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说明了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性;论证了协调城乡协调发现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最后指出了协调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对导致城乡不协调的体制进行综合改革,需要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并区分了公平待遇与反哺农业,需要政府的主导和城乡互动、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2.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总结现代化规律基础上作出的科学抉择。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集约、清洁循环、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等方式;必须协调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斗争精神。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永续性、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了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来统一考虑,将资源的接续能力和生态环境的容量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依据,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相互推动、相互协调.建设农村生态文明,就是要生态文明的观念落实到农村的企业、家庭和个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出一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展开,用绿色绘制“中国特色”蓝图,剖析绿色发展理念与新发展理念的辩证关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结构、与农业现代化的辩证意蕴,对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绿色发展理念深蕴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并且唯物辩证法通过辩证思维把绿色发展理念具体化运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坚定历史自信,辉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照亮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的美好前程。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新思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科学地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极其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文明的核心。渔猎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是协调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分化,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对立状态。随着生态文明的起步,人类开始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期达到和谐相处。历史地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演化历程,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提出必须改变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关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浅谈农业技术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技术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因子,是人类改造自然增加社会财富的手段。农业技术水平高低标志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随着人类发展,而农业技术人工智能与生物高科技时代迈进,农业技术越来越趋向宏观综合与微观深化发展。深刻认识准确掌握农业技术发展的规律,使农业经济在动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协调高速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有理论意义也更是有现实意义。本文试从农业技术的本质、特点、结构与形态及功能方面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河西水资源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陆河绿洲经济为特色的河西地区,水资源是制约地方经济和农业生产的首要因素。本文在确立了河西可利用水资源的基础和合理分配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四个方面用水关系之后,根据农业分配水量确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案,提出河西地区农业结构应当以草畜产业基地、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基地和高标准制种产业基地为主,压缩高耗水的粮食作物面积,农民收入主要以草、畜产品,名优特经济作物,制种以及相关的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等为基本收入来源。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提出必须改变当代人与自然紧张和对立的关系,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借鉴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内涵,它涉及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通过对传统发展现的反思,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只是社会发展的手段,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和谐协调的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对立和投使的时代理应终结,和谐融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想。此外人与人的和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和保证。人类社会中的不公与强权是导致生态失衡的深层原因。因此,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研究解决五大基本问题,即:个体和社会关系的调适,市场逻辑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价值的契合,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互补相融,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规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域关系的协调。这五大基本问题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情况复杂、影响深远,对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金融的倾斜和支持。正在积极筹备和组建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肩负新时期农村金融事业的特殊使命,在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协调运行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然而,由于农业发展银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中几个焦点问题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自然界演化的不同阶段出发,通过分析“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以及对“指数增长”到“零的增长”等观点的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产生、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农业在中部崛起中的战略位置不是"牵引车"和主要发展目标,而是其经济崛起的基础.因此,中部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全力争取来自产业外部的大力支持,强化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商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而在战略布局上则应明确区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型农业、有区域性特色的商业化农业和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应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为支持中部农业发展,国家须在粮食生产补偿和利益协调机制、财政与金融支农模式、经营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实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入手,在解读、分析现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及其何以构成现代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构建相对和谐、协调进化的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三农”不仅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发展策略,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创新价值与发展活力。基于组合赋权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南疆四地州农业环境—经济关系进行研究,探讨近10年间典型的地理单元农业发展状况。结果显示,农民生活保障、农业资源利用分别对农业经济与环境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南疆地区近10年间的农业环境—经济呈高耦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逐步优化,但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为了实现南疆地区的乡村振兴与农业环境—经济的协同发展,要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积极保障农村环境承载能力、鼓励特色农业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理论来源包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以及对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发展完善,可以在理念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以及法治现代化等具体展开,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社会福利;坚持农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发展相互协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平市要以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发挥地区优势和特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经过6年发展,两岸合作交流日益深化,台资企业不断增多,特色农业稳步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法规环境不断优化。但在人才、品牌意识、产业链、基础设施、部门协调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制约因素。因此,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品牌意识,构建"台湾特色"系列产业链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