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报)1978年第1期登出了鲁迅的两篇佚文,为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后来陈福康同志提出不同看法,"疑《'夜来香'》之为'鲁迅佚文'".我认为《"夜来香"》应是鲁迅佚文.首先,《"夜来香"》的内容,是和鲁迅的思想完全一致的.《"夜来香"》一文抨击了上海十里洋场"无线电播音"、"精采播音情报"的糜烂"肉麻",腐朽没落,在鲁迅的其它杂文如《偶感》、《奇怪》、《知了世界》、《阿金》等文中也有同样的揭露.如《偶感》中就愤慨地指出:"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1605)讲这样一个故事.不列颠国玉李尔在他垂暮之年准备把国土和权力分给三个心爱的女儿.在分配他的国土之前,他要先看看哪个女儿“最有孝心,最贤德”,从而给她更多的恩惠.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都极尽巧言之能事,表白自己对父亲的爱,骗得李尔的欢心.三女儿狄利亚是个善良诚实的姑娘,她不愿去发那不实际的誓愿,决定“默默地爱着”自己的父亲.所以她拒绝表达自己的深挚的爱,激怒了李尔.他不听忠臣肯特伯爵的忠告,把浓密的森林,膏腴的平原,  相似文献   

3.
礼教的父子观以血缘的“恩”为基础,通过自然化,复制着王权专制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恩”中的血缘之爱被礼教秩序异化为“毒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礼教父子观被新的儿童教育观所否定。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以爱代恩、幼者本位,从根本上颠覆了礼教父子观的合法性。海婴出生后,鲁迅大体按照这一观念来实践:尊重孩子的天性,以无功利的爱和科学的知识教育孩子。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大背景下,鲁迅的父子观及其实践是儒家家庭伦理向现代转化的一个具有启示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此书中的第六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1926年9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的.鲁迅不因为取材于回忆中的往  相似文献   

5.
读过《野草》,人们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部散文诗集的语言写得很美。远在二十年代末,鲁迅曾同冯雪峰多次谈及《野草》和《彷徨》艺术美的特质。冯雪峰后来这样回忆说: 而据我看来,《野草》和《彷徨》,作为艺术品看,鲁迅先生自己是很爱的。事实上,除去艺术的高度优美性之外,如《野草》,其中不少篇仍都是思想健康的、战斗的作品,……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鲁迅先生自己也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所以,当谈到《野草》,他自己几次地说他“现在,不会再写那样的东西了”的时候,我都觉得这句话有两种意味,好像他为自己不能再写那样的作品而感到可惜,但同时又分明是宣告他以后不再写那样的作品了。这里姑且不谈鲁迅对于《野草》思想内容看法变化的痕迹。就艺术方面来说,鲁迅显然是十分珍爱这部散文诗集的。他“不愿对它们予以过低的评价”,甚至为不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而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读了《给爸爸打工》这篇文章后,深有感触。文中讲了一位美国父亲让自己的孩子从六岁时便开始在他的小餐馆里做一些杂活,从而磨练他的意志。由于小时候养成吃苦耐劳,严格自律的品质,儿子在参军后表现突出,两年后就被提升为上尉。文章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儿子在餐馆里的劳动得到大家赞扬的时候,儿子提出要父亲发些工资给他。但父亲却对他说“:你现在的劳动能够养活你自己吗?”儿子从此再也不提工资的事了,工作得更加认真了。看到这,我不禁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几乎不让我做任何家务事,我每天早上一起床,洗脸刷牙的水都为我准备好了;当我…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论敌曾经诬蔑他是一个“酒罐子”。其实鲁迅并不多喝酒,也从未喝醉过。据他自己说,这是母亲常提到父亲每当多喝了酒以后,易发脾气,告诫他长大以后不要学他父亲那样。所以他一直坚持酒少喝,不喝醉。 母亲很喜欢看小说,鲁迅就经常买一些她爱看的小说寄去。在《鲁迅书简》一书中,收有鲁迅写给她母亲的信件就有50多封。这些书信都是谈的一些家常话,通俗易懂,风趣幽默。比如有一封信是告诉她母亲关于海婴的近况的,写得很有意思:“他现在胖得圆圆的,比先前听话,这几天最得意有三件事,一是亦能陪客(其实是捣乱);二是自来水龙头要修时,他认识工人住处,能去叫来;三是刻了一块印章……”母亲看到这里,忍不住地笑了起来。 鲁迅给母亲的信,主要是为了使她心情愉快,增加生活的乐趣,以利延年益寿。这种爱母敬母的高尚品德,值得钦佩。  相似文献   

8.
70年前,即“五四”运动发生的那一年,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向全中国的成年同胞发出号召,要人们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义务: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相似文献   

9.
一“重新认识鲁迅先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这样做,下一代人也会这样做的,何况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才开始这样做,客观上,为时已经过晚了。”这是一九八五年第八期《青海湖》《论鲁迅的剖作生涯》(以下简称(《生涯》,未注明出处者,皆引自该文)的结束语。为什么要“重新认识鲁迅”?据说,“长期以来,……没有人明确地说出过鲁迅先生的创作究竟好在哪里,坏在哪里。”“好”“坏”不分,“说”而不“明”,如此认识,能不  相似文献   

