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它的主要倾向是否定现代工业社会的理性。西方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后现代主义就是这些矛盾的文化表现,它是对科学主义精神的一种回应,也是人们理想破灭的产物。哲学领域中后现代科学观的形成,文学创作中“作者之死”、“主体之死”及其向“后现代个体”的复归,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两上重要途径。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进步史观,提倡生态伦理和女权运动,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西学东渐,来势汹汹,波及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如今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思潮它已逐渐式微。进入21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研究虽然比不上20世纪末那样"热门",但它在中国的影响却没有减弱,而是悄悄催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结合中国实际,对后现代主义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异质的平等观"作为一种核心思想,贯穿于后现代主义始终;而"后现代思想批判"和"后现代生活"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两种基本状态。文化领域上的广袤性、理论体系上的零散性和历史时间上的交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有关后现代艺术的政治性问题是西方理论家们争论的一个焦点.詹姆逊、伊格尔顿等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后现代主义视为先锋艺术受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文化腐蚀后的蜕变,是缺乏社会政治批判性的文化垃圾.然而哈琴却认为后现代艺术依旧是富有政治性的文化实践,它用"亦此亦彼"为运作逻辑,以同谋性批判为实践策略,以反讽和戏仿为批判武器.尽管后现代主义也有其无法避免的悖论性,但却依旧蕴含着值得期许的政治潜力,它虽然不能带来现实的政治变革,但却为变革孕育着可能.虽然哈琴让人们注意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殊政治蕴含,我们还是应该指出她对后现代主义的政治性过于乐观了.她强调后现代主义与资本主义商业社会之间是同谋与批判共存的关系,但她使用的术语却是"同谋性批判"而非"批判性同谋",即她在某种程度上把同谋看作是为了批判不得不做出的某种献身和让步,是一种值得付出的代价.哈琴没有看到,许多貌似政治性的后现代艺术其实真正所作的乃是"批判性同谋".另外,即使后现代主义果真如她所说总是"无可避免地政治的",它也未必真的能够带来积极的政治行动,因为任何真正的积极政治行动都离不开有着共同政治愿景的行动主体的集合和共同遵守的行动方案,而后现代主义的差异崇拜却让它厌烦任何打着"共同"旗号的事物.哈琴视觉的独特及局限同样能给我们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丹尼尔·贝尔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 ,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均持一种否定的态度。立足于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框架 ,对其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文化思想进行深入了解与探讨 ,并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异同进行研究 ,对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学发展潮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后现代文化引领着后现代主义的变迁。随着社会文明的演进,后现代文化逐渐暴露出消费主义、创造性与拼凑性、多元性与差异性、批判性与继承性的发展困境。后现代性代表着对现代性的反思、批判甚至颠覆,后现代文化的最终归宿在于终极的人性,它的发展困境显示了时代文明的缺陷与不足。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技术的发展理应回归人性化,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最终都应皈依于基于人性要旨的文化伦理立场。  相似文献   

6.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理念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后现代旅游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其中渗透着深厚的生态伦理意识、生态审美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充分认识后现代旅游的生态哲学理论对我国现代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它昭示着旅游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走生态旅游之路;发展"稳态经济",实现旅游经济"生态化";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生态旅游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入推进生态责任教育。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性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各自特点 ,指出后现代性电影是电影游戏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游戏电影 ,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教育视野下的师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它脱胎于信息化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思潮的一部分,它强调个人选择和参与,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建构性,主张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研究及教育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意义危机"与"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的约束条件下,在生态经济的先进基础上,形成了有关生态文明的一些"重叠共识":从文化哲学思潮的学理传统看,后现代主义揭示了现代性危机,其中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流派实际上提出了后现代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在西方政治学研究传统和政治思潮中,出现了"政治生态学"和绿色政治思潮,实际上阐释了后现代"生态文明"中的政治哲学;新兴治理理论蕴涵着一种崭新的后现代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小说及其新历史观对中国世纪末文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新历史主义小说一开始便以反叛历史、挑战思维、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世界社会文化思潮和中国社会文化思潮。新历史观有中国式的外生资源,即非文学性思想资源,就是指新时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的空前生态化。新历史观也有西方式的外生资源,即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当代性转换和后现代语言观下文学语言的解放以及语言对历史的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11.
