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阵雨 《北京纪事》2014,(4):77-78
正去菊儿胡同,绝非仅仅冲着菊儿这个好听的名字,更重要的是那里窖藏着浓厚的胡同文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便是那里经过改造后百姓诗意的栖居了。这条全长438米,宽6米的胡同,明朝时称局儿胡同,清乾隆年间称桔(橘)儿胡同,至宣统时,始称菊儿胡同。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菊儿胡同曾改称交道口南二条。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文化大革命中,菊儿胡同竟打上了大跃进路八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寻访北京有特色的胡同和当地的名人故居.老北京人都知道,过去的宣武区今之西城区,在前门外大栅栏往西往北直到和平门虎坊桥一带,胡同聚集,而且有众多京剧名伶曾在这一带居住,并且多是几代人在这块地方居住,故名人故居比比皆是,所以此地一直被人称为京戏的"戏班窝子".下面就讲几个特有故事的胡同和胡同里有着遗闻佚事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老北京人中有一首顺口溜:东单西四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首顺口溜的前两句说的都是京城内赫赫有名的繁华之处和商业区,后一句却道出了一条小小的门框胡同,而它为什么能和那些大地方相提并论呢?究其原因在于:门框胡同虽小,但它却汇聚了老北京的传统小吃,形成了北京特色小吃一条街,因此闻名遐迩,老北京人说起它来都会口水直流。 门框胡同位于前门外的大栅栏地区。它的南口就在大栅栏  相似文献   

4.
古都北京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为基础营建而成的。这其中,最为显著的文化特征表现在一些特殊的"数字"上。 老北京的一些胡同和街道也与"数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一尺大街、二龙路、三不老胡同、四川营胡同、五老胡同、六合胡同、七井胡同、八大人胡同、九道弯胡同、十条、百合园胡同、千竿胡同、万春胡同等。三头六臂哪吒城  相似文献   

5.
何尚廉 《北京纪事》2015,(10):111-112
解放以前,老北京的自来水还没有普及,绝大多数的居民生活用水,都是依靠井窝子的送水工运送来的深井甜水.偌大一个老北京,有名的胡同九百九,无名的小巷赛牛毛,需要多少送水工和井窝子?谁也说不清楚.总而言之,老北京的井窝子确实是星罗棋布,分布得非常广泛而均匀.  相似文献   

6.
如果您在北京二环以内的老城区居住过的话,有一个老北京人肯定到过您的家门口。他就是当今走遍北京胡同第一人--舒了先生。  相似文献   

7.
清晨,虎妞正在院子里刷牙,这时,远处传来了一串串卖菜的吆喝声:香菜哎--大青椒哎--西葫芦哎--黄瓜哎--西红柿韭菜哎--洋白菜哎--胡萝卜水萝卜哎--雪里红哎-- 这是电影《骆驼祥子》中的一个场景,老北京的韵味就在这点滴之间表现得酣畅淋漓。那悠扬的吆喝声,穿过胡同,穿过老北京的四合院,穿透时空的界限,也穿透了所有热爱老北京文化  相似文献   

8.
王瀛 《北京纪事》2010,(7):71-73
北京2月,立春将至,暖冬阳光灿烂。笔者和几位京城大玩家前往老胡同,拜访一位有名的胡同养鸟人。其实我们是奔着那位享有“聊仙儿”之称的巧嘴“鸟讲师”去的。据说,这只大鹩哥能说会道,语言能力超过了三岁娃娃的水平。 花鸟鱼虫是老北京最喜欢养的玩意儿,养鸟更为突出。老北京人对于养鸟的喜好由来已久,唐诗云:“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说起养鸟,家住北京东城区老胡同里的战大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乐趣,讲不完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见到阿龙时,他正在铃铛胡同那个老北京物件儿博物馆接待中央电视台的拍摄。聊起他的老北京物件儿收藏,阿龙说:“打小我就喜欢北京城老辈子留下的东西,上小学时,看见一个同学拿来两枚铜钱就喜欢得了不得,最后竟是用舍不得吃的两个苹果把铜钱换到手。”有了这份儿心气儿,阿龙收藏北京老物件儿已经几十年,博物馆更是一家接着一家开。用阿龙的话说:“我是用实物传承老百姓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刘宝童 《社区》2012,(33):48-48
北京的文化与胡同密不可分,每一个北京人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12.
孟庆达 《北京纪事》2010,(7):111-112
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有着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几十年前回响在大街小巷的叫卖声,尤其令人难以忘怀。在许多综艺晚会上,模仿过去的叫卖声的表演往往深受欢迎,有些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我的祖上就是北京人,我本人出生于四合院,童年是在胡同中玩耍和成长的。我对于北京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对于行走在胡同里的小商小贩记忆犹新。当然,不仅仅是小商小贩,还有许多其他行业的服务人员也行走在胡同里,诸如送报的、挑水的、倒马子的。  相似文献   

