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子的地基叫做"基",大树的树干叫做"本".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很重要,就像要进入一个房间,掌握了进门的钥匙一样.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天人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永庚 《唐都学刊》2011,27(1):32-38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由追求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中国人民自己创立的具有本土性质的独立哲学形态,是"面对"中国国情"进入"中国现实的各个领域并广泛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社会发展学说。自国情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始终存在着怎样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和变化着的国情具体结合的问题,这构成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基本问题。由此,探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客观规律也即国家与哲学具体的结合规律,无疑构成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哲学工作取得新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哲学研究,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多质的复杂系统。本文仅从一个角度——哲学、哲学史、科学史的统一研究谈一点个人看法。一、从列宁的教导谈起列宁曾经在《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中指出: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宋志明  Wang Luman 《孔学堂》2023,(3):4-10+103-114
虚无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都是单数哲学观的信徒,认为哲学只有一种。虚无主义者只认同西方哲学的合法性,否认其他哲学形态的合法性,否定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存在;教条主义者奉“两军对战”为唯一模式,强迫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贯彻执行,抹杀中国哲学史的特色。站在复数哲学观的立场会发现,哲学有多种形态,各不相同。树立复数哲学观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前提。遵照复数哲学观,我尝试重写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科学地总结了哲学发展史,于1886年写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书中首次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指出,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而分成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哲学基本同题的提出为鉴别哲学基本派别提供了准则,也为理解哲学发展史指明了基本线索。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一直遵循恩格斯的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据苏联《哲学科学》杂志1986年第1期报道,1985年5月6-7日在莫斯科举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迫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这次讨论会是由苏联哲学协会莫斯科分会、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和全苏"知识"协会共同组织的.苏联哲学协会主席、科学院院士Φ.康斯坦丁诺夫、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B.马利宁以及来自5个加盟共和国与12个城市的学者出席了讨论会.在全体会议上发言的有:苏联哲学协会莫斯科分会哲学史组主任H.普里戈达(《关于现代哲学历史科学的几个问题》)、B.马利宁(《哲学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差异性,从农耕经济、宗法政治。伦理型文化三大特点来研究中国政治基本问题;进而抓住民本主义和农民战争两极表现,将中国政治的基本矛盾归结为官民矛盾;然后从政治结构、政治运行、政治价值体系上深入分析,提出了官民关系是中国政治的基本问题的新观点。文章分析了政治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新民本主义与旧民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8.
尼采的哲学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他竭力张扬的对欧洲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主流传统具有颠覆和变革意义的“权力意志”学说 ,更是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焦点。本文以对该学说的全面深刻的梳理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了尼采哲学承前启后的创造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有人主张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等,来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甚至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并列或同一起来,等同看待。这无形中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似乎已成公认的观点。但是,我们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上述观点虽然各有道理,却均不足以取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而独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可替代地仍然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和总体。但作为问题的不同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却包含有不同的内容,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也可以有不同的哲学表述。  相似文献   

10.
柴文华  张灵馨 《学术交流》2020,(3):36-42+191
冯契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独立完成了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代表作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本)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是中国哲学史学科马克思主义化阶段的重要代表。冯契的中国哲学史书写有着自身的特色,他在厘定哲学和哲学史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坚持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基本方法,提出完整的圆圈说,并把智慧说贯穿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和书写,彰显了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的地位。冯契的中国哲学史书写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圆圈说能否真正展现出中国哲学的特质?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到底如何?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基本的哲学问题"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问题”是一个属概念 ,“基本的哲学问题”是一个种概念。在一定的哲学问题系统中 ,判断某一哲学问题是否为“基本的哲学问题”应有一个标准 ,这就是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元哲学观和哲学观问题的具体回答。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精神求实精神、开拓精神、探索精神、实践精神、改革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些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基本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麾 《求是学刊》2002,29(3):14-18
文章勾勒了当前我国马克思哲学研究基本走向的粗略线索 ,提示性地引介了对深化马克思哲学研究有重要创见的一些学术成果 ,从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同学派正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论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人类法律思维的宝贵结晶.要增强中国法学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彻底性,就须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中国化--使之与中国法制建设和法学发展有机结合,为构建和发展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中国当代法哲学和法学理论提供理论支撑.因此,应该努力探寻马克思主叉法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条件、环境、方式、途径、步骤等重要课题,即厘清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历史功绩和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中国化的理论维度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法哲学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及法学发展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真理观的集成之作———《中国哲学史上的真理观》简评付严二十年前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开了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序幕,同时也掀开了哲学理论界深化真理观研究的序幕,并形成了诸多理论成果。值得二十周年之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又以《真理观研究》丛...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走过一条漫长的探索真理的道路,欧洲如此,中国也是如此。翻开中国哲学史,关于真理和真理标准问题,哲学家们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由于哲学路线不同,真理观不同,真理标准也不同。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主观真理论和客观真理论的斗争中,出现了几种相互对立的真理标准论。今天,我们总结一下前人争论的经验教训,对于彻底澄清林彪、“四人帮”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制造的混乱,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如何理解辩证法与哲学基本问题的相互关系,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作为矛盾学说的辩证法理论,它所研究的矛盾是否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通过将哲学基本问题定位于人类的现代性生活矛盾问题而实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哲学转向,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历史性超越.人类的现代性生活矛盾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物化生活与人类社会化生活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对"种"的生活意义追求和人对"类"的生活意义追求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商品贸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搞好商品贸易不仅需要把握其中具体的运作规律,而且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商品贸易活动中内在的辩证法则,诸如:生产与贸易之间的相互作用;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的正负效应等等,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和推进商贸...  相似文献   

20.
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的追溯,如果说在盘点三十年积累的研究成果之余,还应该自觉承担一个反思和总结的任务的话,那么,追溯的本意,应该是去追问三十年来中国哲学研究展开所遵循的观念和方法的背景,去探讨推动新时期以来中国哲学研究展开的学科动力和问题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去“如其本来”地重构中国哲学研究展开中的时代逻辑与知识逻辑之间的互动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