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代回族小说中的审美意象与精神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回族小说营造了丰富的审美意象,并形成了月亮意象、土地意象、清水意象等不同系列,表达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月亮—水—土地”等审美意象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当代回族作家笔下所具有的深层意蕴,凸显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
论莫言小说的红黄色调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坛的著名作家.他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色彩意象,这些意象成了他小说创作中的独特部分.莫言小说的色彩意象给读者带来了崭新的色彩视觉审美体验.本文选择莫言小说的红黄色彩意象进行探究,寻求红黄色调在其作品的作用.色彩意象的使用不仅具有小说表层的审美结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着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从早年的诗歌创作开始,动物意象便作为李浩创作意图的载体之一,广泛地存在于文本之中,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李浩小说中的动物意象受到中西文学的共同影响,又融入李浩自身对现实世界和人的存在的思考,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动物意象是魔法师李浩施展魔法的道具,帮助李浩塑造人物形象,寄寓了李浩对人性的思考,体现了李浩叙事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都非常丰富,而成功的意象或意象群在内涵上会引人深思,因此具备极高的审美价值。如何在翻译转换中保留意象的审美功能和阅读美感,是译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和景物意象大都带有多重审美意蕴。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其中的人物意象与景物意象的翻译加以研究,利于深入探讨小说中意象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为意象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苏童作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在作品中构建了许多意象,这些意象主要可以归纳为“孤独的旧城少年”、“逃亡的还乡者”和“粉红的南国女子”,这三大意象群便构成了苏童瑰丽诡异充满灵气的文风。意象是我国文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从古代诗歌到现代小说散文,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苏童的作品中一直坚持这三大意象群,每个意象群都代表着充满神秘的某一类精神追求,苏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想象,赋予笔下的意象群或明或暗的色彩。可以说,苏童的三大意象群其实就是苏童审美精神的反映和见证。研究苏童作品中的代表性意象,对苏童笔下“旧城少年”、“还乡者”以及“红粉女子”三大意象群的逐一读解,从中探求出意象群在反映苏童审美精神起到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民俗学角度看,沈从文小说中出现的审美意象显示出与民间情爱主题的某种关联:风、云、雨、水是天地造化的结果,也是具有情爱内涵的意象;自然界许多动植物被赋予了情爱和子嗣繁衍的内涵;民俗节日也是民间男欢女爱的时节。小说中民俗风物的意象化是作者叙事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人将刘阮遇仙与武陵桃源附会并相互混融,遂产生了天台桃源意象;天台桃源意象开始承袭刘阮遇仙的艳遇特质被用来叙写男女艳情,天台桃源意象就此走上了艳化之路。宋元以后,天台桃源意象被小说戏曲作家广泛用于性描写。天台桃源意象在古代小说戏曲的性描写中起着隐喻、象征的作用,悬置了对性行为的刻画,既突显了男女性爱的美好,也诗化了古代小说戏曲的性描写,突出地代表了中国文学性描写含蓄蕴藉一路的审美特色。天台桃源意象在古代小说戏曲性描写中所体现的美学价值历久弥新,启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仍应把含蓄隽永和富有启发力的性描写作为遵循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9.
社会意象具有深刻的社会联系。但明伦《聊斋志异》评点通过对虎狼意象、科考意象和情感意象三种社会意象独辟蹊径的分析,不仅揭示了小说的丰富内涵和蒲松龄的深刻思想,而且通过小说的特定意象抒发了自身的情感意向、现实感慨以至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0.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11.
叙事风格只是导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红高粱》到《十面埋伏》,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张艺谋在嬗变中逐渐强化了以影像语言为叙事元素的地位,同时也完成了自己向影像本体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幻象说”是闻一多早期诗论中的一个重要学说 ,而且是中国现代诗学的一种独特的理论。闻一多所说的“幻象”主要具有真确明了的形象性、超越现实的虚幻性、富于幻想的奇异性、蕴藏神韵的含蓄性等审美特征。闻一多的“幻象说”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个文化主体能否自觉地进行文化自我批判,关系到一种文化的兴衰存亡。张承志在高扬回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逐渐对民族文化中的缺陷——乡约传统、小商传统、内部分裂、宗教世俗化堕落、人道主义的缺失、穷人消极等待救助等进行了批判。这种自觉的文化自我批判意识,对于他的文学主题的升华和回族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晓楠是我国儿童文学领域辛勤耕耘、成绩显著的诗人。他的儿童诗实现了"儿童性"与"诗艺性"的高度融合,在对自然、乡土、亲情的充分诗意化观照中,释放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意蕴。在儿童诗的抒写视角方面,张晓楠采取了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双重视角,并以人文关怀将它们统一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儿童诗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民间故事以诗意的情调体悟自然和人生,从中反映出生命意识的“天人合一”思想和以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为中心的体悟特征,并体现出和谐的原则,可以说是中国老百姓传统审美方式的基本特征。在审美意蕴特别浓烈的民间文学中,通过对民间文学物象系统的进一步考察,我们可以反观丰富的民族艺术思维及审关心理特点,了解多彩的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元美学视角透视张承志叙事美文所指能指的特性,其中,特别强调这一叙事美文中的宇宙意识和诗之思的形式。正是由于这些形式,张承志的叙事美文对于中国文学的复兴乃至东方文化灵魂的完全更生来说具有异乎寻常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视觉诗是一种改变诗行的排列方式 ,切断诗句的正常语序 ,孤立和突出事物的形象因素 ,充满绘画感的诗歌。英汉视觉诗在情感符号和语言意象化方面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都能在书写变异、语篇衔接等方面产生视觉美感。  相似文献   

18.
张承志的散文不仅有表层的激烈的道德观点 ,在深层更有对现代生命困顿的沉思和对生命诗意的召唤。根本上 ,张承志并不是道德的宣教者 ,而是对汉语美文写作极为敏感和有丰富表现的诗者。这就是张承志散文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性精神是审美文化的灵魂,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本体性、融合性、超逸性、情感性和自然性五个方面.在"后现代文化"中,诗性精神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更要求我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重新认识与积极弘扬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20.
通感既是一种心理现象,又是一种语言现象.由通感生成的意象包孕着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知规律,同时对通感意象的研究也开拓了美学领域与诗学领域的新境.在认知的范畴里,通感意象一般产生于由低级感官域的意象到高级感官域的意象的映射,亦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意象特征到可及性较弱的意象特征的映射;在美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作为一种新颖的隐喻意象丰富了主体的审美体验;而在文学的范畴里,通感意象则具有诗学的功能,表现出叙事的文学性.通过对通感意象语言类型的解构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知通感意象的多面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