作为英国小说的新代表,彼得.阿克罗伊德以他的重述文学历史而闻名。《一个唯美主义者的遗言》正是他的一部以重写英国文学史的形式出现的力作。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些最显著的艺术特征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将从后现代文学批评的角度,就具后现代小说特点的一些新颖的写作手法如蒙太奇,拼接,虚构等做出分析,对阿克罗依德的这一作品中所具有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13.
“零度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文学理论研究与文学作品评论类文章中频繁亮相的术语,研究界用“零度写作”评价新写实主义、先锋派等后现代写作。一方面借用“零度写作”对主体的解构,以“零度情感”评价新写实小说,另一方面将“零度写作”理解为摆脱意识形态、摆脱历史记忆的纯粹文学样式,从而将不再承载某种主流意识形态,标榜无意义或消解中心的后现代写作称为“零度写作”。但不同的学者站在捍卫或批判后现代写作的立场,令“零度写作”在中国遭遇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通常意义上的人性中的理性、道德以及社会性等层面的丰富内容,在后现代作品的人物形象中消失了.后现代"人"的终结以及人性的异化有其社会与文学传统方面的原因,而当代哲学中的后人道主义则为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谈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蝴蝶的终身迷恋,影响了纳博科夫的美学观念.纳博科夫的蝴蝶美学包括两部分,即逼真的细节和戏仿的结构.二者形成一种奇特的张力,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游戏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揭示出文学的虚构本性.貌似传统的现实主义叙述与实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结构,成为纳博科夫区分于其他后现代主义作家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从逻辑实证主义、现代分析学派、现象学存在主义一直通向后现代主义.认清逻辑实证主义或分析哲学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这两大流派中的"语言学转向"轨迹,对于认识20世纪西方哲学与美学的多元化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各派思潮有进一步的了解.以语言为基点,彻底颠覆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语言学转向"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17.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日本近代文学界的研究发生重大转变,许多"自明"的前提受到质疑,坪内逍遥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转变便是受此种思潮影响而出现的一个个案.坪内逍遥与政治小说的关系在先前的研究中似乎已有定论,但在重新认识"近代"的内涵之后会发现政治小说对坪内逍遥所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勾画从传统哲学理性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历史脉络,阐释“哲学王”观念的消解、失落及其后现代主义文化演进、发展,指出在后现代主义时代,后哲学文化是一种没有“王”的时代,一个思想的新纪元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是一个与斗争性的"现代"完全不同的时代,这是一个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活力的时代,亦即"后现代"。要真正解决目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一种健康的模式走向生态文明与活力社会,我们需要使科技像仆人一样为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利益服务。为此,我们必须恰当地对待和使用宗教的精神力量,让宗教提供古老的智慧来恢复过于重视科技而被破坏的传统的平衡。宗教和怀特海的"上帝"概念提供了一种普遍的爱,促进了所有人与所有生物之间的和谐。这样的概念会让我们的世界更加和谐而充满活力,让部分为整体做出贡献,让整体帮助所有的部分更好地生存,从而构成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整个图景。  相似文献   

20.
"自由结婚"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中的醒目现象,也是彼时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多由受过新式教育的女学生充任。因为"自由结婚"动辄与传统女性道德相抵触,女学界对这一问题多持保守态度。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中,只有当男女情爱提升至"仁民爱物"的高度,"爱情"方与"道德"并行不悖。而言情小说中女学生对一己情爱的大胆追求,往往引向"自由毒"的泛滥。不过,这种文学呈现的结果,主要源自小说家的刻意经营,而不是女性真实生活图景的写照。新女性在文学中的全面突围,有待于两性道德的新变和"五四"新文学的出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