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与“艺术学”的分支“美术学”关系比较密切,主要以考古发现的和传世的古代美术遗迹和遗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它应称为“美术考古学”,而不应称“艺术考古学”。中国美术考古学研究的内容,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佛教造像、画像石与画像砖、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形制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它从历史科学的立场出发,利用考古学整理研究资料的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学的分析研究和艺术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阐明古代文化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科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美术考古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可从三个层次把握:从学科内涵而言,美术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艺术品;从与美术史和考古学的比较来看,美术考古学的目的旨在了解人类的文化史和观念史;从研究对象的特征上讲,美术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宗教色彩比较浓厚,这与研究对象的来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美术考古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但是,在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的同时,其学科定义却存在分歧,是属于考古学还是属于美术学,或是独立学科,目前学术界莫衷一是.为更好地理解学科定义等基础性理论问题,我们引入叙事特征和与宗教美术的学科关系这两个视角.关于叙事特征,我们重点从叙事逻辑方向上进行讨论,并尝试以此为学科定义定位.关于与宗教美术的学科关系,我们有如下的考虑:首先,两学科在学科外延上有很大的重叠,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有一个互动的促进;其次,宗教美术有着独特的叙事特征,这一特征的认识对美术考古的学科建设也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特别考虑美术考古与宗教美术在接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上所存在的相同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4.
傅抱石作为现代中国画大师,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但人们很少知道,傅抱石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研究上是奠基者与先驱者之一。他还是留学学习美术的留学生中唯一的学习美术史的专门学者。他在中国美术史的本质、线索、特征的研究上,他在运用现代考古学、文化学及多种史学研究方法上,他在专题史、文化基因、石涛研究、年表制作等多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美术史论研究。深入了解傅抱石在美术史论方面卓越的贡献,不仅对20世纪美术史学史有重要的作用,对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傅抱石及其绘画也是不可缺少的。今年适逢傅抱石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发本文,以纪念。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西夏史的研究目前缺环尚多,在西夏美术史材料尚难成系统的情况下,<西夏美术史>的出版是难能可贵的.<西夏美术史>广收西夏一代的美术史料,结合20世纪后半叶所出土的美术考古资料,经过仔细排比和研究,从美术史所能涵盖的各个角度深入阐述,力求务实,清晰地勾勒出了一个西夏美术史的大致轮廓,这无疑是西夏史专题研究上的一部拓荒之作.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术理论的讨论热点,除去对艺术本体论、艺术形式与心理、艺术精神等诸方面问题的讨论外,美术史及其所涉及的问题也是人们论及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7.
宏观物理测量技术在殷商考古工作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与考古学是分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性质截然不同的学科。随着现代物理探测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物理技术的范围和方法越来越广、越多。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亦要求现代物理技术探索研究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峰 《学术探索》2010,(4):97-102
傅斯年对推动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创建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专门机构,积极策划并大力推进考古发掘的开展;而且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他不断提升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认识,提出以"整个的观念"作为考古发掘的指导思想与对文物进行研究的准则,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又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人材的培养作出重大贡献,在其奖掖下成长起来的梁思永、夏鼐、石璋如等,均成为考古名家。傅斯年领导史语所所取得的考古成就,不仅改写了中国学者在学术上处处落后于国外的局面,而且为1949年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考古学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动物考古学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学科。动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考古学家探究古代人类与动物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进而更完整地解释古代人类的栖息环境、生存对策、经济互动等不同层次的考古学问题。亚洲动物考古发展历程的回顾表明:亚洲动物考古虽然在20世纪初发展较快,但是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在亚洲,西亚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的总体研究层次还有待大幅度提高;亚洲动物考古在有关农业起源、动物驯化、社会复杂化以及文明进程等重大考古学问题的探究中,应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聚落形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史前定居农业生态研究。新疆博尔塔拉河上游一些高海拔季节性固定居址的陆续发现,为游牧业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证据。本文以聚落形态理论,结合民族考古学的方法,对以博尔塔拉河上游为代表的西天山史前游牧遗存的生业进行探讨。在充分认识牧业与农业在聚落形态之间的差异的基础上,对如何正确将聚落形态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牧业聚落考古研究进行了探讨,这是认识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游牧业的产生和发展的新尝试,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新疆史前游牧社会复杂化进程的聚落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考古在安徽是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但考古发现和研究,也与全国各兄弟省一样,初步奠定了考古学的基础。《安徽文物考古工作新收获》、《年轻的安徽考古学》都论述了三十年来考古新成果①,本文只就近年来的考古研究新情况作一简述,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京都静源 《殷都学刊》2009,30(3):152-156
本文针对新出版的唐际根教授的<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一书在考古学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评述.特别肯定了作者中商文化概念的提出,以及考古学商史编年的新体系在商代考古和历史研究上的意义及其学术贡献.该书中对欧美现代考古学理论的介绍、对中国历史学界中证史传统的批评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和学术启迪.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欧洲近代考古学随着列强派往中国的考察队传入中国。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机构开始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国现代考古学正式诞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的过程中,商务印书馆作为出版机构,不仅出版中国传统金石学著作,同时翻译出版了欧洲及日本的包括考古学理论、考古方法论、考古成果等的考古学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肖小勇 《西域研究》2006,9(4):82-92
本文对楼兰鄯善考古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和综述,认为楼兰鄯善研究基本上是从考古和历史研究两条线索展开的,又以考古研究为基础。考古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即考古发现和相关研究。考古发现分为考古探险和科学考古两个阶段。相关研究主要在考古资料整理、简牍文书考释、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参研、环境考古学和中西文化交流考古学研究五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西南考古的代表人物,童恩正的学术研究秉承了冯汉骥开创的“民族考古”传统,对遗存的族属关系有深入探讨。蒙文通等史学家的影响,推动他接受并深化中国文化多元说。但是,在提出“边地半月形传播带”概念之后,试图用文化人类学塑造新的考古学解释体系的童恩正,强调了生态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却相对忽视了文化多元说形成的张力,这造成他在此后的考古学研究中偏向于论证西方的既存概念与中国的既有陈说。  相似文献   

