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通过对翻译、翻译批评、范式等术语的解说,提出了翻译批评研究的范式研究的重要性,结合西方翻译研究的范式分析,指出翻译批评的范式研究也应该更新观念.扎实地开展工作,以促进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及翻译批评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杨毅隆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10):122-124,141
总体上看翻译批评的研究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两个方面是关于其性质和地位的研究。在性质方面,由于翻译批评是一种同时兼顾感性因素和含理性因素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性质中包含六大要素,即主观性与客观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通过对这些特性的论述,说明了翻译批评拥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翻译本身即为一种批评,二是翻译批评即批评之上的批评。在此基础之上,最终论证了发展翻译批评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术书讯     
<正>周领顺教授所著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和《译者行为批评:路径探索》两本专著,由商务印书馆分别在2014年8月、9月出版。它们是以译者和译者具体行为为切入口,以社会为评价视域,旨在评价译者行为和译文质量二者关系的批评性翻译理论论著。译者行为批评是翻译批评学科的进一步细化,它是翻译批评性研究范式转变的第三阶段,是翻译活动内外相结合的翻译社会学研究,是对译者语言和社会性角色行为之于译文关系的评价,同时,也是对于译者在翻译社会化过程中的角色及其作用于文本的一般性行为规律特  相似文献   

4.
围绕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产生了三个层面的翻译批评,价值哲学中的评价理论有助于分析和阐释辜氏从读者身份的评价主体向译者身份的价值主体的转变.作为第四层批评,对辜氏翻译的道德价值评价强调翻译批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批评:对理论建构的期待──评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晓风众所周知,文学翻译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推动。这就要求文学翻译批评能站在一个超越翻译实践的高度来检视和审察翻译活动的产物──译品。唯如此,文学翻译批评才能起到推动、指...  相似文献   

6.
翻译批评是对译文的评价,翻译标准指做翻译的标准,即常规意义上的翻译标准。翻译批评与批评者采用的翻译标准关系密切,批评者使用的翻译标准不同,对译文优劣的判断必然不同。因此,翻译标准的相对性、多元性、动态性制约翻译批评的相对性、多元性与动态性。翻译批评与翻译标准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动态变量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吕俊的"翻译标准的多元性与评价的客观性——价值学视域下翻译批评标准问题探讨"为例,对价值认识论和共识性真理双重尺度下所进行的翻译批评提出质疑,提出翻译批评不应排除传统的以"翻译标准"为导向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茅盾不仅在文学翻译方面成就卓著,而且在开拓现代文学翻译批评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独特的地位不容忽视。其一,茅盾促进了传统文学翻译批评向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转化,是我国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的开拓者;其二,他借鉴丹纳的批评理论,提出了其特有的现代文学翻译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译论的大量引介,理论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模式化的观念不断涌现,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语言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与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别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去研究翻译批评现象,使其更为科学客观;在文化翻译批评模式方面,打破了语言学范式在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结束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静止的研究局面,影响译文形成过程的外部因素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使得翻译批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在文艺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建立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翻译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生成,翻译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鉴于翻译批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未来的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既要在宏观上坚持人文方向,又不失微观分析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0.
翻译批评是翻译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评价监控翻译质量,也可把翻译实践中的问题反馈给翻译理论家,以进一步完善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所以开展积极的翻译批评是保证翻译质量,繁荣翻译事业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对先验理性、工具理性的批判和对实践理性的提倡使我们对传统翻译研究中的很多标准进行反思和质疑。其中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可使译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实践理性的提倡使翻译观念能随社会、语言的变化而变化,使翻译研究奠基在交往理性的基础上。哈贝马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和汲纳可使译者注重翻译的社会影响,使译者在其无意识向意识的翻译过程中注重社会规范的遵从。哈贝马斯与伽达默尔之争有助于译者在翻译时注重与作者、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并使译者在翻译时通过反思与传统对话。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关联理论对《沁园春·长沙》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后,指出关联理论中的认知环境、交际意图和最佳关联性等概念在诗歌翻译评论中有一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而为诗歌翻译批评提出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多有关注,但对同属于多主体参与的翻译批评活动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却鲜有提及,文章在论述翻译研究范式转变以及翻译研究主体间性转向的基础上,从翻译批评主体的多样性、翻译批评主体性、翻译批评主体的身份间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翻译批评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翻译批评作为联系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与翻译教学密切相连。翻译批评主体,客体以及批评标准具有多样性,这赋予了翻译批评多元特征。在翻译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能成为批评主体,展开批评实践,共同确保翻译教学有效进行。以翻译批评的多元特征入手,探寻翻译批评与翻译教学的联系,以期得到翻译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5.
谈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后殖民理论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探讨。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理论启示译者在翻译时应译出文本的世界性 ,而文本的语境规范着译者及其翻译。另外 ,译者通过对文本的批评显示其社会意义和创造性。赛义德对东方主义者的批评启示译者在翻译时不能抹平文化差异性。在西方文化面临危机 ,东方文化重新书写身份之际 ,译者应通过翻译大力弘扬中华文化。译者在译介西方文化时 ,应对文化产品合理取舍。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综合推理模式框架下的关联体现层次对应和关联度大小对应的最佳关联原则,从文化内涵、本义或短路会话隐含的翻译效度出发,对比分析了中文小说<浮躁>与其英译本Turbulence中"狼"与"wolf"、非"wolf"译文的翻译策略和交际效度,论证了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纽带,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以认知语言学的意义观和翻译观为基础探讨翻译批评的根本任务、指导原作和方法,提出了翻译批评操作的认知语言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顺应论观照下《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视角举例评析了《浮生六记》的林语堂翻译版本,并指出林译文与语境关系和语言结构高度顺应,其选择过程做到了动态顺应。在此基础上,强调顺应论对翻译实践与翻译批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翻译批评作为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学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检验作用。作为一项活动联系着理论的完善和翻译活动实践的展开,备受理论家和学者的关注和反思,意义和价值深远重大。在此过程中把握做好翻译批评的"度"尤为重要。本文拟从翻译批评者和被批评者(译者)的关系;批评方法的把握和选用;评判标准设定等三个角度对此问题作一些讨论,以对翻译批评者在进行翻译批评活动中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