10.
1 看了副标题,有人会喊道;“这种说法,鲁迅生前就愤慨地否认了,你还来胡说八道什么呀!”是的,鲁迅在1926年12月29日给韦素园的信中.确有以下一段写得明明白白的文字:“我还听到一种传说,说《伤逝》是我自己的事,因为没有经验,是写不出这样的小说的。哈哈,做人真愈做愈难了”。《伤逝》是小说,小说是虚构的。说虚构的小说《伤逝》写的是鲁迅自己的事,当然要毫不含糊地予以否认的。如果承认了,不就等于说涓生就是鲁迅,而许广平分明还活着,而且还和鲁迅幸福地相爱着,于是推断.鲁迅生活中还有一位神秘的女士,曾经和鲁迅恋爱、同居,后又离异,终于死于无爱的人间。这当然是无稽之谈.然而却很可以被鲁迅的敌人用来中伤鲁迅,鲁迅的愤慨是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五猖会》作为《朝花夕拾》中篇幅最短的小文,其阐释境遇在今日看来堪称黯淡,前人大多将其并入鲁迅抨击父权的系列,甚至于将其作为1919年所作《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脚注。但回归文本本身,比起强烈的价值抒发与议论,《五猖会》投注更多笔墨于游神赛会本身的趣味性,而最终作为全文之眼的“诧异”,除却顺承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谴责“父”之过的主题,似乎另有与之相异的阐释空间存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日本老一辈学者丸山升的论文集《鲁迅·革命·历史》在国内出版.①我在读其中的《日本的鲁迅研究》时,对他解释"竹内鲁迅"的一段话印象深刻.这段话意在解释为什么竹内好放弃对鲁迅思想"变化"的研究,转而探求鲁迅身上"不变"的因素.他指出竹内好用"回心之轴"、"文学者的自觉"等语言所表现的东西,是鲁迅身上几乎性格化、气质化了的某种因素,因此很难用语言定义、说明,甚至这种定义、说明本身是做不到的.那么,探求这种难以证实的东西的"行为"(方法)背后指向什么?在丸山升看来,竹内好之所以执意去探求鲁迅(表面变化的)思想背后不变的因素是因为他深刻体验到"‘思想'是多么脆弱的东西,或者换言之,将‘思想'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是多么困难".[1](P345)所以竹内好面对的问题是:"对于人来说,最后留下的是什么?人靠什么而得以生存?"[1](P345)这是竹内好把握鲁迅的出发点.在丸山升看来,竹内好能够深刻感觉到这种"思想"的外在和"脆弱",并形成写作《鲁迅》的动力,是因为他目睹了"当时的日本,包括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者的许多‘思想家'们,不仅政治上败北,思想也很容易变化,倒向了军国主义、国家主义".[1](P345)丸山升以这种明白而准确的方式把握了竹内好写作《鲁迅》的立意及其得以产生的现实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3.
鲁迅诗歌《哈哈爱兮爱乎爱乎》四章,见于《铸剑》这篇小说里。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4日,从北京来厦门。他在《自传》里说:“因为做评论,敌人就多起来,北京大学教授陈西滢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由此引起段祺瑞将我撤职,并且要逮捕我。我只好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  相似文献   

14.
不少人对鲁迅中断小说创作大惑不解,曾以各种方式加以劝诫;然而历史事实证明,鲁迅未能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对此,鲁迅不无感慨地说:“但我也久没有做短篇小说了。现在的人民更加困苦,我的意思也和以前有些不同;又看见了新的文学潮流,在这景况中,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1933年3月)鲁迅自己把中断小说创作的原因归结为:一、生活变化,二、思想发展,三、新的文学潮流,四、不能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后的第三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将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对鲁迅先生自己提出的《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关系到对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许广平《欣慰的纪念·献辞》每当读到许广平同志这篇悼念鲁迅先生逝世的献词时,我很自然地记起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的话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在想,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鲁迅这段话,正是他毕生战斗  相似文献   

17.
正"现在日本的趋势是中国菜太饱和了,我想凭借自己多年积攒的经验做更加与众不同的'创作料理',特别是把中国各地的小吃介绍到日本来;我一直以来的信念,是不想把哪家店定义为中国哪个地方的美食,只要是好吃的,我就想把它做出来。"面对《日本关西华文时报》记者的采访,当问到贾国斌对于未来的打算时,他说出了上面的话。如果单单看贾国斌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文《琐忆》曾经写到文章作者(唐 )第一次与鲁迅见面的情景。唐 当时是署名作文以抨击时弊,因而累及鲁迅,所以见面时内心疑虑重重,惴惴不安,非常矛盾。互通姓名之后,鲁迅一句“唐先生写文章,我替你在挨骂哩”更添作者的窘态。此时,鲁迅却话题一转,故意重问姓氏,然后不无幽默地说:“我也姓过一回唐的。”一解作者窘状。 鲁迅所言姓过“唐”,这是指其发表于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之新诗《梦》的首用笔名“唐俟”,同时发表的还有新诗《爱之神》和《桃花》,杂文《我之节烈观》。 鲁迅用“唐俟”为笔名,其…  相似文献   

19.
评'徐锡麟手毙陈伯平'之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锡麟手毙陈伯平'之说首见于当年《民报》上南史氏 (陈去病 )的《徐锡麟传》。翌年 ,陈去病删去'或曰毙于君手'一语 ,并慎重地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 ,上说随之消隐。此说再度出现是近五十年后凌孔彰的《先师徐锡麟事迹纪略》 ,但在纪念辛亥革命 60周年之际 ,凌对陈伯平之死的说法作了根本性的修正 ,称'陈伯平又在奋勇击敌中首先中弹牺牲。'今有的人未加考辨 ,把凌孔彰自己已抛弃的说法又摭拾回来 ,使这个问题平添了新的混乱  相似文献   

20.
《离婚》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收入《徬徨》,是鲁迅以现实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作品写了爱姑的丈夫、施家“小畜生”与爱姑离婚的故事。离婚的原因是“小畜生”姘上了小寡妇,不再要爱姑,而且爱姑的公婆也不喜欢这个媳妇。所以与其说是离婚,不如说是爱姑的公婆丈夫要离弃爱姑。为了反抗封建夫权,爱姑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