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佛典汉译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汉译佛经给东方文化及文学带来巨大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借助于佛经的翻译,而佛经中又包含着大量的故事,"高僧与美女"故事,就是佛经中重要的故事类型之一.探讨中韩两国"高僧与美女故事"的佛经渊源,并阐释佛经故事与中韩两国民间故事的关联,这对梳理和探索佛经文学,以及研究佛经对中朝两国民间故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留唐日本僧人灵仙,是参与汉译佛典的唯一的日本僧人,为佛教文化的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此博学的一位高僧,却没有人为其树碑立传,成为千古之谜,需要后人作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汪东萍 《学术研究》2012,(7):141-146,160
《法句经序》是我国现存古籍中第一篇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献,文中记载的"文质争论"是关于译文语言风格的争论,是保持质朴的语言风格还是迎合当时社会文丽之风的争论,文派主张对译文进行文饰,语言文丽;质派认为佛祖言辞无需文饰,译出意思和法则即可,主张语言质朴。《法句经序》的作者支谦是文派翻译思想的首位倡导者和忠实执行者,"文丽"、"简约"是其贯彻一生的翻译思想。"文质争论"拉开了长达数个世纪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帷幕,文质两派在长期的争论、磨合中,逐步完善,趋于统一,产生了玄奘"新译",玄奘"新译"是佛典汉译"文质之争"的圆满结局。佛典汉译思想对严复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我国古代文章学和佛典汉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汉译佛典是口语进入书面语的中介。但在实际过程中,汉译佛典的词语对中土文献词语的影响是逐步的,渐变的。率先受到影响的,是一些与佛教有直接关系的中土文献。《法显传》作为一部中土佛教撰述文献,它对于我们了解佛典中的词汇是怎样进入全民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以其中若干佛典词语作为对象,来考察《法显传》一类的中土佛教撰述文献在佛典词汇中土化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是我国翻译思想的第一次争论,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由于年代久远,文质之争常被一些学者比附为西方的意译、直译之争.事实果真如此吗?对比研究显示: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与西方意译、直译之争的出处不同,内涵不同,争论过程也不同,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渊源于我国传统文化,内涵是译文语言的文丽或质朴,需要解决译文是否需要文饰的问题,属于语言风格的争论;而意译、直译之争渊源于西方传统文化,内涵是按意翻译还是按词翻译的问题,讨论如何传达原文的问题,属于翻译方法的争论.这些不同说明文质问题不等于意译、直译问题,二者虽有关联,但侧重点截然不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佛典汉译的文质之争比附于西方的意译和直译之争.  相似文献   

6.
佛用梵文传过法。佛在世时已经有佛经存在。混合梵文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天竺高僧所汉译之佛经必是翻译自梵文佛经,而西域高僧也是以天竺梵文佛经为最根本最可靠之依据。在佛教输入中国之早期,西域只不过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绝不是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已有判断句研究的背景下,着重介绍汉译佛经判断句的研究状况。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利用佛典语料研究判断句,二是针对佛典语料判断句的研究。文中在评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的某些不足或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汉译佛经文体多以四字句为主,日本学者早报此秘。中国学术界晚近的研究也开始 涉及汉译佛经四字文一体的问题,如朱庆之先生在其博士论文《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中指出,汉大佛典“刻意讲求节律。通常是四字为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其间或与逻辑停顿不一致”~①。据朱先生的考辨,译经四字文体的形成发展大致如下:从东汉末年的安世高、支娄迦人的译经中已可见这种四字文体的影子,到《中本起经》、《修行本起经》(后汉康孟详译)等,四字文体已相当成熟。此后,“四字格”便成为汉译佛经的主要文体形式~②。关于汉译佛经四字文体的…  相似文献   

9.
由我刊副主编、副教授蒋述卓博士所著《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一书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于1990年9月出版。该书第一次从佛经翻译的进程来考察其与中古文学思潮的关系,探讨了佛典传译对中古文学思潮的嬗变所产生的影响。该书研究角度新颖,既把佛经传译与中古文学思潮的关系置于中古时期的文化背景下去宏观审视,同时又从一些细节上作了扎实的考辨与分析,如志怪小说所受汉译佛典中的佛教故事的影响,四声与佛经转读的关系,山  相似文献   

