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分布及其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别。结果表明,青年婚后小家单独居住的比例高达2/3,成为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的主流。在与父母同住的青年中,独生子女与双方父母同住的比例相当;而非独生子女则基本上都是与男方父母同住。此外,双独家庭与老年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小;单独家庭与老年父母、特别是与女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双非家庭与男方父母同住的比例最大。单独家庭中青年夫妇婚后居住方式明显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论文探讨了这种居住方式的变化对家庭养老以及家庭观念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无论我们把老年人口称作“异质群体”也好,还是把人口老化比作“白发浪潮”也好,在我国现阶段,存在一个庞大老年人群体是客观现实。使问题变得更为严重的是,这一老年人群体正在以更快、更猛的态势涌来。根据联合国人口司提供的预测,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1950年为4,242万,居世界第一位;1975年为7,579万,1985年为8,327万。预计,2000年会达到1.34亿,2025年达到2.8亿。从1950年开始一直到2025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始终占世界首位,而且在此之后的几十年内,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3.
发展老龄产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要战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背 景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伴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 ,我国开始了人口老龄化的过程。 2 0 0 0年 ,我国 6 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 1 0 2 % ,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在新的世纪里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仍将继续。据预测 ,2 0 30年 ,我国 6 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由目前的 1 3亿增加到 3 1亿 ,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到 2 0 42 % ;2 0 5 0年 ,6 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将分别达 4 6 8亿和 2 7 71 %。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和比例的迅速提高 ,引起了全社会的关心和重视。江泽民同志… 相似文献
4.
一、现状、趋势及原因 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较长时间大幅度下降,出生人数的减少和少儿人口所占比例的降低,使得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不声不响地由年轻型跨入成年型初期,并将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1982年普查全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927万,按照人口年龄构成推移,1990年可增加到7398万,2000年为8648万,2010年10542万,2020年15093万,2030年19816万,2040年25653万。大致的趋势是:以1982年老年人口绝对数量作基数,28年后可翻一番,再过20年再翻一番,到2040年达到最高峰值时老年人口数量为1982年的5.2倍,净增2亿多。其数量之大,相当于1980年世界老年人口数量之和,或接近于届时所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之和。与此相适应,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1982年的 相似文献
5.
6.
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伴随,但城市化进程的路径有多种选择。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充分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规律。小城镇的充分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提高在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有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单独依靠小城镇的自然发展也不能加快城市化的步伐。小城镇为达成可持续发展有空间整合的必要性,集聚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增长极理论、扩散理论、三元结构理论以及反磁力理论等都可以从不同侧面给出证明。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还存在着体制障碍,为此必须多角度入手探索激励我国小城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切实进行保护入城居民权益的户籍改革、建立激励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政策、建立多种渠道的融资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人口密度和生育率:一项探索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世界人口前所未有的增长期。文章利用世界187个国家1960~2000年(间隔5年)的时间序列资料,结合中国、印度和瑞典的个案分析,着重研究人口密度与人口增长率、生育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密度是除影响人口增长率和生育率下降的社会、经济、文化变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生育率的水平和趋势,在未来人口预测中有必要考虑人口密度变量。中国、印度和瑞典的案例也反映出人口密度与生育率之间的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任何事物都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体。人口作为一个客观存在也不例外,除具有量的特征外,也具有质的特征。人口的质的规定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主要指遗传素质、营养状况、健康状况、平均寿命等,即指人的自然素质;二是指它的社会属性,主要指人的道德水平、文化智力水平等,也就是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对于人口自然素质的重要性,已是众所周知。而对提高人口的社会素质即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是否有一个高度认识呢?邓小平同志最近在谈到实现宏伟目标时指出:“决定性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老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老化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个外生变量,从多方面对经济产生影响。从长期趋势看,我国人口老化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多于积极影响。但是,分阶段看,则会发现,我国的人口老化问题大致以2020—2025年为过渡期,在此之前,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会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许多有利条件,这一阶段是利大于弊;而在此后,由于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程度加深,许多“利”将逐渐转化为“弊”,是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0.
2005年3月29日,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公布,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被撤销,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此规定在社会上掀起了对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讨论高潮,但作为政策实施的对象大学生又是如何看待此事的呢?是否因政策的放开而做出重大改变?他们对婚姻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作为他们的老师、父母、身边的人又是如何看待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在校的67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1.
农民参加社会保险对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特别是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三种养老方式选择的具体影响,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基于调研数据,充分考虑回归模型内生性问题,通过工具变量二元Probit回归方法,得到参加社会保险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无偏影响.结果显示,参加社会保险会对老年人的养老方式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参加社保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可能性会下降,选择非家庭养老方式,如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可能性会显著提升.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为加快我国不发达地区摆脱贫困的步伐,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变该地区经济的输血机制为造血机制,从而实现脱贫致富的设想。这与过去的单纯“济贫”相比,无疑具有明显合理性,并在不少地区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特殊矛盾,贫困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当新世纪的步伐叩响时代大门的时刻,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势头十分迅猛,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第四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增至9700万,占总人口比重8.6%。据国家统计局披露的信息,1995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跃居1.2亿的巨量,占总人口比重达到9.8%。现在我们离老年型社会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14.
15.
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问题是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已有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研究大多从个体层次出发,探讨社会资本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融合的影响。但却忽略了这个群体的制度身份对他们融人城市的限制,且未能从群体的层次将他们的现实处境与融合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以建筑业农民工群体为例,从融合的社会经济维度探讨该群体城市融合的现状与困境,并提出以制度身份为基础的该群体社会地位的边缘化,才是阻碍农民工城市融合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6.
变化中的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迅猛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未富先老”的中国国情将养老方式的选择推入了社会焦点问题的漩涡。虽然采取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还是自我养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但是作为养老对象的老年群体 ,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也具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老年群体与养老方式选择的关系及意义谈些粗浅的看法。1 现代的老年人不同于传统的老年人经济的发展改变着物质世界 ,也改变着人类的自身。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老年群体 ,也随着时代的步伐 ,不断表现出新的面貌和新的特征。现代的老年人和传统的老年人的差异 ,大致集中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乡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快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逐步从定居社会转变为流迁社会,劳动力大范围流动体现在就业城市的自主选择上,该行为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持续影响,同时城市工资溢价又影响劳动力的就业城市选择。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构建包含个体选择的处置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中国存在城市工资溢价现象,劳动力的异质性特征和城市差异性特征显著影响就业城市选择行为;纠正劳动力城市选择的内生二元选择偏差后,发现中国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变大,而大城市的工资溢价消失,中小城市工资比大城市更有竞争力。中国城市体系中的首尾优势是劳动力理性选择就业城市的结果,这为中国实施差异化的城市发展政策来实现城市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协调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人口因素与城市综合竞争力--对上海城市发展的一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海市正面临着巨大的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也正面临着有关人口规模和结构分布之间互动的历史性选择。文章从人口发展和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角度提出,人口规模是形成大城市及大都市圈并使之成为一个国家及国际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人口规模的控制不应是一种时点量的控制,而是一种动态的控制和动态的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7年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问卷调查的资料,分析老年人自身的主观评价指标并测量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满意程度,揭示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在相关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回归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一变量的主要因素。从研究结果看,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状况、健康程度和代际关系影响着老年人对自身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估,其中前两个因素影响显著。这一结果与研究者从子女焦点小组资料呈现的定性研究结果很吻合。在社会经济变迁的情况下,基本收入的保障(离退休金)、良好的代际关系和健康的身体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