和"世界末日"、"世纪末",实际上蕴含了从旧传统向新社会蜕变的深刻意味.  相似文献   

3.
武艳娟 《理论界》2008,(2):153-154
余华早期以《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从人的非理性,现代文明这一理性的脆弱性,人的存在的宿命性、飘忽性、非主体性等方面全方位地思考和拆解了世界是理性的这一神话,在中国文学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深度,系统性地把人的非理性、世界的非理性一面展示在人们面前,这是余华及其他先锋作家对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贡献。但在向人们揭示世界非理性的同时,余华并没有告诉人们如何去看待和应对这种非理性,这暴露出其先锋呼喊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关于先锋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小说观念和小说叙事方式等方面进行的;评论界对余华创作的探索性和先锋性所作的肯定性评价,也集中在对其创作意象的寓言性和象征性的研究和分析上。相比而言,对余华小说创作文本的生命内涵及其相应的文化内涵的解读与阐释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从生命意识入手解读余华的小说创作文本,我们发现,余华的小说自始至终表现出站在“沉默的大多数”的立场上认同某种“宿命意识”的创作自觉,“宿命意识”的文化认同与关注“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情怀相结合,构成了余华小说的深厚的人生关怀,这是余华小说创作在世俗化意义上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早期小说中,暴力是贯穿其中的基本景观,在其为我们构筑的鲜活血腥的暴力世界中人性之恶被揭露的痛快淋漓、毫无遮掩。我们透过余华后期创作《在细雨中呼喊》到后来的《许三观卖血记》直到《活着》这条写作脉络,可以清晰的体悟到作者笔下表现人性之恶的暴力、血腥、冷酷正逐渐被温情、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人性的复归所替代,表现出了一种人性恶向人性善的贴近与转变。  相似文献   

6.
中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酒虫>,日本的芥川龙之介据此创作了小说<酒虫>.芥川的<酒虫>与蒲松龄的<酒虫>是题目相同、故事相同,而体态、气韵却大异其趣.蒲松龄是用散文小品的手法来写<酒虫>的,芥川是用小说创作的手法来写<酒虫>的.芥川的<酒虫>有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人物心理刻画,有极具功力的氛围营造手段,由于时代所限,却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的樊篱.因此,芥川只是站在二十世纪小说转移的门槛上,还没有登堂入室.  相似文献   

7.
<迷宫案>是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用英语创作的二十四种狄公案系列小说中的第二种,也是由他亲自翻译为中文的唯一一种.高罗佩西传与回溯狄公故事的实践使中国公案小说在改良中得以重生,同时也向西方世界打开了一扇展示中国刑律制度和广博文化的窗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外交官陈来元也将<迷宫案>译介给中国读者,完成了该小说的二重回溯.漫长的跨文化传播历程使<迷宫案>小说及狄公形象得到多重阐释和想象,使之成为跨文化语境下中国公案小说西传与回溯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8.
英籍匈牙利作家阿瑟·库斯勒的<中午的黑暗>是西方文学史上著名的政治小说.作者通过主人公鲁巴肖夫与提审员的三次论辩和紧张思考,集中探讨了政治革命的崇高"目的"与所采取的"手段"之间的矛盾,写出了一场伟大政治革命的复杂历程.  相似文献   

