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基本思路文学批评形态研究,是借鉴形态学的观念与方法,对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及历史形态进行描述与分析。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的《镜与灯》一著,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学批评形态研究的一个典范。该著首先提出文学四要素即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并以一作品”为轴心,建立起艺术批评的诸座标,这个座标即可看作是文学批评的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区分出文学批评的四种基本形态,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一。这一文学批评理论,对于考察分析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形…  相似文献   

2.
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对作品的解读实际上就是批评者构建意义系统的过程。这一系统是个复杂而丰富的认知—判断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地体现了这种系统型思维。就横向而言,它把文学作品同其他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产品联系起来,把文学活动同其他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就纵向看,它把文学作品看成是历史系统和意义系统的统一:作为历史的系统,它特别重视作品间的相互传承和影响;作为意义系统,它重视文本内部的多层象征和隐喻。纵向的系统型思维对作品的解读路径又分为上位路径和下位路径两种取向;上位取向服从于比它更上一层系统的规律;下位取向主要是把一个作品看成一种由这样三层意义构成的寓言系统:一是文字词典意义,二是隐含的比喻意义,三是由比喻意义而导致的读者更深层次的联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的古代 ,不同的时期和社会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面对既定的现实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应对 ,从而呈现出一个发展的动态过程。从魏晋以来的作者型批评家到明中叶出现的职业批评家 ,直至近代的学者型批评家 ,以及贯穿始终但常不被论及的读者型批评家 ,各类文学批评家因其主客观条件的不同 ,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各有特长和缺陷。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由于囿于“明道”的神圣性,往往不容于趣味性、娱乐性和浪漫性,因而也就无视文化的大众消费心理,在“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崇高使命感中回避了艺术的休闲功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比较,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并进而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特点,说明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来寻求文学理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以建设当代文艺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中西文化异质性的比较 ,分析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色及其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并进而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特点 ,说明我们应在深入把握中西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 ,来寻求文学理论的通约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以建设当代文艺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上古重数 ,以数为宇宙化生的关键和万象联络的枢纽。先民由卜筮之数创为八卦———《易经》 ,开创我国文献—文学倚数编撰的传统。包括《易经》产生的商周之际 ,文献—文学中数的传统经六次变迁而贯穿始终 ,表现由文献而文学 ,由诗文而小说、戏曲 ,由外及内 ,由明转暗 ,由粗转精等逐步深入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久被忽略而显得隐晦。其隐晦之故有社会、哲学及文学批评诸方面的原因。从作品的不同层面看 ,这一传统表现为编撰“倚数”称名和布局谋篇 ,“倚数”行文的模式与技巧等 ,综合而成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机制 ,表现出数理美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数理与形象互相含蕴而相得益彰。中国古代文学的数理批评不单纯是文学形式的探讨 ,而将为文本的阐释提供新的可能 ,有时本身就是这种阐释。本文主张建立写人与叙述并重、形象与数理结合的新的古代文学批评和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学鉴赏是人们的文化观念与审美心理、审美习惯的综合体现。我国古代在长期的文学鉴赏实践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凝结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鉴赏范畴。主要表现为主体的直觉感受型、抽象理念的具象化、名词术语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9.
趋同思维是指向事物的相似性和同一性方向的思维方法。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 动中.趋同思维以既有的批评为参照系,使批评对象向着既有批评的相似性和同一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古代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思维活动中,以先哲之言、经典之说作为思维的唯一向度.从而形成 了我国古代特有的趋同思维。趋同思维的文学批评力求同既有的批评保持一致性,因而恪守儒家 诗教、以古为尚、沿用现有的理论概念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突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古典小说理论批评遗产是丰富而宝贵的。它不同于我国的诗歌理论批评和散文理论批评,而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七点。一为小说争生存权,争地位,反复阐明小说的意义和作用,是我国小说理论批评的第一个特色。先秦时期,儒家把小说视为“小道”;即使是庄子,思想算是比较解放的,也说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外物》)。虽然先秦诸子的“小说”并不等同于后来的“小说”概念,但他们的片面看法却对后代统治者和一般读书人产  相似文献   

11.
蔡镇楚 《阴山学刊》2001,14(1):5-10
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的转型,导致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向现代转换的巨大变革.其突出标志和特点是政治性、针对性、开放性、学术性、比较性、通俗性.其原因为社会改革,西学东浙,文体发展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使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学理论的现代转换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材料——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现代转换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目标在于寻求客观性 ,因而搜集材料被认为是研究的首要条件。但材料的选择与淘汰实质上与理论的储备密切相关 ,一个没有理论素养的人 ,在材料的使用及重新挖掘方面必然会有欠缺。在理论和材料之间 ,理论具有优先性 ,文学批评的研究只有在理论取得深入之后才会有所突破。因此 ,构建“大文学理论”,将古代文学批评与思想史、学术史的研究相结合 ,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奇思”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传播效果.创新与自由,是奇思的主要审美特征.古人将奇思的获得方式概括为“触景发奇思”.从奇思的表现机制来看,出人意料的比喻可以展现奇思.奇思主要用于诗文批评,而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体批评中较少使用.“奇思”范畴在古代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但由于表现媒介不同,涵义又略有区别.  相似文献   

14.
《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  相似文献   

15.
"奇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中的重要范畴,蕴涵着古人对于文学表现手法的独特认知,基本含义是指出人意料的用笔。在不同的文体批评中,"奇笔"的含义略有差异。"奇笔"在文学批评与书画批评中存在互文性,二者都受到古代兵法影响。从使用时间上看,"奇笔"在唐代先用于绘画批评,在宋代偶用于文章批评,至明清时期才大量用于文学批评尤其是小说批评之中,呈现出从书画批评到文学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是山东省高校“八五”重点学科,我校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7人。1980年以来共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50余名,授予硕士学位37人。本学科专门图书室收藏《四库全书》等各类图...  相似文献   

17.
18.
“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理论形态之一,长期以来因其形式的独特性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文体形式之历时性演变为论述视角,通过对“论”的概念界定,及其内在演变规律的把握,试图揭示出“论”的纵向发展脉络“,论”之独特性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品评”是中国古典文艺审美与批评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从东汉魏晋时期的才性论,到唐宋时期才性论与风格论的融合,再到明清时期向纯风格论的转向,中国传统文艺品评理论的概念、特点、取向、标准等内在逻辑清晰,民族审美特色鲜明,是根植于自身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潮的一种成熟的批评范式。挖掘和研究这一传统文艺批评的独特遗产,并深入阐释其内在的东方思维基础,对于在时下乱象环生的国内文艺批评界重新确立当代中国本土化的文艺批评标准与体系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迫在眉睫 ,建立民族特色的电影美学理论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市场理论 ,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在此基础上 ,电影批评要注意理论批评和媒介批评 ,认清批评的有效途径 ,明确理论的对象化 ,区分批评的层次化 ,加强批评的个性化 ,引导批评的审美化是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