13.
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历史记载中唯一的孤例胡同是北京的特色,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每每提起“胡同”一词的起源,必引元人李好古的《张生煮海》杂剧第一折。剧中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这短短的戏文,足以证明在当年的元大都城里,就已有了砖塔胡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元大都,有五十个坊,所谓“大衍之数”,而且每个坊都有名称。此外,还有“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在文献的记载中,只出现29条胡同,而且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其余的胡同则难以确…  相似文献   

14.
阵雨 《北京纪事》2016,(10):101-104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帽儿胡同是最负盛名的胡同之一.究其原因,是那里曾住过一位大学士、一位大总统、一位中国历史的最后一位皇后.由此说,帽儿胡同该是北京最显贵的胡同之一.  相似文献   

15.
何杲 《新天地》2017,(2):40-41
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今年78岁,从呱呱坠地到两鬓斑白,我在菜市口住了大半辈子.我喜爱这里的风土人情,熟悉这里的一街一巷,更亲眼目睹了它几十年的沧桑变化. 最是难忘小黑猴儿 78年前,我降生在菜市口西边一个叫龙凤坑的小胡同里(现叫法源西里小区),胡同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玉器刘、爆肚宛、糨子杨这些京城有名气的手艺人,都是我的老街坊.胡同窄小破旧,但很安祥,只是偶尔会传来剃头挑子的“唤头”声和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声.  相似文献   

16.
老北京个说法,管我们这些在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叫“胡同串子”。这大概不仅指我们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指胡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对我们的影响和熏陶。我就是在这样的一条胡同里长大的孩子,它的名字叫“毡子房”。听老人们说,这里是专门为皇宫打理毡子用品的地方,诺大的宫殿没有暖  相似文献   

17.
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专家们对于老北京文化与古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持有一致的看法:它们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关系. 张永和说,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它是一座消费城市,不是工业生产城市.它厚重的历史、城市定位,决定了城里面的古建筑的价值.老北京文化正是从老北京这片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没有了这片土壤,没有了这些古建筑,老北京文化也将唇亡齿落.如果把老北京的建筑都拆没了,别说外地人来北京,就是北京人自己恐怕都不认识北京了.  相似文献   

18.
何杲 《新天地》2017,(3):34-35
我今年78岁,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这辈子住的时间最长的就是胡同里的平房大杂院.您要问我,几十年中最深刻的记忆和感触是什么,那就是大杂院的邻里情.  相似文献   

19.
金鉴 《北京纪事》2018,(2):79-81
90年代初,我加入了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与崔老见面的机会多了,几乎每年举办的采风活动都一起成行,有时还住在一屋,这样我对崔老的了解也就更近了一步.有些不清楚的事儿,常向崔老请教,崔老给人的印象非常厚道、随和,透着老北京人的热心肠.随着交往的深入,每次崔老出了书都不忘送我一本,例如《:谈松话柏说名树》(散文)、《京韵杂述》(京味)以及《崔金生中短篇小说集》《思维的脚步》(诗歌)、《天桥旧话》《崇文文史拾萃》《北京的胡同》.在送我的每册书籍上不仅签名留念,有几册还郑重地盖了印章,可见崔老非常珍视与我的友谊.虽然崔老大我近20岁,但是并不妨碍我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忘年之交.  相似文献   

20.
地处前门地区的琉璃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京都雅游之所".来北京游玩的人,都喜欢坐着三轮车在琉璃厂街区的胡同和四合院儿转悠转悠,近距离感受一下北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现在,坐落在琉璃厂铁树斜街的93号院博物馆,是胡同游必去的一个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