9.
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主要呈现了“细雨”、“呼喊”与“死亡”三个凝重的存在性生命意象,它们各自具有独立的象征意义,并且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本文通过对此分析阐释以解读小说文本及作家自身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0.
余华小说中重复叙事艺术的运用是其小说创作的一个突出特征.重复的叙事艺术在他的小说中用的较多,也比较讲究.不断地重复使他的作品产生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叙事也有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其文学价值在于,在简单与复杂的叙述突围中这一叙事手法大大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境界,在冷酷与温情中他为我们抒写了一种温情基调,在扬弃与重建中作者保持着他对艺术精神的一贯追求.余华用最简单的外在艺术形式来表现内在容量复杂的小说艺术世界,既推动了叙事的向前发展,又充分表明了他叙事艺术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1.
宋如珊 《人文杂志》2008,22(3):129-137
诗人北岛(1949-)在1970年代初到1980年代中曾有小说创作,作品多先刊载于地下刊物<今天>,而后发表于正式发行的刊物,1986年结集为<归来的陌生人>.本文以<归来的陌生人>为研究对象,由文革叙述与风格实验两方面切入,探讨北岛小说的主题意识和表现形式:透过文革小说的解读,窥探其创作心境的变化,并藉由文字技巧的析论,归纳其文风语言的特色.北岛的小说创作,与其同期诗歌的风格相近,都属于<今天>时期的精神产物,当<今天>代表的对抗意识和文学倾向,逐渐被官方媒体接受后,地下文学开始浮出地表,渗入主流文学中,并对1980年代后的文学产生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奇<奈何天>是根据李渔的话本小说<丑郎君怕娇偏得艳>改编而成.当我们用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等戏曲理论原则来审视、对照改编前的小说与改编后的传奇,会发现这些原则并不适合改编成的<奈何天>,却适合改编前的<丑郎君怕娇偏得艳>.由此可知,李渔的戏曲创作实践与理论并不能够完全契合无间.<奈何天>偏移李渔相关戏曲理论原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关涉到李渔对小说、戏曲两种不同文体的认识,又离不开他以劝惩和娱乐为目的的创作旨趣.  相似文献   

13.
小说理论、小说观念的调整是造成民初小说创作面貌迥异于清末的重要因素。表面上看,这一调整似乎只是传统小说观念的回潮,但它以世俗化、趣味化来调解清末小说的政治化、功利化,实则是走向世俗艺术的一种进步,也是中国小说观念的现代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4.
先锋小说家余华,在其创作成长道路上曾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资源.本文以博尔赫斯之于余华小说的意义为主线,通过观念、叙述、时间和生命共4个主要方面论述余华小说在这一方面的特点,从而以比较研究和后现代的视野,勾画出余华小说创作的先锋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余华20多年的创作中。对人性的探寻是其小说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在早期闪耀着理想之光的温婉中,对人性的书写是以传统的人性善的探寻为主,但即使是这样,仍有冷隽的透出;此后一个阶段,在具有先锋性的小说,在现实世界的暴力和残忍中进行着人性恶的揭示。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通过芸芸众生在日常和苦难生活中对人性进行着本质的构筑:并非单纯美好的高尚,但却充满着生命的坚韧与温情。  相似文献   

16.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具有浓厚的喜剧氛围,作家和读者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皆能体验到一种重要的喜剧性情感,即旺盛生命力所带来的快感。李渔的小说情节多是沿着愕然大惊继而释然大悟这一基本轨迹一波波层出不穷、张弛相间的喜剧性节奏展现出生命力动态的持续平衡。他还凭借自身的丰富经验和机巧智慧,激发喜剧灵感和生命活力,使思维幻想化、趣味化,在设计与解决尖锐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展示出生命力的活跃与强大。李渔小说中的人情、事理又常以新奇为特点切入人们的心灵,充分调动读者紧张、兴奋的心理机能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中国乡土小说主题的变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乡土小说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百年的乡土小说可以说是这百年中国政治文化的生动纪录.从"五四"时期的批判启蒙、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救亡,到<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的歌颂新时代,再到新时期以来诗意的回归,随着时代中心话题的变化,乡土小说也经历了多个主题的变更.  相似文献   

18.
综观光绪三十一年(1905)之后小说的创作特点,虽类多且杂,但无论何种类型,其创作主题大都紧贴社会现实,直指社会矛盾,从各种角度勾勒晚清社会生活的画面,它们背后及之间均牵连含隐着潜在的现实主义品格.小溪汇流,这种创作风格逐渐明晰,终成主线,贯穿了而后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小说就是在这种变革和涤荡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9.
高亚亨 《中州学刊》2008,(3):227-229
根据沈从文的小说<丈夫>改编的电影<村妓>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电影的成功让更多人了解了沈从文.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电影<村妓>与小说<丈夫>在创作主旨、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村妓>的改编很多地方体现了艺术性与娱乐性结合的特点,使用当代人的理念和思想来表达原著所要表达的主题,这些对于小说的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神魔小说是在<西游记>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又在小说评点的引导下,在心学思潮的濡染下,继承、发展了<西游记>寓言、讽世的创作手法;后来,世情小说的勃兴、时势的变迁、读者阅读需求和审美口味的转移,导致神魔小说一方面向荒诞寓意的创作路子上拓进,另一方面又朝着与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合流的方向蜕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