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新韦伯主义”学派为西方社会学中冲突论学派的分支,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一起构成70年代以来冲突论学派的两大基本阵营。5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侧重功能主义;进入60年代,冲突论学派因更能解释社会和教育的变化而取而代之。冲突论的开山鼻祖,在西方被确认为马克思和韦伯。这一学派共同采用冲突的观点来考察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70年代初,这一学派逐渐分化,始形成“新韦伯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两大分支。“新马克思主义”偏重以社会政治、阶级结构的观点看待教育的作用,而“新韦伯主义”的出现则是对“新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社会学界围绕我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不少同志提出了十分深刻和富于启发性的见解,也有同志对我两年前发表的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及其学科地位的文章①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为促使讨沦进一步深入,我拟就其中的一些基本、重大的问题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学界同人。本文和下一文所要讨沦的是如何在新的认识水乎上重新考察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和学派,及其相互关系。我在这里不  相似文献   

3.
孙继红 《社科纵横》2011,(10):15-16,24
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对苏东剧变进行反思时,对西方国家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掀起的“对立论”仍然印象深刻,特别是吕贝尔为代表的一些“西方马克思学”的学派提出了诸如“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的神话”、“马克思主义正在死亡、马克思主义已经死亡”等论点在当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看待苏联模式、苏东剧变都关系到对这些错误观点的批判和认识,并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社会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就是它逐渐“中国化”的历史,把社会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社会学之间的差别和冲突。文章分析了对社会学“中国化”的性质和目标的不同理解,认为正确全面地理解社会学的学科化问题,仍然是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目标的关键。在作者看来,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途径是“化入”与“化出”,即尊重社会学学科发展历史和规律,先进入资产阶级社会学的内部,批判地继承西方社会学,然后化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为了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发展而寻找有效的社会控制,始终是社会学最关心的课题,舍此而讨论社会学的“中国化”,是一种非学科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书讯     
由于海教授主编的《城市社会学文选》(英文版)即将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西方城市理论文选,选自过去 100 年间欧美最重要的城市理论流派和分析范式,共 22 篇。按学科史进程,包括第一个经典的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主要发源于欧洲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兴起于全球化时代的洛杉矶学派等。按研究领域,有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规划、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空间设计、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所选文献,既包括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之作,如“大都市及精神生活”(西美尔)、“都市生态学”(帕克)、“城市的生长”(伯吉斯)、“都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沃思);各…  相似文献   

6.
何海兵 《唐都学刊》2012,28(2):105-109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和国家的战略选择。在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知、评价、实践的主体,大学生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偏好与教师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困境直接制约着马克思主义课程化传播的当代效度。大学生更多地从实际、理性、自我表达与实现、理想实现的角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传播,教师则面临着信仰与职业、政治与学术、公共意识与专业意识等多重思想困境。对此,在价值目标上,应大力培育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理论思维和反思能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教师的人文关怀,促进教师把大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作为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和时代触摸屏,建设教师的学术共同体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据苏联《社会学研究》杂志1991年第4期报道,1990年5月25日在莫斯科召开了题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流派及发展前景”的学术研讨会。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博士N.赫韦希揭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并解释了这一概念本身。他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与新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苏联的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传统上,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学派几乎是水火不容的。美国学者W.杜格和H.舒曼的《马克思主义与制度学派的比较》一文则通过用一种“开放的思想”来研究这两个学派而揭示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现在二者是“一致”的。其中最明显的“汇合点”有...  相似文献   

9.
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推进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问题、文化哲学传统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现代性问题”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梳理与研究 ,并就如何看待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项葵 《社会》1989,(12)
一、对社会学“价值中立”方法论思想的思考关于社会学认识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方法论之争的一大焦点。其中一个具体的方面就是,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价值中立”的观念。我以为,能否回答这个问题以及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我们究竟站在哪个立场,现象学派的还是实证主义的,更主要的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立场本身的分歧的。应该说,“价值中立”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概念,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它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方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几年来对社会学对象和性质等理论问题的探讨,以及广泛的社会学调查研究,一个新的迫切任务摆到了我们面前,这就是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社会研究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借鉴包括苏联和西方在内的各国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建立起我国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以切实指导和促进实际的社会研究和社会工作。因此,本期就“社区”概念发表一组文章,作为引玉之砖,欢迎社会学教学、研究工作者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在芬兰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上个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以爱德华·韦斯特马克为首的民族社会学派和所谓“政治经济历史学派”,对芬兰社会学的建立与发展影响极大。后者主要研究具体的(尤其是芬兰农村的)社会问题。U.哈尔瓦对乌果尔-芬兰部落和俄罗斯部族的民族志学传统的研究,对芬兰社会学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最近二十年来,在美国史学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批判流派——“激进学派”。它产生于六十年代“新左派”运动的环境中。“激进”史学受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社会学各种批判流派(从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到六十年代左倾激进的反文化派)的影响。某些激进史学家甚至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理由是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但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被激进史学家  相似文献   

14.
布达佩斯学派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之一。20世纪晚期,作为卢卡奇的得意门生和学术伙伴,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在研究主题上经历了一次微观的文化转向。他们从早期对异化、人道主义等青年马克思思想的倚重转变到后期对文化、后现代、科学与艺术等主题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关注和分析当代现实问题,形成了体现该学派传统的现代性文化理论。通过简要评述布达佩斯学派现代性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揭示该学派为现代性文化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共识。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是意共的一位领导人和参议员安东尼奥·班菲,代表作La ricerea della realta(Floreca:Sanooni,1959)。早在1930年,班菲  相似文献   

16.
学科意识与学派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理界定学科与学说、学派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特点,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能否取得整体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以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建设之所以不尽人意,大都与未能妥善处理此类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17.
任东波  冯帅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70-191+246-247
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看,英国学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与社会性。知识性强调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知识生产者、传播者与反思者的重要角色,即这一知识群体的内生性倾向。社会性意指英国学派的诸种社会关系,即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局势嬗变、学术机制建设、学术论战以及国际社会议题四重“社会—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在英国学派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实践中,知识性与社会性相互交织。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深刻影响了英国学派的建构路径、研究取向与历史进程。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牛津大学等众多学术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了英国学派学术共同体的创建。英国学派参加国际关系第二次论战的社会实践,反映出英美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巨大差异。欧洲国际社会议题的扩展与转向,凸显了英国学派知识体系极强的代际传承与社会联结。依靠特有的知识综合与开放倾向,英国学派的知识性与社会性得以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布迪厄“惯习”理论作为研究家庭消费问题的理论支撑点,首次从社会学视角提出了:消解“惯习”家庭消费理念及其思维方式,是从根本上反思家庭生活质量提高、实现全社会的可持续性消费,引导人们科学认识“消费惯习”、确立科学健康消费理念的理论基础等思想,填补了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一个专门小组最近向公众奉献了3本文集,这是他们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研究的学术成果。其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历史和现实》一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极左派与无政府主义提出的挑战及其相互关系与分歧等问题,为著名的“马克思与现实”论坛第7次学术会议提供了一系列材料。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塞尔维亚共和国科学共同体的资助。众所周知,在19世纪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诞生的无政府主义,曾经是革命左翼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的争论与冲突中至今仍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未加研究的思想和规划,这些也许能成为现  相似文献   

20.
卢卡奇于1923年发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由此,卢卡奇开启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先河。西方马克思主义诸学派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诸流派紧随其后,从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到阿多尔诺的“否定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