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敏  高博  张力文  陈锐  李宁秀 《西北人口》2010,31(3):110-114
目的:本研究基于“健康中国2020战略”,旨在开发一种可综合评价人口健康公平性的二维指数。这里将公平性定位于“人口健康产出的平等”。方法:应用生态学研究、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口健康不公平指数进行测算。之后。对健康不公平指数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资料主要来源于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结果:由8个变量合成的中国人口健康不公平指数(IHI)的中住数为0.27838π(范围:0π~0.39002π)。该指数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0.8304)和信度(Spearman相关系数〉0.8.P〈0.05)。IHI与社会剥夺指数(Spearman相关系数=0.731,P〈0.05)、期望寿命(Spearman相关系数=-0.569,P〈0.05)和基尼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0.805。P〈0.05)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IHI是一种二维、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监测“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指数.它与基尼系数相比在对人口健康公平性的综合评估方面更具优势。该指数还可应用于政策干预效果评价、弱势群体的确定及卫生资源分配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孕产妇死亡健康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斌  高燕秋 《人口研究》2007,31(5):66-74
文章利用2000~2005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中孕产妇死亡情况有关资料,计算了以孕产妇死亡率为基础的一系列健康公平性指标,分析了2000~2005年间我国孕产妇死亡的健康公平性。研究结果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集中指数、集中曲线等指标反映出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存在分布的不均衡。2000~2005年我国孕产妇死亡在地区间及省际的差距没有明显变化,即不公平现象6年间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人口学刊》2019,(2):100-112
积极老龄化指数作为一种能够有效量化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的复合指数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CHARLS和CGSS数据库,借鉴欧盟积极老龄化测度框架,利用AHP与DEA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中国积极老龄化指数,测度中国三大区域及28个省份的积极老龄化指数,研究区域、城乡、省份、性别等层次的积极老龄化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积极老龄化发展不平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态势;城乡积极老龄化水平差异明显,男性水平总体高于女性而且差距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拉大。基于不同区域和省份的发展特色,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积极老龄化发展对策:东部地区应促进老龄人口全方位的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部地区应整合区域资源,满足老龄人口就业需求并提高其潜能;西部地区应关注老龄人口的生存条件,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同时努力缩小老龄人口就业性别差距,关注高龄女性的健康和经济状况;全方位提高农村积极老龄化水平和农村高龄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2005年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常住居民死亡率为3.05‰,男性死亡率为3.40‰,女性死亡率2.67‰;2000-2005年男性、女性死亡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珠海市各区之间人口死亡率差异逐渐缩小;城市死亡率低于农村死亡率和城乡结合部死亡率;死亡人口成年组中所占比例男性远远高于女性;疾病和意外死亡是珠海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比较同时期和同预期寿命下中国与人类死亡率数据库中发达国家预期寿命增长速度的差异,分析2000-2019年中国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同时,本文还研究了中国城乡之间和三大区域之间预期寿命增速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9年中国男性出生预期寿命增速由远高于发达国家逐渐下降到接近其增速,女性增速虽然也经历大幅下降但目前相对发达国家仍较快;中国男性老年人口预期寿命增速与发达国家相近,中国女性老年人口增速持续高于发达国家。未来中国预期寿命增速在短期内取决于儿童和成人、长期决定于老年人口死亡率改善对预期寿命增长贡献的大小。从城乡和三大区域来看,2000-2019年乡村预期寿命增速快于城市,城乡预期寿命差距持续减小;西部地区增速先快后慢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地区之间预期寿命差距呈先减小后缓慢扩大的趋势。西部地区全年龄死亡率的改善对提高全国预期寿命和减小地区之间预期寿命差距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润龙 《西北人口》2008,29(5):74-78
2005年苏南地区凭借着占全国0.29%国土面积、1.74%的人口.创造了全国6.26%的GDP.2000—2005年苏南人均GDP以15%以上的年速增长。苏南地区的良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得益于苏南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人和.其中农民工是苏南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苏南也是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最早、最好的地区之一。但是现在苏南的出生人口越来越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劳动力严重缺乏。2000—2005年苏南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4‰,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苏南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建筑业制造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表明,苏南流入人口占苏南居民人口的比重由5年前的22%增长到28%。2000—2005年苏南流动人口年均增长6.7%。流动人口为苏南市政建设、经济建设提供了38%以上的贡献份额:同时也加剧了公共资源的紧张程度.  相似文献   

