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走过了一条蹒跚、曲折的发展道路,他提出的“实业救国”思想,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却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本文试图从张謇“实业救国”思想产生的原因,企业活动的历史及作用,探索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进步性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以工商立国、振兴实业为主要内容,达发展国民经济、谋求国家富强之目的。知识界为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参与力量,或著文立说探索思辨,主张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改变传统生产和经营方式,宣扬实业为立国之根本,给实业振兴大造舆论;或投身创办和参加实业学会,开办公司,投资矿产等具体实业实践。近代知识界的实业救国活动与实业界相呼应,已非古代社会垦荒和奖励耕织等恢复与发展经济措施的复现,而是改变生产方式,变革生产关系,追求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3.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张謇与近代师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人。1894年考取光绪甲午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战败后,国势日衰,他深感官场腐败,朝廷无能,遂屏退故里弃官而营实业,探索实业救国与教育救国之路。他提倡“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的思想,在发展教育事业中取得显著成就,并以开创和发展我国近代正规系统的师范教育而名垂史册。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步知识分子逐步提出了废科举、采西学、设学堂的主张,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社会风气。张春也以他敏锐的历史眼光提出“今变五百年之科举,而使天下人才尽…  相似文献   

5.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强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浙省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实业教育机构──杭州蚕学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文学堂章程》之后,在农业实业教育的基础上,浙省各类型的实业教育机构相继出现,到民国初年,具有浙省特点的实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它为浙省乃至我国近现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刘鹗一生致力于筑路开矿、实业救国。评论刘钨的实业思想和行动是正确评价刘鹤的关键。刘鹤借外资办实业的思想是为了国家的振兴,是以“养天下为己任”思想的体现。由于深受洋务派思想的影响和对国情的认识不清,他的实业救国思想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重要性足与他在思想文化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历史地位相关联。严复的一生的确对多种社会思潮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严复既不是一个全盘西化论者,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权威主义者,也不是纯正的自由主义者。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中西并重、交融互释”,不附势、不逐流,认定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综合来说,严复是一位从思想文化领域着手,以改良主义道路救国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和实干兴邦的志气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实业救国思想的形成是儒家文化熏陶,民族资本发展,时代危机敦促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张謇以棉铁主义为思想核心,兴办垦牧公司,践行农工商一体化思想。也许从大生集团所有权的易主来说并不完美,但从大生企业的发展和影响来看却非常成功,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热心慈善公益,既促进了实业的广泛发展,也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实业救国的结局,大生集团的易主,折射出企业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20年开始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论战,是五四时期就如何认识国情、制定怎样的救国道路问题进行的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辩论。罗素来华讲学之初,对新闻界谈到对华观感时曾说,“中国除了开发实业无以自立”。张东荪就此发表议论道:中国救国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增加富力...  相似文献   

11.
张謇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程绍珍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著名的实业家,又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他大声疾呼:“忧国者以为救国之策,莫急于教育”。并且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一教育救国...  相似文献   

12.
我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卢作孚提出了中国国家现代化的思想 ,提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计划经济 ,掌握现代技术与管理 ,建立现代集团生活 ,对外交往 ,促进开放 ,发展教育等 ,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实业救国 ,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以后,在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重压下,有志之士继续在探索着救国图强的途径和方法。“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等,就是许许多多爱国知识分子选择和实践的道路之一。尽管这条道路曾经受到过误解和责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从沉重的代价中逐渐懂得了教育、科学的价值。在今天,当我们致力于“科技兴国”的时候,重温几十年前先辈们对“科学救国”道路的探索,不是没有教益的。  相似文献   

14.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 ,“物质救国论”和“政治救国论”暴露出缺陷 ,严复致力于西方理论著作的翻译 ,倡导“教育救国”。“教育救国论”全面比较了中西文化 ,直探西方富强的命脉所在 ,强调以西方文化体系重铸中国国民素质 ,对中国封建文化进行了总的清算和批判 ,把向西方学习的活动引向深入 ,敲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国存的警钟 ,带给中国学界一场相当规模的思想启蒙 ,但对西方文化不加批判的学术态度和贬低革命的政治立场 ,也导致了一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代实业家卢作孚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 192 5年筹建民生公司以前 ,他是典型而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 ,致力于实业建设后仍以教育为实业的核心。卢作孚的教育活动多姿多彩 ,涉及了民众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等诸多领域 ,期间恰是中国教育转折、反思并通过争鸣和实验而走向中国化探索的关键时期。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卢作孚作为教育家应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变专制和不独立为民主独立,变贫穷落后为文明富强,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任务。从这个角度观察问题,民初那些进步知识分子“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了教科文事业和经济、政治、社会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总进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初进步知识分子在推进教育改革、留学教育、华侨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科学、教育、文化人才以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建树的功绩,他们在教科文领域的奋斗,是弥足珍贵的  相似文献   

17.
马君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革命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也是南社中对革命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诗人。马君武一生致力于革命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诗歌创作数量有限,但他的诗实践了自己“鼓吹新学思潮,标榜爱国主义”的创作宗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应为近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18.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毕其后半生的精力身体力行,创造出卓越的业绩。就实业而言,创立了以纺织企业为核心,有几十个企业组成的大生资本集团,资金高达二千多万元之巨,是我国最早的也是当时最大的一个民营企业集团;就教育而论,在张謇的倡导和带领  相似文献   

19.
张謇和孙中山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共同思考,使他们走上了实业救国的共同道路。两人在对待农工商的地位以及利用外资方面思想趋于一致;但在农业发展的途径、工业发展的优先顺序和经济近代化发展模式的认识上又各显特色。两人具有的爱国情感、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同,以及教育经历、对发展经济着眼点的认识和政治地位不同是其实业救国思想存有同异的深刻原因。两人的实业救国思想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完全付诸实践,但它们不仅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洪秀全、康有为与孙中山等近代先进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对中国与西方国家贫富强弱和现行制度的表面观察上,而不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所以失败了。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坚实的国情研究基础上,并且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国情,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前者的失败与后者的成功使我们得到许多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