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潘亚杰  王岩 《人才开发》2007,(10):52-53
不知从何时起,"学而优则仕"的遗风穿越了千年的轨迹,来到了当今社会,来到了我们所精心打造的时代先锋——典型人物的身边,"典"而优则仕,在今天成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大有蔚然成风之势。一、"典"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延续干百年来,无数的读书人十年寒  相似文献   

2.
叶尚志同志在《千年世界第一位伟人》一文中指出:“马克思是超越前人、影响人类命运千百年的了不起伟大人物,世界上所有历史人物包括我国所有历史人物与他是不能相比的。”(《人才开发》2000年第1期第1页)相隔整整一年,他在2001年又在《人才开发》第1期第1页为该社写的社评中,又把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作为千年以来最高明、最伟大的人物,要继承和发展他们的理论,学习他们成才之道。马克思不仅是人类解放学说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而且是人才自我解放与才能自我全面发挥的实践者和成功者。马克思的道路是一个伟人通向自我全面解放的成才道路,是一条充满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的创新道路。探索自由马克思走向伟人解放道路的历史轨迹,有许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几百年、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教育制度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传统教育制度的深刻变革和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有些干部一卸职,就成了孤家寡人,非但清正之士早巳侧目,就连先前趋炎附势的群小,也会不屑与之来往。这种事在官场屡见不鲜,本不足道。但是中国是个讲究以史为镜善于总结教训的国度,人们总期望有正确的社会批评,也期望人人能有自我批评的意识。可是中国又是个处处讲究名分,不太务实的国度,几千年来,几百年来的教训我们不去管它,只说近几十年,“人物”们又贡献了些什么教训呢?  相似文献   

5.
《人才开发》2001,(1):1-1,8
2000年1月本刊第一期封面、首页,推出过世界第一位伟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是为了迎接新世纪、新千年。现在本刊于2001年1月第一期封面又推出世界两位伟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我们认为更应该,更恰当,更完整,更有意义。 因为2000年1月1日是新旧世纪、千年分界的一个完整纪年之日,按一种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是我国著名的内家功夫名拳,是明末清初温县陈家沟村民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的一种内功拳种。经过数百年的不断发展,演变出诸多名家流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太极拳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目前,全世界参练太极拳的总人数超过1亿,  相似文献   

7.
纵观几千年人类发展的历史众所周知科技进步和科技人才有着密切的联系。科技越进步的国家科技人才的作用越大对科技人才越重视两者吴正比螺旋式向前发展的模式。纵观目前的国际人才市场分析一下几个重点国家吸引人才的策略和人才流动的规律和原因对我国的人才政策将有极大帮助。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流失是一种一下子看不出明显结果的最大的资源流失。在国际交流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动也日益全球化。不同国家由于不同的经济实力和人才发展的环境吸引着不同的国际人才。各类人才也在不同的国度里进行自由选择和自由…  相似文献   

8.
2003年即将离我们远去。回眸2003年的中国人才战略,颇有一种与时俱进、全方位推进的气势。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的人才管理模式受到挑战,人才的部门、地区、所有制壁垒初步打破,统一有序、开放灵活的人才市场口趋形成。“人才强国”战略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乃至各行各业的一种普遍共识,一系列有关人才的战略架构、方针政策、行动举措纷纷亮相。2003年,中国的人才战略可谓好戏连台、风景诱人——  相似文献   

9.
敬重英雄、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在我们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节点,缅怀烈士们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以擦亮我们人生前行的道路航标.镌刻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墙壁上的南昌起义烈士中,一名长相英朗俊秀的头像浮雕醒目而鲜明,这就是山东省唯一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  相似文献   

10.
声乐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如:示范教学法、歌曲教学法、语音教学法男女声部各不相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可局限于某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声乐(美声唱法)发展几百年来主要的几种教学方式做了一个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批复北京市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关村作为中国高新技术的火车头,在新千年到来之时“全线提速”。 1988年在“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1年后,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担任“中国队”的“领跑”,历史两次选择中关村,与她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有密切关系。 中关村是我国智力最密集、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在中关村方圆百里的土地上,聚集着清华、北大等73所高等院校,拥有以中科院为首的232家科研机构,另有280多个博士点,700多个硕士点,6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2.
苗雪 《人才开发》2004,(11):36-37
人能力有大小之分。具有大才者我们誉之为"千里马",才能一般的,我们不妨称之为"百里马"。"千里马"应该倍受青睐。"百里马"也应得以重用。在自然资源的开采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只注重开发富矿,忽略了贫矿的开发,而富矿的利用率也只有60%  相似文献   

