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与袁世凯而告夭折。这是中国当时各种势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立宪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相互斗争,以及革命派内部相互斗争的结果。一中国社会,到辛亥革命时,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一切事变,无不具有极大的左右力量。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革命对民主革命派的影响陶季邑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没有系统地研究太平天国革命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拟就此作点探讨。20世纪初期,亦即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从...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著述中,大都是将张謇列入辛亥革命对立阵营的,即始终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敌。这种对张謇及其所属的立宪派一层人的估价是不甚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的中国,为了挽救危亡,清廷与民间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形成了许多救国思潮。在众多思潮中,革命派所主张的排满革命与立宪派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两种方案。二者之间的交锋是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关于中国前途或者说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根本抉择,也是中西文化之间在20世纪初的又一次大较量,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湘学人物也参与了在这场大交锋,对立宪派进行了猛烈批判,对清廷假立宪进行了无情揭露,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湖南风起云涌的反清斗争,是当时全国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武昌起义使湖北成为“首义”之区,那么,湖南光复则使本省成为“首应”之省。在湖南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各阶级阶层及其政治代表,诸如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立宪派,会党,满清官吏,地方绅士,下层民众等,都表现得十分活跃,在全国具有典型的意义。早在50年代史学界就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杨世骥的《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和李时岳的《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革命运动》就是最早的研究成果。80年代后,随着史学研究领域贯彻“实事求是”和  相似文献   

6.
山西崞县 (今归定襄 )著名士绅梁善济 ,作为清季立宪派元老、民初中国政党政治之核心人物、“研究系”首脑之一 ,总的说来是在中国新旧历史转折关头随世 (时 )而进的 ,表现出中国现代历史上初始之资产阶段、地方士绅的进步性 ,但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困守于传统激进主义观念 ,漠视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活动的历史意义 ,对其人物的研究多有空白。笔者试从民初梁善济在京政治活动窥领“五四”前后中国资产阶级头面人物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以及思想革命中产生的作用 ,从而给以应有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共和政体”国家政治制度,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挫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05年至1907年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革命派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非一事无成。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在中国试行。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辛亥年间历史性的抉择。然而,没多久,政体转移到袁世凯手中,共和政体日趋名存实亡,昔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喜剧终成悲剧。历史早已作出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的航程在20世纪初年面临着一次艰难的抉择。当时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存在着三股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和革命派;他们各自设计了不同的政治方案,开展了既互有歧异又相互关联的政治运动:新政、立宪与革命,三股势力互争雄长;可以说,正是这三股势力的较量与消长决定了中国政治的新走向。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一九一五年八月二十日,在袁世凯称帝的紧锣密鼓声中,《大中华》杂志刊登了梁启超反对帝制的宏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此文道出了“全国人人所欲言,全国人人所不敢言”,反对帝制复辟的心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公开宣告了梁启超与袁世凯的决裂。辛亥革命前一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何以要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与袁世凯一度亲密合作的梁启超为什么这时举起了反袁护国旗帜?倘对梁启超参加反袁护国的原因作点分析,即不仅有助于上述问题的回答,且有助于对梁启超在这段历史中的功过作出正确评价。一辛亥革命后,梁启超与袁世凯之间确有过一段不短的合作。这既反映了袁世凯为对付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惜倾心拉扰立宪派,以壮大自己力量之事实;也反映了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层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是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也是不可低估的一种政治势力。近些年来,已有不少历史学者对立宪派的活动及其历史作用,作了历史考察。尽管在对立宪派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的分歧,但是都认为这是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学者们在论述立宪派的时候,大多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特别是集中在江浙地区。这当然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这些地区的立宪派的基础最雄厚、势力  相似文献   

