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是现实所需,体现新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要求与价值。该文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视域阐释了高校"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内涵、探析了"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创新模式,提出了加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顶层设计,围绕"互联网+课程思政"的目标,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体系,依托易班平台构建大学生网络大思政格局,发挥"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移动博客,英文简称Mblog,是在博客、可拍照手机与移动互联业务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博客的更深层次应用。它以移动领域瓢介,博客为运用,个人信息为散发点,是个人发布信息、共享信息的互动平台,是建立在可拍照手机与移动互联业务基础之上的博客服务。博客作为一种网络新生事物,随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学习交流方式,并已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应用。同博客的成功应用一样,移动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一种学习方式,在网络教学中具有可行性,同样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期,要求新时期的高校辅导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主动迎接信息化、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技术应用形态,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利用博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方法新、效率高,还可以节约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本和时间,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4.
杨莉 《决策与信息》2011,(12):142-143
本文在分析网络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网络监控能力,加强正确的舆论指导,加大财力和技术投入,开办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扩大思政教育途径等对策,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思政课教学的主客体要素以及环境和条件,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信息化程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建设高校思政课网络学习平台,运用网络进行思政课教学,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构建思政课网络平台,能够对思政课教学起很好的辅助作用,有助于实现自主式、协作式教学,弥补传统教育模式之不足,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未来的角色定位,巩固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性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统计在重庆地区五所高校500余名学生中进行的<网络在高教思政教育中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网络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对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教育博客是一种专业性的博客,主要针对教育、科研及学习.教育博客不仅是教师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同时又提供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教育博客中的学习资源及服务教学,以教学内容设计的相关教学指导的教育博客的构建,注重的是教育博客中学生学习环境的创建,对教育博客的学生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做好教育博客中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设计,以及学习者对教育博客的反馈和评价.以“会计教学网”为例,探讨了基于这种新的教育形式的会计网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高欣  王亚娴 《科学咨询》2023,(10):230-232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下简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提升就业发展能力的重任。在育人过程中,高校挖掘课程的思政价值,实现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高校对其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价值。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培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权,需要高校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思政发力重点,不断提升思政教育的引领力、“第二课堂”的支撑力、传统文化的感染力、表达方式的浸润力、监督管理的净化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思政话语传播矩阵,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新活力。  相似文献   

10.
张攀 《经营管理者》2013,(4X):350-350
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体也深刻的影响了我们教育方式和结果。作为思政教育者,我们必须深入了解新媒体带给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顺应新媒体的潮流,改善我们的教育手段,取得更好的教育成绩。  相似文献   

11.
博客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发展产物,它操作简单、持续更新、开放互动、张扬个性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亲睐。笔者对思政博客进行了介绍,并列举的思政博客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案例。结果表明,思政博客能较好的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较成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钟雯 《科学咨询》2022,(10):114-116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改变,网络成为高校育人重要载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本文基于网络媒介的视角,结合辅导员工作性质,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特征及存在的挑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提升辅导员工作能力,净化网络生态环境等方式,提出“互联网+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用活用好网络教育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3.
何潇  李金平 《科学咨询》2022,(3):204-206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在构建大思政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平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应互联网新技术发展的易班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平台和手段之一,借助易班平台的优势,将有助于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因此大思政建设应依托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构建大思政建设过程中的网络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作为肩负教育学生培养人才职能的重要教学基地,应当牢牢把握住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并且建立高校人工智能技术思政教育体系,在互联网时代,结合现代新兴科学技术,通过高校人工智能技术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来切实实现高校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本职工作。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教育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最后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践进行了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难题,这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从筑牢意识形态、加强思政平台建设、塑造思政话语体系等方面不断抓实做细,引导学生群体自觉保持“网络理性”,注重“网络自我教育”,全方位,多角度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在经历了军事阶段、商业阶段之后.已开始迎来了它的文化阶段。本文通过讨论博客的起源、特征和分类.分析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联系.介绍国外博客在教育技术中的应用情况.从而说明了博客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将影响我们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当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逐渐改变,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企业运营模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从新形势下企业思政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入手,系统地介绍了相关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迅猛发展,直接冲击着企业年轻员工思想教育的培养、生成环节,如何提升员工综合素养已经成为目前广大企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换句话说,只有强化思想教育力度,才能提升职工综合素质,才能促进企业和谐、健康、茁壮发展。本文先简单介绍了目前我国企业员工整体的思政教育情况,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提升员工综合素质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体现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企业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加强社区的思政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还可以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最终有效地促进维护社区稳定和社区发展。目前我国的社区思政工作中面临着很多严峻问题,而如何运用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城市社区的思政教育,提高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是我们全体社区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0.
郑景文  刘康平 《科学咨询》2023,(12):250-252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性,指出“网络思政”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成为“新的阵地制高点”和“重要的新工具”。接着,文章分析了利用“网络思政”手段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强调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加深以及传统思政教育途径受网络冲击而效果下降的现象。文章还提出了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构建“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方案,包括开设红色校史相关的网络课程和网络公众号。最后,文章讨论了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主要包括促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