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动中的土匪 ———来自盗区民族志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入20世纪初豫北盗区,以青春结帮的传记方式,反思何为土匪.关注青春结帮冲破庇护政治,获得精英合法性的过程.与以往的研究"地理决定论"不同,虽然也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因素,但更为关注青春结帮的成员作为生命个体经历的挫折和进取环境,因此,青春结帮的自我认同就穿插了三种声音或三种视线:(1)青春结帮成员从被抛弃的身份到承认政治的抗争;(2)研究者带着自我的身份危机移情到他者的行为叙事中;(3)盗区村民对外部命名从区隔到认同过程中所隐含的反抗和反省.这三种声音在青春结帮的身份困境中相互映照,汇合为主观认同,勇敢地表达了对社会正义超越世俗偏见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用符号性消费来彰显自我,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一种行动策略.身份的象征性,凸显了消费激情与消费理性之间的现实张力.都市女性白领在审美化的日常消费、个性化的身体消费、精致化的奢侈品消费和时尚化的休闲消费等领域的多种物化策略,展现了她们的摩登身份、感性身份、激情身份和优雅身份等多重身份维度,折射出这一群体独特的消费镜像.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及机遇量表(IP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82名邪教痴迷者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与国内常模及吸毒者进行对照比较,得出结论认为:痴迷者心理控制源有明显的外控倾向,多将自己行为归因于外界且不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建议结合心理咨询中的"帮助关系"来改善痴迷者的认知--知识体系;增强痴迷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第一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群体生态和个体追求特征。在个人发展诉求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权益平等、寻求在城市中的归宿感以及角色转换。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一是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制度性歧视";二是缺乏话语权,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三是"工厂专制政体"下劳动环境条件的恶劣;四是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为突破困境,要进行制度纠偏、疏通利益诉求渠道、改变"工厂专制政体"和建立"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5.
尤多拉·韦尔蒂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之一,其短篇小说备受瞩目。韦尔蒂在其多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社区边缘人物"他者"。文章拟从韦尔蒂的两个名篇《六月演奏会》和《月亮湖》入手探讨韦尔蒂如何通过"他者"叙事建构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一方面,群体中的主体通过排挤、驱逐他者,将他者消声,实现其群体身份的维护与建构。另一方面,"他者"也可以反作用于群体中的个体,进而瓦解"他者"与主体的边界与壁垒,使个体突破社区文化的羁绊,建构独立自主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6.
自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北京话反身代词系统呈现出了一系列发展变化的迹象和印记,这种迹象和印记在三个时期的三部典型的北京话文献《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正红旗下》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就反身代词系统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由18世纪中叶的"自、自己、自家、自个、各自"阵容切换到了19世纪中叶的"自、自己、自家、自己各儿、各自"阵容,并最终切换到了20世纪中叶的"自、自己、自家"阵容,其间的删汰整合昭然。就反身代词个体而言,历时嬗变的发生轨迹是:(1)"自"由18世纪兴盛到19世纪式微直至20世纪没落;(2)"自己"由18世纪对"自"首度超越到19世纪独领风骚直至20世纪依然一枝独秀;(3)"自家"由18世纪式微到19世纪持续衰落直至20世纪难觅踪影;(4)"自个"200年一路沉寂;(5)"自己各儿"19世纪昙花一现;(6)"各自"由18世纪首度现身到19世纪衰落直至20世纪消失。这便是北京话反身代词自1750年至1950年的发展演变史。  相似文献   

7.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一度不好好读书,考试总是不及格。后来,他作了一次认真的自我“反省”,找出了原因,并做了如下笔记:(1)缺乏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青少年轻浮之风;(4)脾气太躁;(5)生活太放纵;(6)缺乏反省。他十分痛恨自己的错误行为,把它看作一条条不断噬咬自己的毒蛇,决心一切“重新开始”,并毅然跟随哥哥尼古拉从军,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托尔斯泰的这一段经历,至少有三点值得青少年学习和借鉴。一是善于时时进行自我反省。对自己要“一日三省吾身”,找出自己的毛病;否则,就会骄傲自大…  相似文献   