11.
周积明  胡曦 《学术月刊》2012,(2):140-147
清末十年,革命派、立宪派与清政府三大势力角逐于中国政治舞台。革命派与立宪派相互冲突抵牾,又从革命与立宪两个方面左右夹击清政府。清政府欲避免革命,则不得不立宪,遂与立宪派有相呼应之势。但清政府之立宪,昧于大势,反应迟钝,且力图在政治变革中最大限度地维护既得利益,立宪派于失望中日益分化、倒戈,清政府成为制造革命党的大工场。在此格局中,每一方的动作,都对其他两方造成影响,三方形成冲突与博弈的复杂关系。大致说来,革命党的每一激烈举措,必然推动立宪主义向前推进一步。而凡是清政府对于立宪消极应付,立宪主义遇阻,革命主义则必然前进一步。最后打破三方博弈格局,使历史天平倒向革命一方的,既不是革命风潮,也不是立宪派,而是清政府自身。辛亥年(1911年)爆发的"武昌起义",不过是易千年之帝制以共和的历史因果长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而"辛亥革命"一词中的"革命"二字,也应从"改革"、"变革"的含义上去理解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2.
关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三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当中的表现,史学界的认识颇不一致。本文拟就立宪派的所谓投机、同革命派争夺政权及拆南京临时政府之台三个问题,谈点粗浅之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一) 关于立宪派“投机”的问题此论自民国成立即为胜利了的革命党人所大肆渲染,至今不衰。在任何一次大革命中,总难免有个别投机分子混入革命队伍,辛亥革命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辛亥革命中的所谓投机者不是个别人,而是一个政治派别,众多的立宪派人士。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著名人物,袁世凯得以经过洹上三年的隐居生活东山再起,并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出任民国大总统,此中因由,就外部而论,主要来自于北洋集团、资产阶级立宪派、西方列强及部分革命派分子的支持,以及满汉矛盾尖锐复杂这一有利的政治局面;就内部而论,主要是基于袁世凯的个人能力,他喜好结交、仗义疏财,广结姻亲,且政绩突出:编练新军、重视教育、兴办实业、禁毒禁赌等。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出任大总统,开创北洋政府,并非学界所谓的侥幸"窃取",而是权利搏弈中的实力体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即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时期,以孙中山、黄兴、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等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派在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看到了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在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的过程中出现了贫...  相似文献   

15.
四川立宪派在保路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四川立宪派是保路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四川立宪派如何评价?其基本倾向是改良的、保守的、倒退的,还是进步的、革命的,应居保路运动乃至辛亥革命的首功?对这个问题向来有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四川的立宪派虽然没有鲜明的革命意识,但他们的基本倾向是革命的。客观地说,中国近代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和资产阶级立宪派的争论和分歧,只是在谋求中  相似文献   

16.
<正> 广东会党指的是三合会,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地区一股活跃的下层社会势力,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一定程度的联合,在辛亥革命的反清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以1895至1913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东会党的关系为主线,探求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一显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东会党产生某种程度联合的原因,在于两种势力都以清朝统治者为反抗对象.反清,成了它们联合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辛亥革命时期,它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反映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在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中,立宪派始终从本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君主立宪,指望清政府推行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政,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本文拟就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立宪派的活动,试作粗浅论述。立宪派在广西的初步形成中法战争之后,洋务运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和导致外国侵略势力深入的反动本质,开始被一些进步人士所认识,由此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思想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18.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历史认识总是当代人以当代的立场、情感和价值取向对历史的再评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大困难,莫过于它是离当代人最近的~段历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代人很难摆脱自身的立场、情感、利害与历史的直接关系,从而不能不影响历史认识的科学性。举例,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两翼——激进的革命派与温和的立宪派联合全国反清力量,通过合法的和非法的、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斗争,最后合力共举的结果。武昌起义前,立宪派以各省咨议局为依托,向清政府发动三次大规模的“速开国会”请愿…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较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一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这个共和国只是昙花一现,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很快成为历史的陈迹。其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社会已形成壮观的自由思潮。依据阐释自由的侧重点与立足点、借重资源、实现方式的不同,思想界大致形成了三种自由观,即改良派的天赋自由与自由权利、革命派的民族自由以及无政府主义的平等自由。辛亥革命前自由思想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作了思想准备,尤其是革命派的民族自由观是辛亥革命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