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一些人士存在的误解,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王凤超最近强调:1997年以后深圳香港两地仍有严格的管理线。王在《基本法与香港》研讨会上说,有的香港朋友问我:1997年后香港的版图要扩大到深圳,是否确实?深圳有人也说收回香港后,深港间的管理线就不存在了,两地将融为一体。我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茅盾先后五次到香港:第一次(1937年12月底——1938年元月初),茅盾从上海取道香港,经广州到长沙。第二次(1938年2月底——1938年12月29日)茅盾在香港主编《文艺阵地》。第三次(1941年8月中下旬——1942年1月9日)茅盾在香港经历了太平洋战争的炮火。第四次(1946年4月13日——5月下旬),茅盾在香港为和平民主建国而大声疾呼。第五次(1948年1月——1948年12月)茅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在香港迎接新中国的曙光。茅盾在香港的文学活动是他整个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战流亡文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改变社会政治经济等生活面貌,也改变人的精神,改变文学的进程,创造新的文学机遇和流向。如果说第二次大战曾经造就了一种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流亡文学潮流,那么,中国抗日流亡文学无疑是其中光辉灿烂的一章。从难忘的九·一八开始,随着日本侵略军铁蹄所到,中国一批又一批作家被迫离开故土,他们从东北到北平,从北平到上海,又从上海到武汉,从武汉又分散到西安、重庆、桂林,又从桂林到广州、香港乃至东南亚地区,如此形成了现代中国从未有过的、五大规模的流亡文学潮流,形成了中国一次文化大交融和大转换,给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  相似文献   

4.
在“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基础上,我国文艺界曾就文艺大众化问题和民族形式问题,展开过两次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从内地影响到香港,香港的文艺界也就此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然而,在过去和现在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及近年来一些专题论文中,关于这两次论争,只提到延安和国统区的情况;对香港文艺界的讨论,几乎没有什么论述。为了反映出当年论争的全貌,本文打算就香港地区的讨论略加介绍和评述。一、讨论的经过香港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主要是在《文艺阵地》上进行的。《文艺阵地》是茅盾到香港后主编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文艺半月刊,于一九三  相似文献   

5.
皖南事变后,1943~1944年间,叶挺将军曾一度被软禁在桂林。当时李济深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叶将军名义上被称为“高参”,实际上是行动受监视的政治犯。我原来是广西大学教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解聘。1940年底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时流亡到香港。1941年太平洋战争发生后,香港沦陷,我又逃回桂林。国民党企图截断我的生活来源,当时虽有几间大学要邀请我去任教,但都被国民党教育部长陈立夫阻止。我只能在桂林以卖文为生,用笔名在各报刊发表文章,勉强维持生活。当时我住在桂林郊区花桥附近六合路的几间破落平房里。一天,忽有一个身体魁梧、军人模样的人来访。他手里拿着手杖,自称是叶挺。我和叶挺将军过去虽然从未会过面,但他的鼎鼎大名,我是景仰已久的。见面之后,我们就毫无拘束地谈起来,真所谓一见如故。他要求我带他去看望柳亚子先生和邵荃麟同志,我立刻就陪  相似文献   

6.
在北京出席中国文联四届二次全委会的时候,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先生也从香港赶来参加了会议。中国文学艺术家代表团出国访问时,我们曾经在香港相聚,这次他带来了当时拍摄的几张照片送给我。我无以为答,正好出版社给我送来了几本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在黛色的波涛下》的样书,我就将它连同我的另一本小说《幽灵岛》一起送给了他。陈复礼先生还  相似文献   

7.
《香港报业春秋》是叙述香港1841年到现在近150年来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我国著名作家夏衍、张友渔、刘思慕等写了从事香港新闻工作的回忆录,它概述了鸦片战争后香港开埠以来英文和中文报刊的产生情况和发展的趋势;重点介绍了早期影响较大的报刊如《遐迩贯珍》、《华字日报》、《循环日报》、《中国日报》、《唯一趣味报有所谓》、《华侨日报》、《工商日报》、《生活日报》、抗战迁港的《大公报》、《立报》和香港创办的《星岛日报》、《华商报》、《大众生活》、《光明报》、《正报》、《人民报》、《文汇报》、《愿望》、《周末报》、《商报》、《经济导报》等及香港的新闻通讯社、广播电视和新闻  相似文献   