7.
避孕选择:各国家庭计划的可获性〔人口行动国际〕表1发达国家避孕选择指数(现代避孕方法的可获性)国家和地区1996年可获性分数避孕套口服避孕药宫内节育器避孕针女性绝育男性绝育避孕选择指数等级德国新西兰西班牙瑞典瑞士20.020.020.020.020....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1949年前的死亡水平属于高死亡、低寿命阶段。然而这个结论很缺乏足够的证据。为此笔者尽可能搜集了有关的人口死亡、死亡原因资料,力争对1949年之前中国人口死亡状况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1.死亡水平及变化趋势1949年之前,由于战争、饥荒和瘟疫的影响,人口死亡率相当高。局部地区的抽样调查资料,如江苏省江阴县小西区1933—34年女性粗死亡率最高可达55.0‰,女性婴儿死亡率最高达402.4‰,是所见报告资料中死亡水平较高的(见表1)。死亡率相对较低的地区也在20‰左右。1.1粗死亡率根据现有资料的分析,本世纪开始到…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第五届“人口研究奖”(199—1998年度)经由11位著名人口学家组成的评委会评选,结果已于近日揭晓。现将获奖作品公布如下:学术研究奖篇名、刊期得分作者一等奖“大跃进”引起的人口变动(98.1)34.9李成瑞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97.1)34.0李建新二等奖论孩子效用和人口控制(98.5)33.5叶文振对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97.6)33.3乔晓春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消除贫困研究(98.1)33.2陆杰华NORPLANT皮下埋植避孕法在农村地区的可接受性、32.5涂平等…  相似文献   

11.
杨胜慧  郭未  陈卫 《南方人口》2012,27(6):31-40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性与女性老年人口预期寿命、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提高,预期寿命与自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均呈缩减趋势;5年间,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在低龄阶段有略微的扩张趋势,而自理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则在各年龄均呈扩张趋势;男性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始终高于女性,而且与以往研究结论不同的是,5年间老年人口自理预期寿命占余寿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且女性该比重的上升幅度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祺  王桂新 《西北人口》2008,29(2):98-103
本文分析了我国的人口素质存量现状、各省时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净迁移率、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力资本等与人均GDP的关系。使用了横截面回归和1990年、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面板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其一,人力资本教育投资发挥着重要效应,平均受教育年限对提高人均GDP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8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个基本分界点:其二,区域间存在较大的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差异,有10个省市人力资本利用效率较高.其中90%集中在东部地带。其三。人口迁移对人均GDP即经济效率的提高有显著性影响。文章呼吁重视9年义务教育、鼓励人口自由迁移和充分把握我国的人口机会窗口期。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合理界定就业质量概念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就业质量及其地区差异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唯一因素。因此,各地区应该在十八大报告指导下,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武锋  万莉莉 《西北人口》2009,30(5):73-76
本文根据1982年、1990年和2000年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1982—2005年这23年间的回族人口分布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回族人口分布总体呈现不断集中的趋势;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区市,回族人口增长较快;在东北和中部的一些省份,回族人口增长较慢。  相似文献   

15.
Public policy initiative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cluding Affirmative Action and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law, helped mitigate explicit discrimination in pay, and the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have advanced the employment fortunes of many American women. By the early 1980s, some scholars proclaimed near equity in pay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women, particularly among young and highly skilled workers. More recent policy initiatives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have been arguably less progressive for black women’s employment and earnings: through the 1980s, 1990s, and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00s, the wage gap between black and white women widened considerably. Using data from the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Merged Outgoing Rotation Group (CPS-MORG), this article documents the racial wage gap among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9 to 2005. We investigate how demographic and labor market conditions influence employment and wage inequality among black and white women over the period. Although shifts in labor supply influence the magnitude of the black-white wage gap among women, structural disadvantages faced by black women help explain the growth in the racial wage gap.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分析讨论了我国 2 1世纪上半叶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 (一 )高速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高速增长———从目前的 7%增加到 2 0 5 0年的 2 3%左右。 (二 )高龄 :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 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 (三 )老人数量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 65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 3 3亿 ,80岁及以上老人将超过 1亿。 (四 )老年抚养比大 :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将等于目前的 3~ 4倍。 (五 )地区差异大 :由于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国农村老人比例将高于城镇 ,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还就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充分发扬家庭养老优良传统、老年照料政策应适当向女性老人倾斜等方面阐述了对策性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李晓霞  郝国喜 《西北人口》2010,31(4):12-16,21
本文使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处理构建模型,引入了老龄化程度、受教育年数、社会保险参保率、城镇化程度、健康指数和婚姻状况六个因素。比较分析了影响总体老年人、男性老年人和女性老年人三类人群的自我供养率的差异,同时也比较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供养率的差异程度。文章分析表明三类人群自我供养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东中西部地区老年人的自我供养率差异不显著,但是养老保险参保率与婚姻状况对三个地区都有普遍的正向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