8.
市民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距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7年末对南京市民的问卷资料.从社会距离的角度分析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市民对流动农民的态度相比.市民对流动儿童的态度分化相对较大:市民对流动农民的态度会再生产或复制到流动儿童群体.不仅产生对流动儿童的歧视和排斥.而且还会映射到流动儿童的认知上,使流动儿童产生自我和社会认知的游离,导致这一群体的边缘性再生产,使其感受着作为"外来人"的身份尴尬和充当边缘人的迷茫心态.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男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看不见的人>中揭露了黑人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压迫,书写了被白人歪曲、抹煞的黑人历史:描述了百年来黑人因为长期遭受歧视而陷入文化身份危机.从三个方面分析黑人文化身份的丧失原因,一是白人在生活中对黑人话语权的剥夺,二是黑人对话语权的自我放逐,三是黑人在文化夹缝中扮演着求生存的双重性身份.话语衍生出权力,黑人要想得到最终该有的身份地位.就该努力去恢复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输出修正策略、任务类型与语言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Long的"交互假说(Interaction Hypothesis)"、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论"和认知心理学的注意理论为基础,考察了中国英语学习者所使用的输出修正策略种类以及任务类型对修正策略和语言的正确使用的影响。第一个观察研究的结果表明,外语学习者根据言语表达时的反馈信息共采取了10种输出修正策略:确定性检查、澄清请求、理解检查、自我纠错、他人纠错、重复、支架式补充、元语言式讨论、请求帮助、主动提供解释等。这些策略能促成和改善言语表达,且有助于学习者中介语系统的重构。第二个实验研究探讨了任务类型对单向和多向支架式补充策略的使用量和语言的正确使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从总数上看,语言信息必换的封闭性单一目标任务引发受试采用了更多的支持性修正策略;(2)封闭性单一目标任务也促使学习者使用了更多的双向支持性修正,使学习者更多地把所修正过的话语正确地整合到其语言使用中;(3)语言信息不必互换的、开放性多重目标任务却使受试采用了更多的单向支持性修正,同时学习者在延时测试中能正确使用话语的比例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歧视知觉问卷、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对福建省的312名中、小学留守儿童和461名非留守儿童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不存在性别、留守时间和年级上的差异;(2)家庭收入较低的留守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较高;(3)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群体歧视知觉也能够显著预测其生活满意度;(4)个体歧视知觉和群体歧视知觉能够显著预测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个体歧视知觉也能够显著预测其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一种新思路--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来分析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文中给出以下五个新命题并加以论证和分析:(1)"生产七要素论",重点论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务资本和网络也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生产要素;(2)"实体要素"、"虚拟要素"、"资本要素"等范畴;(3)要素资本结构的优化是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前提和载体;(4)"财务资本结构"范畴,优化要素资本结构关键在于优化财务资本结构;(5)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与三次产业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序和配置.  相似文献   

13.
基于1333份"WAI"陈述测验数据的分析表明,农民工子女依次使用社会标签、我他关系与个人特征来认识自我,由社会标签、我他关系构成的社会认同所占比重要明显高于其个人认同。虽然农民工子女社会认同在其自我形象描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户籍身份子类并非居于核心地位。相对而言,就读民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对户籍身份更加敏感,随年级升高、年龄增长,农民工子女倾向于用其他类别的群体身份、关系或个人特性来代替户籍身份。  相似文献   

14.
基于184所中国大学学校简介话语语料,考察其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建构的机构身份.研究发现,中国大学在其学校简介中主要使用了指称、述谓和强化三类策略,分别建构了八种机构身份:卓越的高等学府、有亲和力的高等学府、充满情感与活力的高等学府、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者、大学发展工程的建设者、大学发展道路的探索者、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者、大学发展竞争的参与者.大学机构通过使用话语策略建构多种机构身份,突显其身份的多面性特征,实现信息传递和自我宣传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在现象学传统中,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一度把自我的主体性地位推到极致。但胡塞尔之后,自我的主体性地位立即受到各式各样的消解。其中,马里翁以自我之"受予者"(l’adonné)身份取代其主体性地位的方案可算最为激进。在这一方案中,自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体:既不是现象之显现的可能性条件,也不是世界之构造者或意义之给予者。自我被逆转为被给出者(或呼声)的受赠者、接受者、受予者,自我由主格被逆转为宾格或与格,成为被给出者由之显现出来的舞台、棱镜或屏幕。这是马里翁对经典现象学激进化的重要方面。但马里翁对自我的这种激进化理解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他对受予者的分析更多的是形式化的,缺乏对自我何以能受予的可能性条件的分析;其次,这种理解有夸大自我作为受予者的作用而抹消呼声的源头所具有的绝对外在性的危险。  相似文献   

16.
"到"从独立作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的语法化过程为:(1)"到"独立作动词;(2)"V到O"表示动作行为到达某处所;(3)"V到O"表示动作行为延续到其宾语所代表的时间;(4)"V到O"表示动作行为达到某程度;(5)"V到O"表示动作行为有了结果。这个结论与刘子瑜先生的观点大同小异,即前三点是一致的,第四点与第五点次序颠倒。  相似文献   

17.
对<所罗门之歌>中的象征手法,即篇名、人名、神话、歌谣、传说等象征意义进行解析,探讨作者莫瑞森的主题:美国黑人应该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正视种族歧视和黑人内部矛盾,学会自我反省并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等,才能促进黑人自身的独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作为专业人员身份的认知,既体现特殊教育教师与所归属专业群体所达成的心理契约状态,又体现了其对特殊教育事业意义及价值的评价与反思。在个人、重要他者、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以自我认同为核心,以专业自身为对象,并在与重要他者的互动中得以建构。基于关怀伦理视角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建构路径: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消解专业身份认同无力感;构建良好的关系性状态,形成专业身份认同的持续动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情感养成赋权增能;提升教师自身意义境界,促进个体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  相似文献   

19.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0.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价值选择和生存方式日渐多元,但同时社会变迁也带来了普遍的焦虑,乡宦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定位变得复杂不确定。于是他们转而借用其他社会群体的角色来寻求身份之外的价值体现,以野服躬耕的文化装扮游离于隐士、官员、士人、农人、商人等不同角色之间。但晚明乡宦既不会抛弃士人身份成为绝对的隐士,也不会成为全然投身于地方事务的改革家,体现出社会转型期知识群体对自我的困惑和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