8.
1952年1月5日,流亡美国的胡适在日记中写道:“胡家健从香港寄来剪报《大公报》,有十二月二日《大公报》在上海开的‘胡适思想批判座谈会’的记载与资料……沈尹默的一篇则是全篇扯谎!这人是一个小人,但这样下流的扯谎倒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9.
痛怀老舍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北平即沦陷了。我那时正在北平。后来,无法呆下去了,乃化装“浪人”逃出北平,辗转于八月间到了济南。在济南,当时成立了一个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平津流亡同学会”,专门办理由平津一带流亡出来的教授、学生的接待、输送工作。我被留下参加了该会工作,分配我做交际联络事务,并兼编一个小报的文艺副刊。“平津流亡同学会”拟发起组织一个统战组织“山东省文化界抗敌协会”,要我代表“同学会”去联络一些当时在济南的文化界知名之士来做发起者,我那时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老舍。  相似文献   

10.
小说《第二恋》强烈地表现了作家的艺术个性。主人公“我”回忆起了九年前的一件往事:在一次舞会上,“我”认识了十八岁的玛莉。“我”爱上了她,但没有勇气说出来,因为她是百万富翁的独生女。为了她,“我”毅然离开香港,到上海做生意。就在“我”的财富急剧增加时,她  相似文献   

11.
归来:又一是番新气象1941年2月28日,桂林《救亡日报》被迫停刊。3、4月间,党组织我们分批撤到了香港,一部分人留港创办《华商报》,一部分人转到敌后新四军去了。12月8日,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香港只打了十七天就举白旗投降了。过了半个月,党开始组织大家离开香港,大部分人由东江纵队接应到游击区,分批回大后方去。我根据通知先到澳门,原来范长江主持  相似文献   

12.
今年2月2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以下简称《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第一次以基本法的形式确认包括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在内的香港原有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  相似文献   

13.
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说到,中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发生很早,但湮没不可考,据老工人回忆,最早一次工人罢工是1913年的汉阳兵工厂工人罢工。最近我在查阅旧中国海关报告时发现,早在1895年三月,香港的码头工人就举行过一次相  相似文献   

14.
香港“绿背文化”思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绿背文化”思潮评介王晋民受国家台港教委的委托,我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材的编写工作,负责台港澳文学部分。在我编写香港文学思潮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介绍和评价“绿背文化”思潮。1994年秋,我应邀到香港岭南学院做研究,适逢香...  相似文献   

15.
<正> 我跟华岗可以说是同时代的人,但在年龄上他比我大十来岁。我和他接触较多是解放战争中在香港那一段时期。当时我在香港担任党办的《群众周刊》的编辑工作。华岗是《群众周刊》的创办人之一,我们要他写稿,记得他用林石父笔名发表了不少文章。同时他又参加中共香港工委的工作。香港工委是直接受党中央领导的,他除担任工委的工作之外,还进行研究工作,写了好几本书。那时在香港出版书并不容易,特别是革命的书。香港有个“海燕书店”是我的一个朋友开的,他要我给他出些主意,我给他订了个出书计划。“海燕书店”本是专出文艺书籍的,我建议也可以出些广大青年需要的社会科学书籍,这样我就介绍“海燕”的经理去认识华岗。我告诉他,华岗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著作很多。后来华岗的好几本书都是在“海燕”出版的。解放后我只在北京见到华岗一次,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时候。我们相见甚欢。但自那以后就再也没  相似文献   

16.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17.
1993年4月1日,依据1992年《外汇基金修订条例》,由港府的外汇基金管理局与银行监理处合并而成立了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其成立是香港货币金融领域一次较大的变革,使香港有一个高度专业水平和人员相对稳定的货币银行管理机构,以承担维持金融及银行稳定的职能;从而保证香港在后过渡期乃至97后继续繁荣稳定,并维持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是1942年2月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到达桂林的。同行的有夏衍、金仲华、蔡楚生、司徒慧敏等十六人。他们都先后去了重庆,我留在桂林,进了欧阳予倩为馆长的广西省艺术馆当研究员。当时从香港撤退到桂林的文化人很多,记得新波和特伟比我先到桂林。而叶浅予,戴爱莲在后,但叶浅予不久就去了重庆。所以在我们发起搞画展时,他没有参加。经过紧张筹备之后,《香港的受难》画展,于1942年12月在桂林举行。参加者有盛此君、新波、杨秋人、温涛、郁风、特伟等六人。《广西日报》还为此画展发表了孟超、华嘉、韩北屏写的评价文章和开幕消息。接着又于1943年在重庆举行,并增  相似文献   

19.
2020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票赞成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香港国安法》在第1条明确指出了该法律的立法依据,特殊之处在于其列明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宪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20年5月28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决定》).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香港国安法》的核心内容是为了防范、制止和惩处在香港发生的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由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一书,是作者顾准和我在1973年至1974年两年间通信中进行学术讨论,作者应我的要求写下的笔记形式的学术论文。1966年底作者从房山监督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