13.
一 在我们国家,有一种职业被多数年轻人忽视了;而这一种职业,或许在10年甚至更多年内,也总是人才奇缺。这就是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时各种语言相互转换。同声传译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就业市场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杨 《人才开发》2005,(5):38-41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带动了高等教育的突飞猛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培养出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但是,我国就业市场也日益面临严峻的压力。据统计,我国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280万人,比去年增加68万人,加上2003年尚未就业的18万大学生,有300万人要就业。这个庞大的群体面对的却是签约率低、降薪、海归人士的冲击等等问题。面对人才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用人单位打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再看,大专生请靠边站"的招牌,产生了"人才高消费"现象。一、何谓"人才高消费"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人才高消费是一种非…  相似文献   

15.
杨萍 《人才开发》2002,(11):18-19
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历来是我们党的干部的优良作风,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有一大批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边远艰苦地区,到农村,到工矿企业,到“三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通过在艰苦复杂环境下的磨炼,造就出一批国家的栋梁,甚至产生了一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进行中华民族百年复兴大业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鼓励新一代青年人才到艰苦复杂环境锻炼,同样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仍是我们党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接班人危机,人才国际化危机,问题本源出在文化上。“家天下”、“师傅留一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种文化,对培养国际化的高级人才体系很不利。文化形成历经了几千年,要短时间内突破,很难。宏著集团之所以能成功地把企业传承给3位新的接班人,之所以能成功选聘国际人才担任CEO,打造国际化的高管团队,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孙杰  于振海 《人才开发》2005,(12):29-30
抚顺,作为中国的煤都闻名遐迩。百年开采,在矿区内留下的是杂草丛生,道路塌陷的窘境。上世纪60年代在采煤沉陷区中,抚顺煤矿电机厂拔地而起,一台台世界一流的煤矿电机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一家国有企业,同其它老工业基地企业一样,经历了连年亏损,核心技术人才纷纷“跳槽”,把企业推向倒闭的绝境。1996年始“,人才兴企”战略的实施,这里没有再流失一个人才,企业重现生机,超越了昔日的辉煌,在这片沉陷区上创造了煤矿电机的人才高地。激发人才潜能打破束缚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观念性障碍,让善舞者有舞台,善飞者有空间。1997年,是煤…  相似文献   

18.
丁亮 《人才瞭望》2003,(3):41-41
让B级人做A级事。这是开发人才的一种成功做法。意思是让低职者高就,目的是压担子促成长。我们的传统做法是量才使用、人事相宜、什么等级的人就安排什么等级的事。让B级人做A级事这种做法既不同于人才高消费,又有别于人才超负荷,比较科学,恰到好处,既使员工感到有轻微的压力,但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过大,工作职位稍有挑战性,有助于激励员工奋发进取。业绩最佳时立即调整。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做法。人才成长是有规律的,人的才能增长是有周期性的,通常一个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时间以3至4年为宜,前3年是优点相加,那么3年后就是…  相似文献   

19.
《国际人才交流》2007,(5):51-51
上海市第二轮“万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主要有3种对象:留学人员、外国专家和港澳台专才,目标是2年时间完成引进1万名高层次海外人才。自2005年12月1日实施以来,截至2007年2月28日,用了1年零3个月时间引进10324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留学人员5217名,外国专家4791名,港澳台专才316名,提前9个月完成预定目标。  相似文献   

20.
马维祥 《人才开发》2001,(10):13-13
1、搞好人才结构调整,要以增加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为基础。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有其与一般资源的共性,就是要先经过“挖掘”、“开采”之后,才能去配置和使用。因此,要大力开展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重点引进开发高科技人才,以缓解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偏低的矛盾。这样才能为人才结构调整工作铺平道路。 2、搞好人才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人事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