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21世纪——地缘经济时代 地缘,即地理上的缘故、原因和缘起,亦即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和关系。研究地理空间与政治现象的关系称为地缘政治。以此类推还有地缘经济、地缘商业、地缘文化。 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地缘经济时代,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取代了军事对抗和政治对话,地理上的经济关系成为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关系的准则。不少国际著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去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通过形而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削弱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降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整合力,并进而影响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安定。因此,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考虑,重视消费主义对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方面的影响,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完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抵御消费主义文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战后,法国确立了对叙利亚的委任统治。委任统治期间,在法国当局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影响下,叙利亚境内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发展迅速。叙利亚库尔德人不但组建了政治实体霍伊布联盟,积极推进库尔德文化复兴运动以凝聚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与基督教名人联合共同发起了以贾兹拉为中心的自治运动。叙利亚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与战后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变动、法国的民族分治政策、土耳其库尔德民族主义、亚美尼亚民族主义等因素都密切相关。整个委任统治时期,尽管叙利亚库尔德民族主义运动并没有实现民族自治的最终诉求,但是这场运动本身培育了叙利亚库尔德人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战后中东地缘政治局势产生了复杂影响,成为现代叙利亚库尔德问题的重要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黎巴嫩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黎马龙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接受了以黎巴嫩为“永恒祖国”的原则,并将之作为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的基础。但黎什叶派传统的以封建家族首领为核心的教派认同,在经历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挑战后,转变为以什叶派政治组织和民兵武装为基础的新什叶派教派认同。这种集体认同所具有的亲伊朗和叙利亚的属性,对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黎巴嫩民族国家逐渐形成.黎马龙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接受了以黎巴嫩为"永恒祖国"的原则,并将之作为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的基础.但黎什叶派传统的以封建家族首领为核心的教派认同,在经历了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挑战后,转变为以什叶派政治组织和民兵武装为基础的新什叶派教派认同.这种集体认同所具有的亲伊朗和叙利亚的属性,对构建黎巴嫩民族国家形成挑战.  相似文献   

6.
马格里布地区在历史上历经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的历史发展现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阿尔及利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纵向历史回顾,综述了古代、近代和当代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阿拉伯语的使用在阿尔及利亚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北非局势陷入动荡,为恐怖主义在该地区的扩展提供了机遇,秉持伊斯兰极端组织教义的"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不断扩张,北非、中非、西非和东非面临的反恐形势日益严峻。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非洲的历史源起和发展。通过分析过去数年"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的袭击和绑架事件,归纳了该组织在非洲的行为特点,并认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在活动地域上逐渐南移,在组织构成上更加"多元",在组织架构上不断"碎化"。结合相关当事国和西方国家对非洲恐怖主义的应对策略,中国应当对"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的扩张保持必要的警惕。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同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一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理活动。”按照政治哲学家的观点,除了世界主义者和乌托邦无政府主义者之外,每个人都需要国家认同。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国家认同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而主要从国际体系、地缘政治、国家利益、内政与外交的关系以及决策者的个性等层面探讨美国外交政策的根源。随着冷战后世界范围民族主义的复兴和美国国内身份政治的兴起,身份认同与政策主张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马格里布地区在历史上历经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阿拉伯语在马格里布的历史发展现状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阿尔及利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本文通过纵向历史回顾,综述了古代、近代和当代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阿拉伯语在阿尔及利亚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分析了阿拉伯语的使用在阿尔及利亚所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结束,导致中东地区出现了长达一百年的冲突与对抗。帝国主义列强在解决了东方问题之后,出于一己之私而制造和加剧了当代中东问题,他们挑起阿以矛盾,制造当代中东地区的分裂,阻碍中东各国和人民的民族国家建设,催生了政治伊斯兰运动的兴起。当代中东地缘政治的塑造以及政治与社会发展进程的严重滞后,与一战及之后欧洲列强的殖民分割与统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名称的演变通常是历史学家们喜欢探讨的课题,因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渊源和历史变迁。在中世纪,阿拉伯国家分为马什里克国家(该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东方”)和马格里布(意为“西方”)国家。前者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国家;后者则指位于北非和安达卢西亚(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国家。摩洛哥位于马格里布的最西端,因此摩洛哥最早的国名称为“最远的马格里布”。但欧洲人叫起来很困难,因而将“马格里布”简化为“摩洛哥”。摆脱了欧洲人的殖民统治后,摩洛哥人用“马格里布”作为国名。欧洲人仍读作“摩洛哥”。  相似文献   

