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东夷文化是古代山东土著居民东夷人辛勤劳动创造的土著文化,它与中原文化不同,独具特色,又与中原文化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源流.到殷商时期,中原文化吸收了东夷文化发达起来,反转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影响.到汉代东夷文化逐渐融合于汉文化的分支齐鲁文化之中.东夷氏族鼎盛时足迹遍及辽东半岛、苏北、淮北、陕西、河南、山东半岛广大地区,在其被融合的过程中,胶东是这一种独具特色的土著文化的最后根据地.  相似文献   

2.
王臻 《延边大学学报》2001,34(2):111-112
1  《三国志·东夷传》的原题为《三国志·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 ,虽然表面为乌丸、鲜卑以及东夷诸族的合传 ,但是在写作时却明显地分出了《乌丸鲜卑传》和《东夷传》 ,无论是内容还是体系 ,都有其独立之特点。因此 ,我们单称《三国志·东夷传》还是很合适的。其实 ,《东夷传》亦是合传 ,故而我们在叙述问题时有时再称《夫馀传》、《高句丽传》等。所谓东夷 ,也称九夷 ,是我国古代华夏族对东方诸族的泛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其具体所指并不相同。据古本《竹书纪年》载 ,与夏朝发生关系的九夷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上古时期的东方古老部落,东夷和东夷文化一直以来吸引着很多学者的目光,研究成果颇多.目前学者大都认同,东夷主要分布在今山东东部、江苏北部和河北南部,因其族系多,又泛称九夷,其创造的东夷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中重要的一元,在考古上表现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  相似文献   

4.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从未中断的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的融合主要是婚姻和迁徙,婚嫁也是一种迁徙。自远古母系社会开始,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向各地迁徙,形成各自独立的血缘氏族,至新石器时代已基本形成东夷、苗蛮、华夏相互影响的三大血缘宗族集团。通过婚姻、生产、生活、交换、争斗,至金石并用晚期,苗蛮日益衰落,在原始民族融合中形成华夏族为首的中华文化,并与东夷一道开创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春秋时形成的华夏族,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凝聚了…  相似文献   

5.
东夷非夷证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以往,"东夷"就是一个贬义词。"夷"被用来作为文化落后、习俗野蛮、地处偏远、鄙陋无礼的代名词,"东夷"是古代东方少数民族。近年以来学者则认为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一样是先进文化。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考察,说明"夷夏"无别,对于人为地把华夏民族中的"东夷"与华夏对立的观点,提出了辩难。  相似文献   

6.
西晋前期,为有效地统辖和管理活动在东北地区中、东部的“东夷”诸族,西晋政府曾于辽东地区置设“护东夷校尉”。对护东夷校尉的出现及其演变过程,史书记载零散,且不乏讹误之处。现代史家对其亦无全面、系统的考证。笔者不揣谫陋,拟就护东夷校尉的一些问题略作探讨,以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7.
东夷海洋文化及其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由于深受海洋的影响 ,东夷文化具有着厚重的海洋文化性质。首先 ,东夷人靠海用海 ,从海洋中获取物质生活来源 ,不仅大量食用 ,而且将贝等海物作为装饰品、货币以及铲、锄等工具。其次 ,东夷人的航海活动开拓了东北亚海上交往越渤海 ,抵辽东、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的传统航线。同时 ,靠海用海和屡涉风涛 ,东夷人产生了人面鸟身的海神信仰和鸟与太阳通体崇拜的信仰习俗。然而 ,海洋文化发达的东夷部族与创造了南方海洋文化的百越部族相比 ,更早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随着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东夷海洋文化便在大陆型主体文化的笼罩和辐射之下 ,开始居于从属与边缘地位了。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年来,随着黄河中下游许多地区的古文化遗存被发现,特别是山东泰安大汶口新石器遗存的发掘,古籍常提到的东夷问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朱芳圃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一书中明确地指出:“(古代)人、夷同字。卜辞之人方即东夷。金文夷字亦作人”。又《尚书》称丹汉之苗蛮为“蛮夷”。可见,东夷实指东方人之意,“夷”字在古代并非贬义之词。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主张“东夷包括淮夷在内的九夷”,“从黄河下游到江淮流域是东夷活动的地方”。具体的说东夷包括畎、于、方、黄、白、赤、玄、风、阳  相似文献   

9.
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东夷文化与华夏文化的关系。从狭义的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来看,东夷族曾创造出比中原华夏文化先进的史前文化,并积极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形成;商朝以后,中原文化在吸收了东夷文化以及其它文化发达起来以后,开始反转过来给东夷文化以巨大的影响;西周时期,东夷人的光辉灿烂的史前文化逐渐被融合到齐鲁文化中去。从广义的华夏文化来看,东夷文化与中原文化并列,属于组成华夏文化的一个子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东夷文化,自西周以来.有一个“落后论”的传统观念.这个传统观念.一直流传了长达三千年之久.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初.山东城子崖和两城镇龙山文化的发现.才引起人们对“落后沦”传统观念的怀疑.五十年代末.泰安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引起学术界对东夷文化的极大关注.此后不久,山东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这一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确立,完全证明了东夷文化是东夷族独立创造的、与中原地区不同的、具有独立系统、独具风格特点的灿烂文化.东夷人的史前文化并不比中原同期文化落后.且在某些方面具有领先的地位.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相似文献   