10.
李小荣 《兰州学刊》2009,(8):1-7,30
作为汉译佛典十二部经之一的“论议经”,其文体性质具有双重性:一日动态性,既用于实际的论辩活动,又结合于具体的伎艺表演;二曰静态性,即形成了内容各异的经典文本。“论议经”东传中土之后,其影响之主要表现有三:一者深化了世人对“论”体的认识,二者促进了三教“论议”程式的定型,三者加速了论议伎艺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朝鲜入学僧与唐代的佛经翻译陈景富陕西省社科院历史所梁启超先生曾这样说过:“佛教为外来之学,其命在翻译,自然之数也。”①一部中国佛教发展史,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一部佛典翻译的历史。佛典的翻译决定着中国佛教发展的进程,而中国佛教的发展又为佛典翻译提出新的...  相似文献   

12.
西夏时期佛教昌盛,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佛教联系。既有印度高僧入西夏讲经说法,更有西夏高僧赴印度求取真经。来自印度的高僧拶也阿难捺(Jayananda)不仅在西夏担任僧职,而且还被封为国师,积极从事佛经的翻译,促进了西夏佛教的发展。西夏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无论西夏与辽、宋、金的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中印之间的往来僧侣皆可自由出入西夏境内,西夏在沟通中印佛教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译佛典影响于隋唐五代小说创作题材,前贤已多有发现.通过对隋唐五代小说和佛经故事中"镜显善恶"这一题材的同构现象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说明华梵文化交融促进了隋唐五代小说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慧洪觉范(1071—1128),是活跃于宋徽宗时期的黄龙派下名僧,同时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僧史家、佛学家。他在当时就深受黄庭坚的赏识,并与江西诗派中众多诗人过往唱和,诗名颇响。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慧洪是宋代诗僧中的翘楚,在文学史上应有其一席之位。意洪,又名德洪,字觉,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十四岁出家,十九岁于东京天王寺试经得度。他在这一时期不仅广学经论,同时也旁猎子史,并以诗文与京师达官贵人相酬唱,在当时的诗坛上崭露头角。四年后,到庐山归宗寺依临济宗黄龙派下高僧真净克…  相似文献   

15.
高僧人物像作为唐卡艺术中特有的一类绘画题材,在西藏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成就,而且这类题材产生之初与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特征密不可分。对此,本文以唐卡艺术中的高僧人物像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上师”一词在宗教语境中的意义入手,结合藏传佛教各教派高僧大德对“上师善知识”的理解和论述,分析不同时期高僧像的表现方式、特征。其次,从藏传佛教特有的文化特征出发探讨高僧人物像产生的文化渊源。在此基础上,以西藏绘画史角度讨论高僧人物像在唐卡艺术中的地位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汉译佛典、龟兹语(吐火罗B语)佛典、龟兹语方术文献与龟兹语寺院帐历残片探讨龟兹人表示香料及香花供养的词语。经过综合比对,可以推断过去被学者猜测为表示特定某种芬芳鲜花或莲花的难解名词tufie其实是指广义上的香料,它与新鲜花卉相对,并且在特定语境下与安息香有所区隔。库木吐喇窟群区第50窟主室正壁龛内残存壁画与榜题肯定了这项理论,即龟兹语tufie是鲜花之外的常见供养品之一,而具有焚香、抛洒香末或香水等各种供养形式。  相似文献   

17.
苏巴什故城     
《中文信息》2008,(5):104
苏巴什故城实际叫“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波涛滚滚的库车河穿城而过。故城遗址始建于东汉(公元1世纪),隋唐(公元6至8世纪)盛极一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西行至此,见寺庙僧侣云集,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的佛典翻译已具有了诠释的视域意识。至南北朝时期 ,佛典翻译有了诠释层面的自觉。与支谦和罗什等人“曲就”本土文化的诠释倾向相反 ,玄奘试图重构本文原初视域的历史主义诠释倾向。禅宗的教学则建立起诠释的对话结构 ,达到了一种诠释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9.
《摩奴法典》中两种对立的妇女观孙明良大约编纂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的《摩奴法典》,不仅是印度奴隶社会也是世界奴隶社会中一部极其重要、内容最为浩繁(汉译本约20万字)的大型法典。它是一部继往开来的集大成之作。同古代印度的法经、法论著作一样,它不...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对《高僧传》之影响臆探陈洪《高僧传》乃我国最重要的佛教史籍之一,不仅为治汉魏六朝佛教史者所必读,且对文史研究有多方面参考价值。此书与《出三藏记集》的关系一目了然①,而受《文心雕龙》的影响,似尚未经揭橥.《高僧传》的著者释慧皎,生于齐明帝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