12.
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众多的民族,地缘的差异造就了各地不同的习俗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达,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轨迹,而少数民族的服饰纹样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一种纹样就像一个文字,讲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在当今社会,传统的服饰纹样好像离我们远去,现代服饰很少见到传统纹样的影子,传统服饰纹样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今天依然有其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格里布一体化的最早构想,始见于突尼斯前总统布尔吉巴提出的大马格里布计划。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5国地处北非,相互接壤,地理环境相似,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同属阿拉伯国家,绝大部分国民是阿拉伯人,讲阿拉伯语。地理、宗教信仰、人种和语言等因素为5国一体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马格里布国家在政治统一,经济一体化方面所作的努力可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公元7世纪以后的中东政治深深地打上了伊斯兰教的烙印。在现代中东政治中,伊斯兰教构成了影响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由于两者间存在的不协调,使伊斯兰教对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特性在沙特阿拉伯的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伊斯兰教在塑造沙特国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沙特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滞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既有历史传统的影响,也与伊斯兰教的某些内生性特征与社会发展不适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的基本政治单位,而民族国家大多是多族群国家。众多族群在历史发展中总会因某种原因而发生冲突,族群冲突是现代国家面临的挑战,也是学术界研究民族政治的重要议题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经常从定性分析的角度对族群冲突进行分析,这种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也需要一些数据分析,而Ethnic Power Relations(种族权力关系数据库)在研究族群政治与冲突之数据分析、族群叛乱、族群排斥政策与内战及武装冲突与战争方面比较完善,为研究族群政治和冲突的学者们提供了大数据和可视化分析。本文将从族群政治和冲突的定性分析入手,引出数据库在数据分析、族群叛乱、族群排斥政策与内战及武装冲突与战争方面的优势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缘政治概念,“中南亚”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从概念区别来看,“中南亚”的出现与一般意义上的地区主义概念差别较大,它是美国主导下出现的地缘政治概念,是中东的延伸.从地缘位置来看,中南亚紧邻我国,美国对中南亚的控制和影响对我国能源、社会、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影响,这无疑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时期是培养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关键时期。高中历史教育处于青年历史知识学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通过深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学效果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深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在于香港的历史课程标准编写内容不够完整,并且因为香港回归前后的历史教育欠缺和近年来错误的社会思潮和媒体误导,给香港青年正确的历史思维培养带来了侵害,弱化了香港青年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只有香港特区政府破除阻力,让所有的香港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深刻认识到香港与祖国同根同心、血脉相连,才能达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教育目标,才能有效地消除深港青年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相似文献   

18.
马格里布,意即阿拉伯的西方,包括北非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西部部分地区。马格里布的土著居民被阿拉伯人称为柏柏尔人,阿拉伯人征服该地区之前,整个北非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拜占庭人在那里修筑堡垒,建造城镇,驻兵设防。柏柏尔人多为沙漠牧民,也有少部分从事农耕,各部落之间时常发生混战。拜占庭政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影响进入后被迫发生的。中国从一个奉行儒法政治模式的帝国发展为现代国家,儒教及中华帝国的遗产在现代中国继续发挥作用。民族救亡是近代历史主题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虽屡次被西方国家及日本打败,但在复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时却拥有诸多优势。不能建立以发展为导向的强大民族国家,是许多后发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然而,中国素有强势国家(strong state)的传统,广袤的核心领土,其广大人口共有同根同源的文化,而其精英群体则具有集体认同,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归功于千年之久的儒教国家传统。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问题实质上是资源政治问题,对美国而言,地缘政治的实质是石油美元问题。1897年,威尔逊向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外交就是管理国际商务"。理解这句话也就理解了美国及其命运。石油关乎美元,进而关乎美国的命运。美国总统尼克松为美利坚民族做出的最卓越的贡献是。成功使美国摆脱越战并与中国修好,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对美利坚民族而言也许是致命的:他宣布放弃美元的金本位而将美元直接与国际石油挂钩。于是.原来可以支持美元坚挺的美国工业——哪怕是军工产品,径直变成了脱离国民劳动且远离本土的资源产品即国际石油。这样,美元的坚挺就要靠国际大宗消费品石油的采购以美元结算来保证。从劳动形态上说,今后支持美元的就不是国民劳动而是国家对外战争。由于美国不是把重心建立在国民劳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