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从生理基础、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方面,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认识的主体性的微观机制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认识的有效性是指认识在人类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作用;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是指认识有效性在量上的多与少、高与低的规定性问题;从认识的有效性与有效率的认识(即认识效率)相统一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认识活动过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理派是印度古典哲学流派之一,此派依托《正理经》对认识论有集中探讨。讨论的核心问题,一是各种认识方式的归类问题,二是认识方式的可靠性问题,这两个问题也广受古印度其他各派哲学关注。围绕上述问题,正理派与顺世派、弥曼差派、中观派等不同派别展开了持久、广泛的争论。对于印度常见的八种认识方式,正理派归为感知、推理、类比、言语四类。对于各种认识方式的可靠性,正理派认定上述四类认识方式可靠,而顺世派只认为外感知可靠,弥曼差派极力认定仅言语可靠,中观派龙树则否定所有认知方式可靠。正理派的认识论与西方认识论虽为同一论域,但由于文化背景与知识谱系的不同,在理论形态与发展动力上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的需要和效用关系,并有着强烈的主观色彩[1](171)。传统哲学思维这一关于价值的命题显然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严重混淆了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和实际支配人们改造性实践的价值观念,是现有价值理论的一个重大缺陷,所以,有必要对价值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现实性探讨。  相似文献   

5.
认识主体性是指认识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对这种自觉能动性进行考察.本文从功能上看待认识主体性及其负面效应.如果说认识主体性的积极作用就表现为认识主体的各项功能的发挥的话.那么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就表现为认识主体在发挥各项认识功能时带来的主观随意性.这种负面效应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发展的不完善性,但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并不否定知识的客观性,知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超越认识主体性的负面效应而走向新的客观性的无限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人生与认识的主体性息息相关。认识的主体性为奋发有为的人生奠定理论基础。知识经济为认识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认识的主体性赋予人生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人的认识活动是从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这两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 ,人们只能获得客观世界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的正确认识 ,因而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认识不能僵化 ,要不断发展 ,不断接近绝对真理。任何相对之中都有绝对的因素、成分 ,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绝对真理  相似文献   

9.
对人的认识的超越与管理的科学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管理中几种人的认识观工具人的认识观 ,经济人的认识观 ,社会人、自动人、复杂人的认识观及其相应的管理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指出人无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管理客体 ,在管理中是最积极的、最重要的因素 ,而且对管理中人的认识会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唯物史观中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和强调 ,从根本上指导和澄清了对有关高等教育基本职能的认识。本文还就高等教育中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理性认识能力与非理性认识能力是否存在等级之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人的认识能力,传统形而上学过分强调理性认识能力的地位和作用,现当代西方哲学则更多强调非理性认识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综合和辩证地看待人的认识能力,把认识看做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非理性认识能力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协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二者并不能相互替代,各自有着不同的功用和任务。  相似文献   

12.
波普尔看到了历史描述的选择性和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提出"历史无意义"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历史认识的能动性,他否定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由于片面强调历史解释的相对性,他否定了历史认识的普遍性,进而否定历史意义的存在.波普尔在这个问题上的偏颇之处在于,他忽略了"没有主体的能动性就没有历史认识"和"能动的认识始终是对客体的反映"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 16 6 2年威廉·配弟提出劳动价值论以来 ,人类对价值问题的争论已有 340年的历史 ,作者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 ,必须正确把握七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国30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的发展。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发展。这五个方面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多元"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应以犯罪构成与构成事实的分立为前提,不能以具体的构成事实来反证抽象的犯罪构成。以发生人身伤亡的危险性限定抢夺罪成立范围实际上将抢夺罪界定成了危险犯,但又与危险犯的基本原理相冲突,盗窃罪和抢夺罪的区分仍应以秘密性作为标准。盗窃罪和抢夺罪是法益侵害层面的重合性犯罪,两者的区分可以依据抽象的事实错误理论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 ,休谟对因果概念的批判使科学的哲学如何可能最终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等人之所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于他们坚执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因而认识永远是主观的。黑格尔指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体即主体”。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 ,黑格尔从这样的实体概念出发 ,揭示了科学认识的本质是概念的认识 ,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证明知识必然是科学体系 ,重建了人们对哲学之为科学的崇高信念  相似文献   

17.
在语言观或名实现上,墨家确认了实是第一位、名是第二位的关系和语言对于世界的认识功能;进而在总结语言活动的逻辑原则和方法时,建立了墨家的逻辑。  相似文献   

18.
在看待实事求是中的主体因素问题上 ,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对立的 ,认识中主体因素的存在就是对认识客观性的根本否定 ,从而对实事求是抱以悲观的态度 ;相反 ,另一种观点却认为 ,正是因为认识中主体因素的存在 ,才能使认识径直趋向真理 ,获得清楚明白的观念或认识。本文在评析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 ,指出 :正是由于渗透在认识中的主体因素的存在 ,才使得实事求是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同时 ,也正是由于认识中主体因素的存在 ,才使得实事求是的实现变得艰难曲折 ,究其原因 ,在于主体因素具有两极性。  相似文献   

19.
神秀禅语"身灭影不灭,桥流水不流"是禅门有名的公案,因其晦涩难懂,故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结合神秀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一禅语是其"一切诸法唯心所生"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揭示了认识的种种差异性,又为"观心看净"的修养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人类的环境意识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明确的。环境意识体现了主体认识和行为上的自觉,环境意识作为一个概念和对自然界认识的一种深化,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逐步内化为自觉的行为,环境意识的明确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全面,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日益和谐。伴随经济发展而日益多发的环境问题,加强环境意识的普及教育是必要的,是当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