11.
赵(嬴秦)族第一位男性始祖大业与被后世尊奉为中国司法鼻祖的皋陶,同出于古东夷族少皞系部族。但自汉代以来,一些学者却误将两者混为一人,后遂以讹传讹。研究先秦及汉代典籍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皋陶并非伯益之父;考查皋陶与伯益所处时代、居住地及其后裔的分布情况,也证明二者并非父子关系。因此,大业与皋陶绝非同一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778名汉族和776名藏族大学生调查的有效问卷分析,发现不同人口学变量下汉藏大学生信仰存在差异: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有超自然信仰和实用信仰,年级之间、专业之间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不同年级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具有宗教信仰、神灵崇拜;不同年级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具有生命崇拜和家族崇拜;不同专业藏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具有金钱崇拜和家族崇拜;藏族医科、师范大学生比汉族医科、师范大学生具有生命崇拜。  相似文献   

13.
我国汉族普遍对毒蛇持禁忌态度。汉族毒蛇禁忌习俗源远流长。人们将蛇列为五毒之一,将毒蛇视为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力量的代表。汉族许多习俗都与毒蛇禁忌有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习俗都属于毒蛇禁忌的范畴。正是在这种毒蛇禁忌习俗的基础之上,在某些特殊场合,汉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非图腾崇拜性质的崇蛇习俗。不过,汉族崇拜毒蛇仅仅限于利用毒蛇来避邪御凶。这种崇拜是由对毒蛇的禁忌转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4.
先秦以前,广西境内为壮族先民所居住。秦汉以后,汉族才逐渐迁入,并于明清以后在人口规模上超过壮族,形成了广西汉壮民族融合的独特形态。历史上汉壮人口比例(相对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广西汉壮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族类生命意识区别于"爱国"的政治概念,是人类所共有的,包括族类生存与发展双重含义,并可以脱离国家的政治依托而独立存在的文化概念。中国历史延续至宋代,与中原王朝跨入后期封建社会相对应,汉族与周边民族的政治军事关系开始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汉族在与周边民族争取政治生存空间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劣势。亲身经历着这一历史过程的苏轼在这种民族关系环境的刺激下,结合汉族原有传统中的族类生命观念,以及家学渊源,对汉族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的生存与文化发展的可延续性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并以其强烈的危机意识与不为空言的特点,诠释了他自己以汉族为本位的族类生命意识。尽管苏轼的这种族类生命意识在北宋时代还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但在今天世界文化交融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对以"中华民族"为整体概念的宏观性族群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交流,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戎、狄与华夏民族,及至与汉民族一直有着深远的族源关系。自黄帝至春秋战国,乃至魏晋南北朝,戎、狄各氏族、部落以及族群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民族的体系之中。但并不是全部戎、狄都被征服,或融合、或同化于华夏民族的。有部分戎、狄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逐步发展为另外的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戎、狄族群集团是汉民族的支源。  相似文献   

17.
上古东夷民族的图腾乐舞滥觞于传说的少昊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到"五帝"时代(大致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山东龙山文化时代)后期,乐正夔协助帝舜整理和发展传统乐舞,以东夷乐舞为主体而综合创立<韶>乐,遂成为后世王官乐舞的总源头.春秋战国之际,东夷故地的鲁国和齐国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韶>乐.秦汉以后,<韶>乐古曲始渐次失落,但直到近世,曲阜孔庙祭孔时所用大型乐舞仍存留着<韶>乐和<韶>舞基本模式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戎、狄与华夏民族,及至与汉民族一直有着深远的族源关系。自黄帝至春秋战国,乃至魏晋南北朝,戎、狄各氏族、部落以及族群源源不断地加入到汉民族的体系之中。但并不是全部戎、狄都被征服,或融合、或同化于华夏民族的。有部分戎、狄迫于军事压力而向更远的地域迁徙,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逐步发展为另外的一些新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戎、狄族群集团是汉民族的支源。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是一个以蒙古族人口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建制镇。生活在巴彦浩特的汉族人口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迁徙而来的移民。巴彦浩特镇汉族移民的宗教信仰呈多元化态势,但汉族移民对宗教文化的价值认同度总体较低。宗教信仰对于大多数汉族移民而言,不是因为其神圣性,而是由于其灵活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20.
今湘黔川交界地区是苗族聚居地。汉以来 ,由于该地区反抗斗争不断 ,迫使中央王朝不断调整“治苗”政策 ,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这一问题最为突出 ,清初沿袭明朝在这一地区的土司统治制度 ,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 ,实行“以汉治苗” ,进一步加强封建统治 ,促进了苗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由于满汉官吏、地主、商人、高利贷者进入苗区 ,任意兼并苗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剥削欺压苗民 ,最终导致了乾嘉苗民大起义。清朝平定起义后统治政策又从“以汉治苗”回到了“以苗治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