16.
刘凤君先生撰写的《美术考古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分《理论与方法》和《分类与研究》上、下两卷,全书40多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导论》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院士来信说:“这本书很有创见,是我看到的同类书的第一本,很佩服。”1995年12月10日的《中国文物报》发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鹏教授的书评,认为《导论》“给中国美术考古学搭构了一个基本框架,初步明确划定了中国美术考古学之范畴。……不仅是第一部由考古学家撰写的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的文物考古除却其在研究人类及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及其规律上的创史、补史和证史的重要作用之外,亦是研究我国北方以及全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依据。已发现的许多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构成了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8.
<正>新疆史前考古一直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与中国和俄罗斯采用的考古学理论不同,现代西方考古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即所谓的"新考古学",其流行范围包括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当前西方学者对中亚、新疆史前考古研究方兴未艾,因此,笔者旨在回顾近25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相关领域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介绍,以期促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交流与互动,为未来的合作研究提供更多便利。  相似文献   

19.
蔡凤书教授与中日考古学比较研究蔡凤书教授,1937年生于山东省诸城市。在青岛读完小学、中学,195S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学习中国考古学。1960年毕业至今,一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从事考古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考古研究室上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72年,经刘敦...  相似文献   

20.
肇源白金宝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以其揭露面积大,遗存资料丰富,使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取得了新进展。位于遗址最早文化层面上的第一期遗存,是一种新发现的考古文化。它的发现填补了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的空白。大约从距今6000年到距今2000年,松嫩平原经历了新石器、青铜和早期铁器时代。据对已识别古文化遗存的认识,可划分为六个考古学年代期。这一考古学年代分期标尺的确立,将深化松嫩平原汉代以前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